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谈一谈中医如何补下

补法的临床运用上述各种补法,是从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各个方面分开来谈的。但是,人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着的,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地内在联系。因而虚证的产生,有的是由于某部自身的病变所致,有的则是由于受到其他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影响所形成,有时一脏独病,有时二、三脏同病,有时传变转化。所以,补法的运用,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不但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主证,而且还要根据虚证程度的轻重、病势的缓急、性质的寒热、发生演变的标本等,订出恰当的治疗法则,无太过,无不及,不过于偏颇,不过于拘泥,灵活掌握,才能发挥补法应有的治疗作用。所有这些,就是补法的临床运用问题。一般说,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正补适用于虚证比较单纯的情况。如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五脏中哪一脏虚即补哪一脏。如肺虚益气,心虚和营卫,脾虚补中,肝虚养血,肾虚益精等,都是正补法。(2)峻补用于气血暴然虚脱的情况。暴然气脱或大出血,身体暴虚,症见汗出如油,身凉肢厥,气息如丝,昏厥失神,面白如纸,脉微散欲绝,或出血不止,或大吐大泻等,元气有立刻脱亡的危险,这时非用大剂峻补,不能挽其危亡。常用的方剂如独参汤、参附汤、芪附汤、芪术附汤、当归补血汤等,这时用量要大,药力要足,选药要精专。(3)缓补正气既虚但又微有一些邪气,或遇有虚不受补的体质,就须用缓补法。这种补法,选药订方须从容和缓、相机渐进,以逐渐恢复健康,不可骤用参芪、鹿茸之类。一般常选用太子参、生晒术、黄精、玉竹(平补脾胃以益气)、稻芽、谷芽(醒脾开胃助消化)、十大功劳叶〈缓补气血)、饴糖(和中益胃)、橘白(行气和中而不燥)等药力和缓,不寒不燥,补而不骤,行而不散之品,随症出入。遇有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操之过急。(4)滋补用于精血大伤,阴虚劳瘵,久病阴竭,热病后期阴液耗伤太甚等情况。滋补法是用厚味滋腻养阴的药品或血肉厚味之品,以滋补精血,填充髓液的方法,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具体运用。临床上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龟版、鳖甲、生熟地、猪脊髓、牛骨髓、羊肉、紫河车、猪蹄、肘子等,随症加减。由于这些滋腻厚味的药物,容易妨碍脾胃的运化,脾胃虚弱,则仍补不上去,所以要同时重视健脾开胃,适当配入白术、茯苓、党参、陈皮、麦芽、神曲、山楂、砂仁、谷稻芽等。(5)温补用于虚证而兼有寒象,或气血两虚,形体不足没有热象的情况。常用的温补药有黄芪、党参、熟地、当归、肉炊蓉、附子、肉桂、巴戟天、羊肉、狗肉等﹔常用方剂有附子理中汤、当归羊肉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6)凉补用于虚证兼有一些热邪的情况。如血虚有热,或热病后期阴液已耗伤但邪热尚未完全退净等时须用凉补。常用的药有生地、白芍、元参、天冬、麦冬、沙参、百合等;常用方剂有养阴清肺膏、二冬膏、益胃汤、补心丹等。如虽已正虚但尚有邪热,须要加些清热药如竹叶、知母、白薇、青蒿、地骨皮、黄芩、黄柏、丹皮之类,这又称清补法;常用方剂如朱砂安神丸、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等。(7)间接补这种补法主要是结合脏腑间生理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进行补益的方法。例如脾阳虚脾失健运而用补肾阳的方法治疗。因为肾阳有帮助脾阳温化蒸动的作用,补肾阳也就间接补了脾阳。再如由于肝经阴血不足所致的阴虚肝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上实下虚,而用补肾阴的方法治疗。因为肝肾有同源的关系,精血可以互相转化,补肾阴可以助长肝的阴血,肝肾的阴血充足,肝阳也就不上亢了。(8)补气以生血,养血以化气由于气是生血的生命动力,血是化气的物质基础。所以血虚时要兼补气,气虚时要兼养血。常用的方剂如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等。(9)补先天与补后天有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中焦有温化蒸动作用,能帮助脾阳运化水谷,升发阳气,所以说“补脾不如补肾”,也有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能运化五谷精华,,后天充足,不但可以充养全身,并且其精华可以下注于肾以生养肾精,所以就说“补肾不如补脾”。这两种说法,都未免过偏。应当看其肾虚而脾不虚者,以补肾为主脾虚而肾不虚者,以补脾为主,脾肾两虚者,脾肾同补。再参看其轻重,或补肾兼顾脾,或补脾兼顾肾,较为恰当。(10)食补在补法中有不少方子是药疗和食补相结合,如《内经》中的四乌贼骨蔺茹丸就是一张药疗与食补相配合的复方,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等也是同类性质的复方,后世则有更大的发展,如唐·孟洗《食疗本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清·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是一些以介绍食疗药物为主的专著,其中有很多有关食补的内容,可以作为临床运用补法时的参考。使用补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补法使用恰当,确能立起沉疴,但是使用不当,也能促使疾病恶化或招致死亡。所以使用补法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不当补而补如果遇到“真实”而“假虚”的证候,即“大实有羸状”,是因为邪气太盛,正气一时受抑而表现出没精神,不愿动,倦怠少食等症,好像是虚证,这时决不可误用补法。不当补而补,则会误人性命,要千万注意。(2)当补而不补证也有“真虚”而“假实”者,即常说的“至虚有盛候”,本来是虚极而忽出现烦扰不宁,动作有力,神志忽清,多言善说等症,好像是实证,这时当补而不补,就会误人不浅。如果误用泻法,那就更大错而特错了。(3)要注意方剂的组织,药品的配伍有时为了补正还要间用一些祛邪药,才能更好的补正;补血药中,间用一些行气药,才能更好的补血;补气药中,间用一些行气药,才能更好的补气,等等。例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参、芪又用陈皮;六味地黄丸中用熟地又用泽泻;四物汤中用归、芍又用川芎。再如参苏饮(补散兼用),枳术丸(补消兼用),参连饮,人参白虎汤(补清兼用)等,这又是扶正祛邪兼用的例子。使用补法如不注意方剂的组织,药品的配伍,也难达预期的效果。(4)注意调理脾胃补药是要通过脾胃运化而起作用的,如不注意调理脾胃,药物不能很好的吸收运化,则难达到补虚的效果。所以在使用补法组织处方时,要注意到调理脾胃的问题。例如久服熟地要用砂仁拌,久服生地要配些陈皮、苍术,久服山药要佐以木香,五味异功散中加陈皮,磁朱丸中用神曲等,都是注意调理脾胃的例子。(5)不可滥用补药补药主要是用来治疗虚证。如无虚证,就不宜用补药。但有一些医生喜用补药,未经详细辨证,即投补药。也有一些病人喜吃补药,到处买补药,要求吃补药。这样都会误人误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浪费,都应纠正。(6)要注意到“祛邪”也可以“扶正”以上各种补法都是针对治疗虚证而谈的,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但还要注意到在另一些情况下,邪正斗争非常激烈,这时为了保存正气,必须要排除邪气而达到“祛邪以扶正”、“邪去则正安”的目的,也可采用“以泻为补”、“以通为补”等方法。例如阳明结热证,急用大承气汤(枳实、厚朴、芒硝、大黄)攻泻邪热以保存阴津正气,使邪去而正复;胸痹心痛时,配用乳香、没药、红花,三七等,以活血祛瘀,使瘀血去、新血生而心阳复等,这又是“泻中寓补”、“通中有补”的方法。故应用补法时不可呆板生硬,须结合全面情况去考虑。

end

●读书笔记:运用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

●读书笔记:神经衰弱与肝的中医调理

●读书笔记:咳嗽机制、止咳七法

●读书笔记:脾胃病五大特点、六种治法

●读书笔记:谈一谈中医如何补(上)

●读书笔记: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

●尪(wāng)痹及其诊治规律

●临床应用细辛的体会

●读书笔记: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医师简介

刘安

执业医师,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本硕连读,师从多位中医老专家,曾医院创伤骨科、医院脊柱创伤外科、医院进修学习,对常见创伤、脊柱骨科疾病的诊疗与康复有一定经验。致力于中医“清阳理论”的发掘与研究,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中医药调理的方法来防治及调养中医内科、骨科相关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pz/7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