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那个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60214/4770026.html
1.回阳救逆:
《伤寒蕴要》言附子“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本草经读》赞其“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先生遇霍乱吐、利、大汗、肢厥,用人参四逆汤;脉微欲绝,阳浮于外,予通脉四逆汤加葱白、猪胆汁、人尿;急救投生附子。阳脱汗多者选芪附汤,有下利用术附汤。在腺病毒肺炎10例治疗过程中,对其中1例阳虚肢厥者,投参附合四逆汤为主抢救成功。虽仅见此1例,他认为“不可不备一格。”“阳虚欲脱(腺病毒肺炎)”案经中西医治疗,骤然体温剧降,昏迷足凉,呼吸微弱,舌上少津,脉沉弦细无力,证属阴津既伤,阳气欲脱。先生急疏回阳救逆之西洋参6克、川附子3克、石菖蒲克,浓煎频服,当夜四肢渐回温,昏迷转微烦,痰能咳出;翌日呼吸衰竭缓和,舌红津回。续以益气生津法(沙参、麦、味、菖、远)调理五日痊愈。全仗参附力挽欲绝之阳也!
.引火归原:
《本草正》谓附子“大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先生对大虚似实,见面赤颧红,头眩烦躁,脉浮大而涩者,认为系欲脱之兆。若精神浮散,彻夜不寐者,亦至虚有盛候,急宜右归加龙、牡、磁、龟板、阿胶和淡菜等味收摄元神。“类中风”案断为五志过劳致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于上,肝风将动。先生予育阴潜阳,佐附子引火归元、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晕渐趋消失,震颤平复。
3.回阳固阴:
“热病转寒中(乙脑)”案会诊前迭进大剂辛凉苦寒及犀、羚、牛黄、至宝之属而高热不退,肢厥神昏,腹满下利稀溏,随矢气流出但量不多,头汗出,口唇燥,板齿干,乃虚实互见,邪陷中焦。先生投辛通苦降剂(参、夏、姜、芩、连、芍)后利止满减,汗出热退。彼时热虽去而元气伤,见筋惕肉瞤,肢厥汗出,脉微欲绝,恐将阳脱,急以生脉加附、龙、牡回阳固阴,浓煎徐服不拘时,各症渐减,阴回阳生。继进三才汤佐枣仁、石斛、阿胶养阴益胃,未及数帖而瘥。
4.扶阳固卫:
先生于阳虚卫弱之自汗,每斟酌在玉屏风散加附子,或芪附汤间取效。
5.温补肾阳(温肾培元):
《汤液本草》云附子入“命门之剂”;《本草正义》:“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先生曰久喘治肾,系肾元阳不固者,治宜肾气丸。“脾肺同病(慢支)”案当痰湿化后,先以理中温化健脾,继予桂附地黄补肾固本。真元衰竭之自汗,遣参附汤温扶之。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济生肾气和理中丸兼进;“月经不调(三)”案为月经先期,经前腹泻,经停泻止,腰腹胀痛,黄芪建中加附、杜、故纸,服五帖经行便即不溏;“经行如崩(一)”案腰痛、脉沉迟无力,附子参入补肾强腰剂中,症情好转,后期黄芪建中加附、术,早晚另服右归丸,两月后经渐调并怀孕;“口疮”案先投封髓丹加减,大便仍稀溏,遂早进补中益气丸,晚服金匮肾气丸渐愈。上皆脾肾并调矣!“腰痛兼二便秘涩(前列腺肥大)”案乃86岁高龄患者,真阴本亏,元阳式微,津涸气馁,无力传送,酿致尿频便结,阳虚阴结之证。先生以桂附八味去丹皮,加菟、杜、膝、故纸、巴戟补肝肾,既育阴滋涸,又温化培元,使肾中水火渐充,形体健、营卫和而诸症悉解,五年未犯。津亏而生津罔效,若系釜底无火不能气化,必加附子。但急性热病津伤,用附子当慎重,“辨证不清,不可轻投”。
6.益气温肾:
先生治一老年患者,良由中气虚致小便不畅,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以鼓动肾阳,强盛心力,小肠之气充足,小便自然通利而竟全功。
7.温补阳气:
“感冒(一)”案乃素体阳虚,营卫不固罹病,初进玉屏风散加附子温阳益气。畏风除而恶寒减,仍汗出,苔白腻,属卫阳既虚,内湿渐露,改投温阳利湿,诸症大减。终以温阳补中法,晨吞附子理中丸,暮服补中益气丸渐愈。首尾三易其方,大法未离乎温阳。
8.温阳利湿:
阳虚型高血压,先生倡遣附子汤佐龟板、龙骨、牛膝治之。“眩晕(二·高血压)”案4年来血压5.3pa~18.7pa/16pa~1pa(~/10~90毫米汞柱),头晕心悸,心烦懊0。先生据脉沉迟,舌质不红,体胖肢胀,乏力溲频,诊为阳虚湿盛,即予附子汤加龙、牡、杜仲、杞、桑寄、狗脊。仅15帖诸症尽除,血压正常。“阳虚脾湿(慢支)”案以六君合苓桂术甘汤加味,咳、痰减,惟大便日~3次,且不成形,更予附子理中导四神丸制丸缓图。
9.温阳利水:
一病程14年“心悸(风心病)”患者并慢性心衰,下肢肿胀,先生给真武合桂枝龙牡汤温阳利水,俾营卫和调,脾胃健运,水肿明显消退。另例高年高血压病案,先生视为阳虚水逆,真武辅龙、牡、半夏温镇获痊。慢性肾炎偏肾阳虚者,亦选真武汤温化行水。“慢支”水气上逆,头眩心瞤动,振振欲辟地者,或咳喘肢体浮肿者,先生尝用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每获佳效。
10.温经散寒:
《伤寒蕴要》指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先生昔年在四川梓潼故里曾治1例炎夏贪凉,场院连续露宿三夜者,两腿剧痛,微恶寒,上下床均须人扶持,群医历治罔效,药用附片15克(先煎)、麻黄9克、细辛6克煎服,0帖健愈如初。
11.温化寒湿:
张元素论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虞抟:“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汪昂:“逐风寒湿。”先生认为,寒湿多中于阳虚脾弱者,症见脉沉缓,身无大热,口不渴,溲清便溏,或身痛重着,手足肿痛,但头汗出,背强喜暧,宜胃苓汤加川附子、木瓜、炮姜治之。寒湿,脉虚而涩者,迳投桂枝附子汤。“风寒湿痹”案缘于产后气血虚,外感风寒与内湿搏结合而为痹。先生匠心独运,将温经散寒除湿同调和营卫熔为一炉,黄芪桂枝汤合术附汤增损,翌日痛减,两日后经潮。
1.温通寒积:
《本草纲目》引《王氏究原方》语:“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现腹胀便秘,口苦酸臭,尿少而黄,先生每投温脾汤和胃降浊取效。对痼冷在胃肠间之远年痛泻、休作无时者,他多断为慢性虚寒泄泻,积滞未尽,尝用温脾汤制蜜丸服,尤强调“积不除,则病难愈”。
13.温肾散寒:急性肾炎,先生对脉沉细紧或沉细弦,舌淡苔白,腰背恶寒,四肢不温者,以附子90克,麻黄、细辛各60克,共为粗末,每用1克煎服;或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之。
14.助补肝肾:
虞抟云附子“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滑胎(习惯性流产)”案已有五次流产或早产史,每次妊五月必漏血十余日,此次又兼胎漏。先生首调脾胃以养胎元,五味异功加砂、藿、姜、枣、山药,3帖恶阻止。继补肝肾以固胎本,泰山磐石合安胎银苎酒增损(制川附、别直参、熟地、巴戟、苎麻根、续断、归、杜、苁、术),一周服1剂,直至足月顺娩。
15.益气强心:
“虚阳上越(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案先生析由气血不足使然,以附子汤益气强心,加杞、味、山萸肉、龟板、女贞子等育阴潜阳而获效满意。
16.补中养血:
《本草纲目》言补药中少加附子引导甚捷。“寒湿痹证(亚变败血症?风湿热?)”案迭进通阳宣痹除湿、清热利湿养阴、益气养阴、调和肺胃等法,邪却正伤见多汗,血沉30~40毫米/小时。先生用归芪建中加附子等味,10剂血沉降至0毫米/小时。复谓:“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原,脾胃健强,气血足则康复矣。”
17.温经摄血:
“便血”案病程近月,先生指为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旋施黄土汤加味,其中附、术旨在复健行之气,血得温煦始循经而行,深恐辛温动血,佐黄芩苦寒监制,加侧柏叶以助涩血,9帖血竟止。
18.温脾暧胃:
《医学启源》云附子“温热脾胃。”“感冒”案素体阳虚,先生历经辛散、祛风清燥和温化痰饮诸法顿挫病势后,转投附子理中汤加味,并以之制丸缓图善后。
19.益火补土:
“阳虚脾湿(腹泻)”案,先生初用理中加味即大便复常,惟尚乏力自汗,腹鸣腹凉,脉沉缓,原方出入制就蜜丸常服之。
0.温寒止痢:
对寒痢下利清谷,肢厥脉微,甚则滑脱不禁者,先生常予理中、四逆辈。
1.平复厥热:
《本草经读》:“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痢疾(急性毒痢)”案为病势危笃历用多种抗生素罔效者,先生于二诊见其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虚实互见,示病邪深入厥、太二阴,兼阳明胃液被劫最危之候,急投乌梅丸加味,帖即厥热、烦躁皆平,下利好转。终以益气生津、调和肝脾之剂3帖而安。何等快捷!
.温脏杀虫:
李杲言附子“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虫蛊”案系先生舅父,素嗜酒善怒。盛怒后腹胀如石,头面上肢微肿,下肢黑肿,鱼腹及阴囊均穿小孔流臭黄水,脐突胸高,二便不利,脉沉弦涩。先生因制温白丸给服,吐蚘睡安,醒后糜粥自养数日,肿消孔敛。调理两月得瘳。此实谨遵“大积大聚,非不可治”经旨之启人心扉之佳案也!
3.反佐纯寒:
纯寒之品理当用于火热之证。至若羸弱之体,难胜克伐,初可见功,后即不效。
人以胃气为本,纯寒败胃每令病情恶化。先生忆及夏邦佐治白喉热证,以黄连解毒汤加附子、僵蚕。附子之作用在“用寒勿远热,驾诸药而不凝滞,反佐而能捣其巢,攻坚破结”。先生临床,时有效法。
纵观前述,足证先生精研医理,剖析毫芒,用附子已曲尽其妙,达致炉火纯青之至高境界。但“温而不燥”是他自始至终恪守之基本准则。盖附子究系纯阳辛温之品,补火扶阳固有余,损阴尤当慎。否则,水涸阴竭火无所附,势成燎原。先生例举《伤寒论》附子汤配白芍,四逆汤有甘草;金匮肾气丸水中补火,皆无不遵此大旨。故先生谆谆告诫来兹,临证切忌拼凑纯温热药治病。他对肾炎晚期肾功能衰退,元气不支,病势急剧恶化者,尝以熟附子、人参各9克,醋制龟板30克,急救肾中将绝之阴阳并强心气;治疗气闭耳聋之属阴阳两虚者,给服八味肾气丸,皆活泼圆通,深得运用附子之要领,亦先生“温而勿燥,免伤其津,实为温法要诀”之最佳诠释与疏证。
相关阅读:
身边感冒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你听大家都在讨论银翘解毒片治疗感冒效果很不错,于是你挂着清鼻涕,裹紧衣服对正要出门的小伙伴说:嘿,帮我带一盒回来!
两天了,小伙伴的感冒都好的差不多了,可你的感冒却迁延难愈,好像还愈发严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感冒分很多类型,辩证选药很重要。
感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外感疾病,发病率很高。中医据辨证施治原则,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及风热感冒,表里两感,胃肠型及暑温型感冒,对症施药才能治愈感冒,不然病好不了,还会加重病情。在不同季节,风邪往往与其他当令之时气结合而伤人,如冬季兼寒,春季兼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兼燥气。故感冒也有夹寒、夹热、夹湿、夹暑、夹燥之别。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时行感冒及暑湿感冒
一、风寒感冒(又称风寒束表证)病因: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症状: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或有鼻痒打喷嚏,喉痒咳嗽,痰稀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多为感冒初起,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
治疗原则: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
注:风寒感冒一般汗出后症状会有所缓解,所以感冒初起适当配合发汗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早期引用红糖姜水,盖被发汗,宜进食藕粉、牛奶、稀饭、米汤、新鲜蔬菜和水果。
1、风寒感冒颗粒
组成:麻黄、葛根、紫苏叶、防风、桂枝、白芷、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
功能主治:解表发汗,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荆防颗粒
组成:柴胡、川芎、独活、防风、茯苓、甘草、荆芥、桔梗、前胡、羌活、枳壳。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3、感冒清热颗粒
组成: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
功能主治: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4、感冒软胶囊
组成:羌活、麻黄、桂枝、荆芥穗、防风、白芷、川芎、石菖蒲、葛根、薄荷、苦杏仁、当归、黄芩、桔梗。
功能主治:散风解热。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恶寒无汗,骨节酸痛,咽喉肿痛。
注意:运动员慎用。
5、正柴胡饮颗粒
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及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症候者。
6、九味羌活颗粒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甘草,地黄。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散寒除湿。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酸痛。
服用风寒感冒药注意事项:
风热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痛,咳吐黄痰。
二、风热感冒(又称风热犯表证)病因: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症状:发热较重,微恶风寒,头胀痛、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无汗,面色多赤,目胀,咽喉红肿疼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粘或黄;舌边尖红,或心烦气燥,便秘。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多为浊涕、咳嗽少痰、发热重、微恶风寒、汗少、头痛、咽痛。
治疗原则:治宜辛凉解表。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忌用羌活丸、理肺(参苏、通宣)丸等。
1、银翘解毒片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风热感冒颗粒
组成:板蓝根、连翘、薄荷、荆芥穗、桑叶、芦根、牛蒡子、菊花、苦杏仁、桑枝、六神曲。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利咽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有汗,鼻塞,头痛,咽痛,咳嗽,多痰,用于风热感冒。
3、桑菊感冒颗粒
组成: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油、苦杏仁、桔梗、甘草、芦根。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
4、桑菊银翘散
组成: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川贝母、蝉蜕、牛蒡子、苦杏仁、僵蚕、荆芥、薄荷、淡豆豉、桔梗、淡竹叶、芦根、滑石、绿豆、甘草。
组成:辛凉透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注意:脾胃虚寒,症见腹痛、喜暖、泄泻者慎用。
5、双黄连口服液
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咽痛。
服用风热感冒药注意事项:
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咳吐稀白痰。
三、暑湿感冒(又称暑湿伤表证)病因:一般是由于天气闷热、湿度大,人们贪凉吹空调、风扇受风寒引起的。
症状:常见于夏季,全身乏力,头昏重胀,发热不扬,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恶心,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辨证要点:以发热、微恶风、肢重、头痛、口渴、胸闷。
治疗原则:治宜清暑祛湿解表。
1、藿香正气颗粒
组成: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白芷、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姜炙)、法半夏、甘草。
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保济丸
组成:钩藤、薄荷、蒺藜、白芷、木香、广东神曲、菊花、广藿香、苍术、茯苓、厚朴、化橘红、天花粉、薏苡仁、葛根、稻芽。
功能主治:解表,去湿,和中。用于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舟车晕浪,四时感冒,发热头痛。
注意:外感燥热者不宜服用。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医院就诊。
3、午时茶颗粒
组成: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前胡、连翘、陈皮、山楂、枳实、麦芽(炒)、甘草、桔梗、六神曲(炒)、紫苏叶、厚朴、红茶。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症、症见寒热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注意:风热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痛,咳吐黄痰。
4、六一散
组成:滑石、甘草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禁忌: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忌服。
5、六合定中丸
组成:广藿香、紫苏叶、香薷、木香、白扁豆(去皮)、檀香、茯苓、桔梗、枳壳(去心、麸炒)、木瓜、陈皮、山楂(炒)、厚朴(姜炙)、甘草、麦芽(炒)、谷芽(炒)、六神曲(麸炒)。
功能主治:祛暑除湿,和胃消食。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痛泄泻。
6、祛暑丸
组成:茯苓、甘草、檀香、广藿香、香薷、丁香、紫苏叶、木瓜
功能主治:消暑去湿,和胃止泻。用于中暑外感,恶寒发热,头疼身倦,腹胀吐泻。
四、气虚感冒(又称气虚外感证)病因:多因气体虚弱加外感风寒引起。
症状:发热恶寒较重、无汗、头痛鼻塞、身体倦怠咳嗽、头昏、烦闷、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辩证要点:怕冷重、发热轻、无汗、气虚无力、倦怠懒言。
治疗原则:治宜益气解表。
1、参苏丸
组成:党参、紫苏叶、葛根、前胡、茯苓、半夏(制)、陈皮、枳壳(炒)、桔梗、甘草、木香。
功能主治: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
、玉屏风颗粒
组成:黄芪、白术(炒)、防风。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皓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注意:本品宜饭前服用。
五、时型感冒(又称流行性感冒)病因:是由于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强的特点。主要是通过空气、人与人的接触或与被传染物品接触传播的。
症状: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至寒颤、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咽喉疼痛、呈现流行性发作。
辩证要点:急性高热、全身疼痛乏力与轻度呼吸道症状。秋冬季是高发期,引起的并发症现象非常严重。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退烧。
1、清开灵口服液
组成: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主治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的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者;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气管炎,高热等病症属于上述证候者。
、连花清瘟胶囊
组成: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
功能主治: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
3、荆防败毒丸
组成:荆芥、防风、党参、甘草、桔梗、川芎、薄荷、前胡、柴胡、枳壳、独活、羌活、土茯苓。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发表解肌。用于时行性感冒,恶寒发热,头痛咳嗽。
服用感冒药的一般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气虚感冒除外)。
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医院就诊。
5、小儿、年老体弱者、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I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投稿及合作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