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小儿厌食医案一

郭某某,男,9岁,学生。年8月19日初诊。

主诉:食欲不振半年余,加重2周。

病史:患儿平素喜食肉类、糖果、冷饮等食物,半年余前出现食欲不振,初为食量减少,其母曾自行予“保和丸、王氏保赤丸”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近2周渐发展为看见食物或闻及油腻之品出现恶心、干呕,遂前来就诊。辰下:食欲不振,胃胀,嗳气频频,时有恶心干呕,体型肥胖,入夜流涎,寐欠,小便可,大便稀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

处方:二陈汤加减。

姜半夏9g茯苓12g陈皮9g

太子参12g草决明12g泽泻12g

谷麦芽各12g鸡内金12g山楂12g

薏苡仁15g藿香9g鳖甲9g(先煎)

莱菔子9g

十四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二诊(年9月2日):患儿药后见食物不再干呕、恶心,食欲明显改善,胃胀缓,嗳气减,睡眠欠佳,睡后易醒,余证缓解,舌质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加牡蛎15g、炒枣仁9g,继进十四剂,并嘱患儿之母切莫因其食欲改善,而过度喂食,注意科学喂养。

患儿服上药十四剂后,三餐纳食已基本如常,会主动索要食物,夜间未再流涎,余证皆除,后电话随诊三月,患儿之母代诉患儿进食正常,病告痊愈。

按语:厌食是以长期见食不贪、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物甚为拒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是儿科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本案患儿以“食欲不振半年余,加重2周”为主诉来诊,属于中医学“厌食”范畴。元代朱丹溪提出“肥白人多痰湿”,该患儿体型肥胖,乃与喜恣食肥甘厚味及冷饮之物有关,此类食物皆为损伤脾胃,阻遏脾阳,易生痰湿之物。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易被饮食所伤,脾运失常,胃不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故见食欲不振;痰湿中阻,食积内停,中焦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见胃胀、嗳气频频时有恶心干呕;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故而入夜流涎;“胃不和则卧不安”,胃肠不适,则夜寐欠安;脾胃虚弱,痰湿内生,下注大肠,故见大便稀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皆为脾胃虚弱、痰湿中阻兼有食积的表现。

观其脉证,本案乃脾胃虚弱、痰食中阻,虚实夹杂之证,故用二陈汤加减治之,意在理气健脾燥湿、消食除积和胃。方中姜半夏辛温辛燥,善燥湿化痰,又可和胃降逆;陈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与半夏相配既可增强燥湿化痰之力,又体现了“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的思想;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健脾可绝生痰之源,燥湿以助化痰之力;太子参益气生津,清补脾胃,使方中温药无过燥之弊;《医学源流论》云“小儿乃纯阳之体”,病易化热,草决明泄热通便,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可防痰湿郁久化热;藿香微温味辛,归脾胃肺经,芳香醒脾,化浊开胃,《本草正义》中云其“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好、舌苔浊垢之最捷之药”;鳖甲滋阴潜阳,化痰软坚;莱菔子消食除积、理气化痰;山楂、谷芽、麦芽、鸡内金皆有健脾和中、消食化积之功,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麦芽、谷芽具有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的作用。

二诊之时,患儿食欲较前改善,此乃脾胃功能恢复,痰湿渐化,食积渐消,需继续服药巩固疗效,然患儿睡眠欠佳,睡后易醒,故予上方基础加牡蛎敛阴潜阳、化痰软坚,炒枣仁养心安神。审证求因,抓准主病,方证相符,效如桴鼓,故续进十四付,纳食复常,余证皆除,病告痊愈。本病的预防及善后尤为重要,平素应注意饮食,杜绝生痰生湿之源,父母不可过分宠溺小儿,当科学喂养,以保护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pz/4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