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1.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方剂;荆防达表汤;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 枳壳5克 茯苓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桔梗5克 川芎5克甘草3克
加减:
1.头痛者,加白芷、蒿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7.很怕冷而无汗的,加入麻黄5克,桂枝5克。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用参苏饮加减。
6.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出现外寒内热,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临证参考:
风寒感冒轻者,可服用中成药或食疗方,如感冒通、葱白萝卜汤等;
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甚者,可用麻黄汤;
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
若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可选用小青龙汤。
2.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方剂;荆防败毒散;羌活9g、独活9g、柴胡9g、前胡9g、枳壳9g、茯苓9g、防风9g、荆芥9g、桔梗9g、川芎各9g,甘草3g。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可加人参益气解表,或改用
参苏饮加减。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外寒逐渐化热,里热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见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加减2:
1.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3.若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者,
方剂;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加减:
1.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
2.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
3.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4.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5.如小儿反复感冒,营卫不和,汗出者,加黄芪、龙骨、牡蛎等。
4.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无汗)甚者,
方剂;麻黄汤;麻黄9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风寒夹湿证:
5.身体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如裏,肢体骨节疼痛,咳嗽声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腻,脉濡。
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6克 独活6克 藁本3克 防风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蔓荆子2克加减:
1.如果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入酒汉防已3克。
2.如果病较轻则加入附子3克更效。
3.如果病情较重则加入川乌3克更效。
4.如果汗少加入豆卷5克。
5.如果头痛、身痛加入白芷5克;防风、藁本都加到5克。
6.如果脘痞(胃胀)加入苍术5克、厚朴5克。
7.如果咳嗽痰粘的加入半夏5克,陈皮3克。
8.纳呆腹胀,加陈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
9.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
10.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6.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楚等表证,且兼有口渴等里热者,
方剂;九味羌活汤;羌活9克 防风9克 苍术9克 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 白芷6克 生地黄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7.若夏季风寒感冒,方剂;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姜厚朴5克
8.若风寒兼的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
方剂;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外寒内热证:风寒外受,表寒未解,入里化热;或因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 。
方剂;麻杏石膏汤加减;麻黄12克(包)杏仁8.5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加减: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6.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7.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8.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9.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0.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温病初得,头痛,周身骨节凌痛,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
方剂;清解汤;薄荷叶12克蝉蜕(去足、土)9克生石膏(捣细)18克甘草4.5克
11.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
方剂;柴葛解肌汤;柴胡6克 干葛9克 甘草3克 黄芩6克 羌活3克 白芷3克白芍6克 桔梗3克 生姜3片红枣2枚石膏5克
1.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
2.若热邪伤津者,宜加天花粉、知母。
3.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
12.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
方剂;防风通圣散;酒大黄1.5克 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 栀子1.5克 连翘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薄荷1.5克
白术1.5克 桔梗3克 黄芩3克 石膏3克 甘草6克 滑石9克 生姜1片 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13.恶寒发热阵作,午后热重,头身重痛,胸闷脘痞,心烦懊侬,头眩口粘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
方剂;柴胡达原饮;柴胡4.5克生枳壳4.5克川朴4.5克青皮5克炙甘草2.克黄芩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槟榔6克荷叶梗10~15克加减:
1.头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风止痛;
2.表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解表化湿;
3.里湿重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健脾燥湿。
14.若邪入少阳,热郁腠理,证见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赤,或呕吐,或口渴,大便干结,
方剂;大柴胡汤加减;北柴胡24克黄芩9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生姜15克炙枳实4克红枣12枚大黄6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15.风寒兼气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方剂;参苏饮;人参6克紫苏叶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 茯苓6克 木香4克 枳壳4克 桔梗4克 炙甘草4克
加减:
1.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
2.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3.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
4.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
5.纳谷不香,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6.表虚自汗的,加入黄芪6克、白术5克、防风5克。
16.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方剂;香苏散;紫苏叶23g葛根23g姜半夏23g前胡23g人参23g茯苓23g,木香15g、枳壳15g、桔梗15g、陈皮15g、炙甘草15g
17.风寒兼阳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面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或自汗;舌淡胖苔白,
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克(包)炮附子5克细辛6克
加减:
1.鼻塞者,加苍耳子通鼻窍;
2.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疏风散寒止痛;
3.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阳经气;
4.无汗者,加防风、荆芥穗解表发汗;
5.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6.如果兼气虚的,加入黄芪5克、炙甘草3克。
18.若阳气虚弱风邪较甚之头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者,
方剂;参附再造丸;党参10g,附片6g,桂枝10g,黄芪15g,羌活10g,防风10g,细辛3g,炙甘草5g。
19.风寒兼血虚感冒证:感受风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苔白,脉细无力。
方剂;葱白七味饮加减;葱白9克 豆豉6克 葛根9克 生姜9克 地黄9克 麦冬9克
1.恶寒重,加入苏叶6克、荆芥6克。
2.热重,加入银花6克、连翘6克或黄芩6克。
3.若有出血症,加入阿胶珠6克、藕节15克、三七5克(粉服)、白芨6克。
4.若脾失健运,加入陈皮3克、砂仁5克。
加减2:
1.头痛者,加羌活、白芷止痛;
2.鼻塞加苍耳子通鼻窍;
3.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4.无汗者,加苏叶、荆芥穗发其汗,但不可大发汗;
5.咳嗽痰白者,加陈皮、半夏、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
6.血不养心,又因血虚感邪,邪阻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以通阳养血,活血宣痹。
20.风热证受热而感冒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目胀、面色多赤;咽喉肿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或黄。
方剂;银翘散或葱豉汤:银花10克(可用30-60克)连翘10克(可用15-30克)苦桔梗6克薄荷6构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克
1.头胀痛较甚的,加入桑叶9克,菊花9克。
2.咳嗽痰多的,加入贝母6克,前胡9克,杏仁6克。
3.咯痰稠黄的,加入黄芩6克,知母6克。
4.热甚的,加入生石膏30~50克,鸭跖草9克。
5.热毒症状明显的,加入大青叶9克,蒲公英9克,蚤休9克。
6.咽喉肿痛的,加入一枝黄花6克,土牛膝6克,玄参9克。(加用冰硼散吹咽部)
7.口干咽燥的,加入南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犁皮15克。
加减2:
1.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渐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1.高热恶寒,头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者,为风热重症,加黄芩、葛根、石膏、知母、天花粉
2.如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加石膏、麻黄清宣肺热。
3.如咽喉红肿疼痛明显者,去荆芥,酌加板蓝根、玄参、马勃、山豆根或土牛膝根、一枝黄花、射干等清热利咽。
另用冰硼散或锡类散敷咽部。
4.兼夹湿邪,头重体倦,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者,加藿香、佩兰、郁金以芳香化湿。
5.如感受时行病毒,症状明显者,配合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草河车等以增强清热解表之功。
6.秋令感受温燥致病,或风热化燥伤津,兼见干咳少痰,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数者,酌加南沙参、天花粉、梨皮等清热润燥,
此时不宜再伍辛温之品。
7.兼见里热者,加细生地黄、玄参、黄芩、知母以清热生津。
8.如阴津素亏,外感风热,津液不能作汗达邪,
21.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予滋阴解表,
方剂;加减葳蕤汤化裁。
加减:
1.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浙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22.风热表虚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剂;茅苇汤;白茅根 芦根 白芍 竹叶 桔梗 杏仁 葱白
加减:
1.头痛者,加菊花疏风热以清头目;
2.咳嗽者,加渐贝母清热化痰宣肺;
3.咽干者,加麦冬以养阴;
4.咽痛者,加射干、马勃、土茯苓清热利咽解毒。
图片
23.若感冒重症,高热恶寒,时而寒战,头痛,大便燥结,或见咳嗽,咯淡黄稠,胸痛、气急,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数。
方剂;清瘟败毒饮;生石膏60克 生地9克 水牛角克(先煎)黄连3克 栀子9克 桔梗4.5克 黄芩9克 知母9克
玄参9克连翘9克 甘草4.5克 丹皮9克 鲜竹叶6克
加减:
1.咳嗽、痰多者,加渐贝母、前胡、瓜蒌宣肺化痰;
2.大便燥结者,稍加大黄通腑泻热。风热兼燥证:(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
24.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多见于秋季
方剂;银翘散合桑杏汤加减;银花5克 连翘5克 苦桔梗3克 薄荷3克 竹叶2克 生甘草2克 荆芥穗4克 淡豆豉2克 牛蒡子3克
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贝母3克 香附3克 栀子皮3克 犁皮3克
加减:
1.温燥之头痛者,加菊花、薄荷、蔓荆子疏风止痛;
2.燥热口渴者,加麦冬、竹叶清热除烦;
3.干咳者,加炙枇杷叶、炙紫菀润肺止咳;
4.咽痒者,加蝉蜕、僵蚕情网利咽;
5.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解毒利咽。
6.凉燥之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防风疏风止痛;
7.无汗、脉浮紧者,加羌活疏风散寒;咳嗽者,加百部止咳。
25.风热兼阴虚感冒:身热微恶寒,无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剂;减葳蕤汤;玉竹9克 白薇9克 葱白9克 薄荷6克(后下) 桔梗9克 豆豉9克 甘草3克 红枣5枚1.咽干口渴甚的,
加入沙参10克、麦冬10克;2.心烦口渴较甚,加入黄连6克,竹叶9克、天花粉10克;3.咳嗽咽干,咯痰不爽的,加入牛蒡子9克、
射干9克、瓜蒌皮10克。
26.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
方剂;蓝地汤;板蓝根 生地 麦冬 知母 桑叶 苦桔梗 蝉蜕加减:
1.心烦口渴者,加黄连、竹叶、天花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2.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宣肺化痰利咽;
3.咳嗽胸痛、痰中带者,可加鲜白茅根、生蒲黄、藕节凉血止血。
27.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流浊涕;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胸闷,脘痞,泛恶,便溏,
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6克 银花9克 扁豆9克 厚朴6克 连翘6克
1.暑热偏盛的,加入黄连9克、山栀子9克(或黄芩9克、青蒿9克(最后下)或鲜荷叶10克、鲜芦根20克);
2.湿困卫表的,加入豆卷9克、藿香9克 佩兰9克
3.里湿偏重的,加入苍术9克、白蔻仁6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
4.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入滑石18克、甘草3克、赤茯苓9克
5.如暑热偏盛,身热明显,泛恶,肢体昏重,头昏且胀,口干而粘,舌苔黄腻,可加黄连、青蒿,酌配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
6.湿困卫表,身重肢楚,胸闷脘痞,可加豆卷、藿香、佩兰芳化宣表。
7.如里湿偏重,纳呆,脘痞,大便溏,可加苍术、陈皮、半夏和中化湿。
8.暑湿下注,小便短赤,可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9.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10.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11.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12.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13.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14.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5.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16.暑热偏盛,加黄连、山栀或黄芩、青蒿清暑泄热,亦可配合鲜荷叶,鲜芦根,
17.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
18.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法半夏、陈皮化湿和中,
19.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赤苓清热利湿。
方剂;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9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生姜6克 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28.气虚感冒
方剂;参苏饮木香15克紫苏叶干葛(洗)半夏前胡人参茯苓各23克枳壳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29.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
方剂;玉屏风散: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方剂;再造散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甘草1.5克熟附子3克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煨生姜3克
30.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
方剂;加减葳蕤汤:玉竹10g,白薇10g,葛根10g,生姜3片,葱白6g,薄荷6g(后入),桔梗6g,豆豉6g,甘草5g,大枣10g。。
加减:
阴伤明显,咽干口渴甚,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
心烦口渴较甚,加黄连、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