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1226/4317373.html
从气虚论治消谷善饥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5+3一体化)级2班蒋薇
●提要消谷善饥多属胃热,但临床上不乏气虚生内热所致的消谷善饥。其理论源流于《脾胃论》,可从郁而化热、相火离位等方面去理解,治疗以甘温除热为大法,在甘温补益脾胃的基础上注重风药调气机、泻阴火的使用。
●关键词:气虚消谷善饥阴火风药
消谷善饥是指以食欲亢进、进食量多、易感饥饿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灵枢?经脉》有云:“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灵枢?大惑论》云:“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认为消谷善饥多因胃火炽盛,受纳腐熟太过所致,治宜清泻胃热。此胃热,可由邪热扰胃而致;可由日久瘀热而致[1];可由嗜食肥甘、辛辣助火生热而致;亦可由心火过盛,下连于胃而致;又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而致等,皆属实热。但气虚亦可生内热,其治法与以上大相径庭,故从此阐述。
1理论渊源
1.1郁而化热
《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当忧思过度、劳倦过度、病后体虚、或禀赋不足等时,都会影响到后天脾胃,出现脾气亏虚的情况。一者,饮食物、水液入胃,由胃注入脾,脾气失于对其的消化吸收,不能很好地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和津液,亦不能将精微物质布散、转输至周身脏腑组织器官,积滞不运,郁而化热。二者,脾与胃以膜相连,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脾虚不运则胃中受纳、腐熟的饮食物失于传化,升降失常,郁而化热。此与七情内伤的气郁有所不同,又有所联系。脾虚既可导致纳差,也可出现消谷善饥,前者气虚不运,还未化热生火,后者的郁而化火与肝气失调还是有一定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的升降,肝气不舒进一步加强脾失健运,日久郁而化火。
1.2相火离位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此处的心火也可以理解为情志郁结之火,“[2]故不再论述。从“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来看,一者,《内外伤辨惑论》云:“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脾胃气虚,失于健运,谷气不得上浮,变生水湿、痰浊等。湿为阴邪,其性重着下趋,又能困脾,脾虚不得升发清阳,不得升提气机,故湿浊邪气等下流于肝肾,闭阻肝肾气机,使内藏之相火不能正常流通,郁闭而妄动上冲于中,成为内伤之火、食气之壮火、离位之相火[3],故热中。二者,脾为阴中之至阴,脾胃不运之水湿痰浊为至阴之气,下流于肾则使水火不调,阴阳失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受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肾为水火之宅,主一身之阴阳,阴阳相互制约。今阴气盛,格拒阳气不能潜伏,故相火失于内藏而上冲,故热中。三者,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封藏精血。今脾虛不运,精微不生,气血不化,亦不能滋养后天,不能濡养肝体,故肝肾之精血亦不充盈,阴精不足,则阳气相对亢盛,浮越于上,相火乘机而犯于中焦。
2论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此根本是因脾胃气虚所致,又以内热为标,故治疗大法为甘温除热法,治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之。健脾益气的药物主要有白术、人参、黄芪、茯苓、甘草,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或泻阴火升阳汤。其中特别注意风药的运用。
2.1调气机
风药,是指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升上作用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羌活、独活等。[4]其调气机的运用包括调理脾胃升降及疏肝解郁。一者,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升降相因,脾不升清,胃失和降,气机郁滞则阻碍脾胃的运化,又生湿浊。风药辛散,走而不守,能中开郁结,调达气机;又风者,春也,升发之气也,风药性善上行,升提气机,脾能升则胃自降。但也不可一味升发阳气,恐其发散太过耗气,疏泄太过伤肝,适当配伍理气下行之枳实、厚朴等。二者,肝主疏泄,调理一身之气机,肝郁气滞则横逆犯脾胃,使其更加不运。厥阴肝木与春升之气同气相求,故风药多通于肝,顺应肝木条达之性,升发肝气,则脾胃气陷自举。但不可久用多用升散之品,恐其耗气伤肝阴,则肝阳愈亢,气机失常,适当配伍滋养阴血之白芍、石斛等。
2.2泻阴火
风药具有升散上行、升阳举陷、祛除外邪、疏肝理气等作用,其泻阴火主要通过升阳散火、化湿泻火体现。一者,喻嘉言在《医门法律》提及:“火郁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气机下陷,郁而不通,阴火内生,伏于体内,非苦寒降之品可治[5],恐其更伤脾胃,治当因势利导,顺其陷而举之,用升浮之品,升提气机,开肌肤腠理,透邪外出。二者,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遏脾胃,更阻脾运。湿浊下流,阻滞下焦气机、扰乱阴阳平衡则引阴火乘位,故湿浊去则阴火泻。风能胜湿,风药辛香温燥,升气以燥上之湿,醒脾以燥中之湿,下行举之以燥下之湿。[6]
3病案
患者,女,28岁。来诊时自述一天吃五顿正餐,饥饿感明显,血糖正常,甲状腺激素偏高,但未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视其形体瘦小,舌淡红苔白微膩,脉沉细。处以:黄芪15g五味子3g升麻10g柴胡10g淮山药20g当归5g苏叶10g生谷芽30g生姜5g肉桂1g石斛10g熟地5g。服药6剂后患者自述饥饿感明显减轻,吃饭正常了,一天三顿。继续处以补中益气汤或泻阴火升阳汤加减调理。
按语:此患者出现了一个近似甲亢临界边缘的症候,但从脉象和舌象来看,都不是明显的实证之胃热炽盛,也非典型的阴虚内热。此乃患者素体脾胃不足,气虚不运,又兼有阴精不足而致内伤热中。故治以甘温益气、辛燥升散兼以滋养精血,用芪、升、柴、药、苏甘温益气,升发清阳,石斛滋养胃阴,少加熟地滋肾水以泻阴中伏火。
4小结
消谷善饥属胃热者居多,但属瘀热者有,气虚者也不少,一切都要基于辨证的基础来论治。脾胃气虚,内生阴火的理论源于东垣的《脾胃论》,后世对其阐述者多,临床辨证论治对阴火学说及风药的运用十分广泛。
参考文献
刘南阳,李振华。瘀热论治消谷善饥体会[J].环球中医药.,11(6):-
余伟,陈涤平.从《脾胃论》原文的不同解读多个角度看阴火病机[J].吉林中医药.,28(4):-
赵心华,鲍计章,倪红梅,等.从《黄帝内经》探析李东垣“阴火”理论[J].中医杂志,,57(11):-
李颖飞,龚雨萍,从李东垣《脾胃论》探讨“风药”的运用[J].江苏中医药.,48(7):66-68
杨琳,张丽萍。浅论“火郁发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39(10):-
王东军,俞屹婷,顾超.东垣“风药”钩玄[J].中华中医药杂志.,31(8)):-
·本文摘自《中医学与辩证法》第72期
·作者/蒋薇
·图文编辑/张雨欣谢佳言校审/李春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修改,或再发布,违者将追究相关责任。
关
注
我
们
中医学与辩证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