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m.39.net/pf/bdfyy/bdfjc/
4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据卫健委疾控局介绍,近年来,全国手足口病呈现了隔年高发的特点,预计今年手足口病整体流行的强度将高于去年,也就是说年或是手足口病高峰年。
认真做好晨检,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做好药物登记,了解班里传染病情况。按时发药、喂药,并做好幼儿的全天观察记录。对有患病的幼儿协助当班老师全面细心的观察,深入各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对体弱儿的管理及患病儿童的全日观察工作并且有次序地做好记录。一旦出现宝宝发烧或出现疱疹及时通知家长将宝宝带回家进行隔离观察,医院证明方可返园复课。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见血清型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
发病人群以五岁下儿童为主,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少数成人也可发病,主要为患病儿童的看护人员。
手足口病的症状及预后
典型的手足口病以手、足部出疹和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为特征性表现,有时伴有高烧,绝大部分手足口病在发病后5~7天自行缓解。
少部分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通常在发病后1~4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以及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需及时诊治。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携带有相关病毒就可成为传染源,主要有以下途径:
密切接触患儿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可具有传染性)、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咽喉分泌物、唾液、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
间接经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牙杯、衣物、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桌椅表面、门把手、医疗器械等传播。
需早期识别重症病例!
面对这种疾病,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十分重要。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儿,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或高热持续超过48小时;
2.神经系统异常: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头痛、易惊、情绪激动或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肌阵挛(通常出现刚入睡时)、颈项强直、眼球震颤、急性手脚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可能会出现食欲亢进;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正常,如安静状态下(体温正常时):
5岁以上儿童>30次/分钟;
1~5岁的儿童>40次/分钟;
2~12月龄的儿童>50次/分钟;
新生儿~2月龄>60次/分钟。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等;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常规中白细胞(WBC)值超过15×/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1
医院就诊
家长应密切观察,但不必过于紧张,医院就诊,根据医生诊断和建议,决定居家治疗或住院治疗。
2
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
不要接触其他儿童,以免相互传染。及时通知所在幼儿园或学校,防止潜在病源感染其它孩子。
3
对衣被、用具消毒处理
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孩子的粪便、擦拭用纸等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4
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
5
注意加强口腔护理
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关于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家长需要注意的几个误区误区一: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是两码事不少家长以为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是两码事,手足口病是更严重的一种疾病。这种观点并不正确。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的一种类型),肠道病毒的某些血清型以及埃可病毒也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而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柯萨奇病毒A组16、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引起,两者的病原可以说是“几乎相同”,它俩就是一对“兄弟”。
这两种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手足有无皮疹,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峡部的红点、晕斑、疱疹、溃疡,手足口病除了口腔外,手足、臀腿等部位都可见皮疹。部分重症手足口病可以没有皮疹,仅表现为口腔黏膜改变,因此临床上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都应“一视同仁”。
误区二:对孩子亲亲抱抱不会传播手足口家长日常对孩子的亲密举动是有可能传播小儿手足口病病毒的。因为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粪口传播,还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如果患者便后不洗手或者接触手足口病的孩子的大便没有处理好,病毒可能就会被带到环境中,通过亲密的接触,把病毒带给其他的孩子。想要避免病毒的传播首先要勤洗手。
误区三:"清热解毒"就能预防手足口容易感染手足口病的孩子体质一般比较弱,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孩子大多属于肺脾虚的体质。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脏腑功能还处在稚嫩的状态,而清热解毒的药物大多性味寒凉,易攻伐正气,如果滥用清热的药物,反而伤了脾胃,正气亏损,更易感邪。日常生活中也不应滥服凉茶等清热的药物,不仅达不到预防的作用,还可能弄巧成拙。
比起给孩子“清热解毒”,注意调理孩子的消化更为重要,“脾胃伤、百病生”,消化好了,抵抗力自然好。当孩子出现口气重、舌苔厚、胃口欠佳、大便不好,往往提示孩子积滞了,应予饮食清淡,可以予谷芽、麦芽、山楂煮水服用。
误区四:手足口病死亡率很高多数家长认为小儿手足口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病死率很高。事实上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小儿手足口病绝大多数属于普通型,具有自限性,可自愈,重症病例占少数,严重者可能会死亡。
尽管重症率低,但是家长也不能就此掉以轻心。再次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精神差、持续呕吐、嗜睡、易惊、肢体抖动(肌肉抽搐)、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情况,提示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应从速就医!
误区五:感染过一次可终身免疫许多家长认为小儿手足口得过一次后不会再患,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小儿手足口是因为感染了肠道病毒引起的,而肠道病毒有几十种血清型,大部分的肠道病毒都有可能出现手足口的症状,就算感染过某一个肠道病毒,也可能对另一个血清型没有免疫力,所以有可能重复患病。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可预防或杀灭肠道病毒的药物。我国自主研发的手足口疫苗虽然只能预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但是大多数重症手足口都由EV71引起,接种疫苗可降低重症发生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