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
痞证湿热中阻案
徐某,女,66岁,年3月18日(农历己亥年二月十二,惊蛰)初诊。
第一步:四诊审证——打开病锁之钥
主诉:胃脘不适8月余。
望诊:老年女性,神志清晰,面色红润,双目有神,形体偏瘦,头发油腻;舌质红苔黄厚腻。
闻诊:声音洪亮,言语流利,对答切题,偶有太息,呼吸时口腔伴有异味。
问诊:患者8月前与邻家生气后出现纳差,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伴嗳气,逐渐出现肢体困重,无上腹部疼痛。刻下患者咳嗽咯痰,口渴不欲饮,饮后渴不解。纳差食减,大便每日2~3次,排便不爽,睡眠欠佳。平素脾气急躁,生气后胃脘症状加重,近1月体重减轻10kg。有“鼻窦炎”病史数十年,有“高血压病”病史,用药不详,血压控制尚可,“脑梗死”病史7年,2年前行“肠息肉切除术”,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辅助检查血糖、甲功、肿瘤指标均正常。月经史:14岁6~7天/35~40天,50岁绝经。
切诊:腹部软,无压痛;脉弦滑。
审证: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湿热中阻。
第二步:审证求因——寻求病门之枢
何以审证如上?一、患者胃脘痞塞,满闷不舒,无上腹部疼痛。伴嗳气,肢体困重,舌红苔黄厚腻。大便每日2~3次,排便不爽,此为湿热中阻,脾胃受纳运化失司的表现;二、如李杲《脾胃论》云:“胃气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患者肢体困重、脾气急躁的表现正如李杲所谓的“为热所伤”;三、患者睡眠欠佳,亦可从脾胃论。《素问·逆调论》言:“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可知胃气不得下行,浊阴不降,故中焦不适,卧而难安;四、患者咳嗽有痰,口渴而不欲饮,饮后渴不解为脾因湿困,酿湿生痰,阻滞中焦,肺失宣降而发咳嗽,津液不能上乘而发口干;五、患者脉弦滑,脾气急躁,生气后可诱发或加重诸不适,当与肝失疏泄相关。结合患者病史诱因为与邻家争端后生闷气所诱发,可知患者病因为情志因素以及痰饮。
第三步:求因明机——探究疗病之径
脾胃属土,胃主受纳水谷加以腐熟,其性以降为和,脾主运化精微,其性以升为顺。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位居于中土,为升降之枢。患者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肝失条达,木郁乘壅,致脾胃枢机不利,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则纳差、胃脘痞塞、嗳气诸症并起。《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以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也”。脾不能为胃行津液,加之“壮火食气”,一劫精气之化源,二耗其暂存之精气,故患者四肢困重,口渴。
脾运化失职,又有肝气郁结,气有余便是火,肝木挟此火来乘,则湿、热相合,故而脾为湿困。中土被抑,水液不能运化,日久生痰,故患者咳嗽痰多,此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医宗必读》)。中焦湿热蕴结,兼之运化水液之功不行,故患者口渴,得饮不解。脾胃湿热,则大便不爽。
回顾病史,患者既往有肠息肉、鼻窦炎,也与肝郁化火及中焦湿热相关。患者有高血压及脑梗病史,睡眠欠佳,亦与肝气郁结相关。
综上所述,本病病机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湿热中阻。其中肝气郁结、湿困脾胃为本,湿热为标。
第四步:明机立法——确立治病之圭
如第三步“求因明机”所论,本病病机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湿热中阻。其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治法总以调理脾胃升降,疏肝理气治病之本,同时注意清热利湿治病之标,以缓患者刻下之苦。
第五步:立法主方——部署疗疾之阵
根据病机分析,得出: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以顾本,清热化湿治其标。清热化湿可参考王氏连朴饮。组方为:厚朴、黄连、石菖蒲、半夏、豆豉、焦栀子、芦根。功能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治霍乱,湿热阻于胃肠,症见呕吐泄泻,胸闷,不思饮食,舌苔黄腻等。疏肝解郁可参考《伤寒论》四逆散。组方为:柴胡、枳壳、甘草、芍药。功能透解郁热,疏肝理气。主治肝郁乘脾。可参考上两方方义,根据患者病机化裁一方。
第六步:主方用药——派遣攻守之兵
处方:黄连7g清半夏9g芦根30g石菖蒲10g厚朴10g蒲公英30g白芍10g郁金10g浙贝母10g制元胡10g炙甘草5g茯神20g生麦芽30g炒谷芽30g鸡内金20g
7剂,水煎,1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一、健脾和胃,清热利湿。以王氏连朴饮化裁加减。本案病机为肝气犯胃,故其去豆豉、焦栀子清心之药。加蒲公英清热利湿,且有疏肝之用。《本草新编》载:“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可大剂服用,火退而胃气自生。”麦芽、谷芽、鸡内金可消磨食积,合甘草健脾和中,杜木来乘,复脾胃升清降浊之用,一消一健,标本兼顾。且生麦芽、鸡内金兼有疏肝解郁之用,能助疏肝解郁诸药之功。陈皮、半夏、茯神、甘草为二陈汤之意。痰之生,本源于湿,半夏燥湿,茯神渗湿,阳明中土被制,所以以甘草补脾气、陈皮则利气,则可助土制湿,且使因湿所生之痰无所壅滞,另方中茯神,因其兼可入心,安魂养志,可助睡眠。脾胃运化正常,则痰湿无所生,中焦通畅,肺肃降无阻碍,又以浙贝清热化痰止咳。则咳嗽咳痰自止。
二、疏肝理气。参考四逆散之方义,但因柴胡升散之药,易耗气伤津。本方用郁金性辛、苦,味寒,可疏肝解郁。《本草汇言》言其为“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肝主藏血,其气郁结则血难畅行,此处亦借郁金行血之功。元胡行气止痛,可替代枳壳功效。其又功擅活血,既能助郁金行气活血,又能缓解患者胃脘不适之症。
年3月26日(农历己亥年二月二十,春分)复诊
患者服药后胃脘不适好转,胃脘饱胀不明显,口干、肢体困乏已除,纳食渐增,时有嗳气,大便每日1~2次,睡眠改善。咳嗽,有痰,较前减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患者胃部症状好转,说明经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后脾胃功能渐复。时有嗳气,咳嗽咳痰减而未除,结合舌脉考虑既有中焦湿热影响肺金的肃降功能,又有木亢侮金存在。《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故其病机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治法在初诊方药中加入清肺泻肝,化痰止咳药物,方药如下:
黄连7g清半夏9g芦根30g石菖蒲10g厚朴10g蒲公英30g白芍10g郁金10g浙贝母10g制元胡10g炙甘草5g茯神20g生麦芽30g炒谷芽30g鸡内金20g桑白皮15g黄芩15g大青叶15g
7剂,水煎,1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按语:本病例应属中医“胃痞”、“痞满”的范畴,治疗参考《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总之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尤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治疗为主。二诊时胃部症状已除,仍有嗳气、咳嗽等,考虑肝木郁久化热,木亢侮金,加用黄芩、桑白皮、大青叶,有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