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影视剧中的主人公,因奇妙事件刷!一下穿越回古代,那古代生活,你能接受得了吗?也许光是一些日常用品在古代也许会贵到让你抓狂,比如现在常见的玻璃,在曾经是需要进口的玉石,昂贵到李白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李颇黎,而食盐也是金贵的日用品,虽然制造工艺并不复杂,但食盐生意一直被统治者垄断,价格居高不下,连徽宗赵佶都说是食盐专卖,使百姓安平无事之时,有愁叹抑配之苦,在历史上,究竟还有什么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呢?存在现在随处可见,在古代却价值连城的东西吗?今天偶就带你探索过去的那些出乎意料又令人瞠目结舌的昂贵品。
铝在现在是相当廉价常见的金属,小到可乐罐,大到航天器上都有使用,但在大约年前的拿破仑时代,铝制品可是比金子还要昂贵的顶级奢侈品,这是由于人们尚未发现电解铝的方法,所以需将铝加热到熔融状态才能铸造,铝单质的熔点虽然只有度,但因化学性活泼,自然状态下只能以氧化铝形式存在,而氧化铝的熔点达到0摄氏度以上,如此高的铸造温度在过去是难以达到的,即便昂贵如金,熔点也仅有度,铝的提炼可谓是地狱级的,所以在年铝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一经展出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他与那些世界文明的名贵珠宝摆在一起,被称为德威尔的白银,极端的罕见造就了极端的昂贵,直到年,全世界铝的年产量仅有千克,而且只有法国可以生产,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甚至命令官员给自己制造一顶铝王冠,在戴上铝王冠在接受百官的朝拜的事件曾经轰动了整个欧洲,而在拿破仑三世的盛大宴会上,只有王室成员和贵族来宾,能荣幸地使用铝匙和铝叉进餐,地位较低的客人只使用金、银制的餐具,足可见铝制品在当时所象征的奢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铝都是欧洲上流社会追逐的宝器,它所带有罕见光泽比黄金还要珍贵,而在人类味觉体验的征途上,糖曾是古代最尊贵的味道,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蜂蜜或许是人类所知的唯一甜味剂,在缺少养蜂技术的古代欧洲富人甚至会在写遗嘱时,注明自己有多少桶蜂蜜以示尊贵,而在蔗糖出现后人们更是领略了甜蜜人生的新奥义,蔗糖来源于甘蔗,作为典型的热带植物甘蔗的生长周期在一年半左右,期间需要大量的灌溉和劳动力投入,成熟的甘蔗需要立即收割,否则就会因腐烂变质失去糖分,而在制作蔗糖的过程也非常复杂,从收割、榨汁到提炼的每一步,蔗糖都需争分夺秒,需要就近完成蒸煮除沫和脱水的蔗糖固化必不可少,时间、地点、工艺上的困难使蔗糖产量稀少,价格高昂,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将甘蔗从印度带入埃及和地中海沿岸,之后的十字军东征,使蔗糖进入欧洲,天价的进口费用使这个处于愉悦味蕾外还是名流炫耀财富的手段和权力。如十六世纪的英格兰贵族以烂牙为荣,这种风气甚至发展到连女王的牙齿也状态堪忧,
而相较西方繁琐精确的蔗糖制作,而中国人则在诗意的田园中发酵出另一份别样甜蜜,多年前,周人就已经制作了中国最早的糖,被称为饴和餳,也就是麦芽糖,在《诗经》中记载有周原膴膴,堇茶如饴。战国时写作的《尚书》中则有稼穑作甘,意思是收获的谷物可制作味甜的餳,餳较饴煎糖化液时火候充分,固化后会形成坚硬的糖块,而饴的煎熬时间短,水分保留多无法结块,是一种能拔丝的糖稀,饴和餳产生最初是因为人们舍不得丢弃已经发芽的谷物,仍然取来炊煮食用,结果发现他变得有些甜味,更加可口,渐渐地,古人优选出了谷芽风干磨碎制成曲,就像酒曲那样用它来糖化各种蒸煮熟的稻米大小麦,黄米,高粱,糯米,玉米等,再经过滤煎熬,就会得到含有丰富麦芽糖的糖食了。
而在平安时代的日本,贵族妇女结婚时也会强调嫁妆中有多少糖类,甜食也是长久以来的奢侈品,可见,在古代无论中外最初的糖都极其昂贵,只有贵族才能享用,是上流的象征,可糖毕竟是口腹之欲,可以忍耐,特别是对视读书为头等大事的古代文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是你可曾想过,古代文人千千万但能买得起书的,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通常见到的文人传记开头都是一句:家贫无书一见则能诵记。难道买不起咱还背不起吗?没有造纸术的时期,书籍主要是写在竹帛上,造价相当昂贵,远非一般人能拥有,而汉朝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等原料,经过锉、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由此才开始出现了可靠的纸板书,唐代书籍交易活跃,书肆遍布全国,由于雕版印刷尚未普及,书籍仍以手抄为主,所以价格相当昂贵,加上唐太宗为了鼓励民间,书本有了官方定价大概是每卷售价文,到了唐宋之际,雕版印刷盛行,书价下降,但是不便宜,如宋代苏州地区一部十册的《杜工部集》能卖到一贯钱,约合今天人民币元,每册和80元左右,明清时期一册书的价格为三五分银子,和今天四五十块钱,但在普遍没钱的古代凑齐这四五十块钱也相当艰难,向发迹前的曾国藩在落榜回家的途中,还为买一套昂贵的《二十三史》甚至当掉了自己所有御寒的衣物,但还好,曾国藩并非差生文具多,之后成功高中,最终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看来啊昂贵的古代书籍还是物有所值的。
除此之外,辣椒在古代也是极其昂贵的东西,其实最初中国没有辣椒,古代人要是想吃辣味,主要通过花椒,生姜和茱萸等民间称为三香,自唐朝开始,原产于东南亚的辣椒经丝绸之路到达西域,再过河西走廊来到中国,因贩卖的商人多为湖人也称香辛料、胡椒、花椒味麻提香辣味不足,生姜味辛,性温,容易上火,茱萸味道辛辣,具有毒性,而胡椒口感辛辣,气味芳香,与三香形成了完美互补,最初的胡椒全赖进口,不仅运输路途遥远,花费时间长,沿途环境也非常恶劣,抢劫时有发生,而唐朝的上流社会对胡椒需求巨大,导致商人在流通过程中不断加价,导致胡椒一时间登上香料之王,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唐朝代宗打算除掉自视有功独揽朝政的宰相元载,在抄家时发现在元载的众多家产中仅胡椒就有石,将近64吨,所以显示TAN污数目之惊人。
宋代时,随着东南亚各国与中原的交流增加,经海路输入的胡椒慢慢变多,精明的商人开始将普通百姓作为消费群体,胡椒价格开始下降,在当时用胡椒款待客人是一种尊贵礼仪但与当时的西方人将胡椒作为肉食香辛料不同,东方人喜欢在喝茶时放一粒胡椒,增加香气,到了明朝,胡椒价格略有下降,但经济地位仍不容小觑,在《J瓶梅》第十六回中,李瓶儿为了给男友西门庆买房,卖了茶叶箱里的80斤胡椒40斤沉香的物品,得了两银子,买了套门面二间到底四层的房子只花了不到1/3,足可见胡椒在当时的硬通货地位,而在《瀛涯胜览》中则记载过苏门答腊当地的胡椒,每斤卖银一两。
明朝以每斤胡椒折算成10到20两的价格,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发给各级官员,双方差价达到1千到2千倍,虽然这一过程中,明朝皇帝这个中间商赚了个盆满是事实,但也侧面说明了胡椒在原产国与中国间相当夸张的差价,随着科技发展,许多带古代昂贵的东西也逐渐稀松平常起来,如拿破仑三世视若珍宝的铝质王冠,在现在看来只是稀松平常的易拉罐材质,但就此看轻古人也非常不妥,因为人类在试图由落后向先进发展,正是由于古人低下的生产力与对蔗糖强烈需求间的矛盾,促成了甘蔗种植园模式,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正是那些看似愚笨的每一小步成就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现在。
那么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如果大家有自己的见解,或者觉得文章某方面有误的话,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还请顺手关个注、点个赞,对我很重要哦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