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丛》第53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月:年6月
目 录张卫东:曾梗二摄德职陌麦韵入声洪音字的“两韵并收”——基于《老朴》等标音文献的考察
盛益民、陶寰、金春华:准冠词型定指“量名”结构和准指示词型定指“量名”结构——从吴语绍兴方言看汉语方言定指“量名”结构的两种类型
平山久雄:《切韵》本是陆爽献给隋太子杨勇说补证
李建强:从不空音译本《心经》看梵文重音的对音
臼田真佐子:黄以愚与《广谐声表》的古韵分部
谭代龙:“纵身”考
张 萍:论古汉语“认为”义动词“以”的产生
高晓虹:山东方言的平舌儿化韵母
曾南逸:泉州方言的三个断阶现象——兼及共同闽语*-iɑi、*iɑn、*iɑt在共同闽南语中的音值
朱 蕾:论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的形成
李姣雷:湘西乡话古全浊声母的语音层次
徐宇航:潮州方言百余年来韵母演变的研究
赵川兵:汉语基本词汇的地理分布现状、历史与北人南迁——以“擦拭类词”为例
周敏莉:新邵湘语言说动词“喊”的语法化
杨文波:山东兖州方言“ABA”式重叠副词初探
叶述冕:声调、语调、语气词之类型学相关性——以是非疑问句为例
刘 晔:《声调、语调与汉语的句末语气词》献疑——与冯胜利先生商榷
王恩旭、丁崇明:事件结构分析的新方法——《解释运动》述评
????提 要????
张卫东:曾梗二摄德职陌麦韵入声洪音字的“两韵并收”——基于《老朴》等标音文献的考察
提 要:本文以《老朴》等北方官话(北京)近代标音文献为依据,系统考察中古曾梗二摄入声洪音字读音及其“两韵并收”的演变,从而获知:(1)此种“两韵并收”最早见于明代中叶的《翻译老朴》;(2)其初始形态:左音即正音全数为皆来韵(入声),右音即俗音多为歌戈韵(舒声);(3)随后左音逐渐出现歌戈韵而右音出现皆来韵,到19世纪后期,歌戈韵读音已占优势;(4)到年的《国音字典》,此类字凡“两韵并收”者,“读音”为歌戈韵,“语音”为皆来韵,较之明代中叶,正俗易位,文白颠倒。
关键词:曾梗洪音入声字;两韵并收;文白异读;皆来韵;歌戈韵;正俗易位
盛益民、陶寰、金春华:准冠词型定指“量名”结构和准指示词型定指“量名”结构——从吴语绍兴方言看汉语方言定指“量名”结构的两种类型
提 要:本文以吴语绍兴方言为例说明,汉语方言中的定指“量名”结构有两类:一类功能类似于“定冠词+名词”结构,一类功能类似“指示词+量词+名词”结构。文章主要从语音形式、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比较了绍兴话两类定指“量名”结构的具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区分了汉语方言定指“量名”结构的两种不同类型:准冠词型定指“量名”结构和准指示词型定指“量名”结构。
关键词:绍兴方言;定指;“量名”结构;准冠词型;准指示词型;类型学
平山久雄:《切韵》本是陆爽献给隋太子杨勇说补证
提 要:本文是平山久雄()的续篇。第1节介绍平山久雄()对平山久雄()内容提出的两点补正:(一)平山久雄()所拟的《切韵》“早期稿本”当是陆爽在隋代以前已撰好的韵书稿本;(二)《切韵》上声肿韵的反切下字回避用“勇”,也可作为《切韵》本是撰给太子杨勇的一个证据。第2节推演(一)而认为,其韵书稿本当已具备《切韵》的结构特点。第3节通过和中古时期的各种反切资料的统计比較來印证(二)。第4节指出,《切韵》“勇”小韵的反切“餘陇反”和平山久雄()所分析的东韵“德红反”和“陟隆反”一样隐含着祝颂太子前途的意思,并论及这3个反切的隐义当是太子和陆爽等人异常亲昵的一个表现。
关键词:《切韵》;陆爽;杨勇;反切;隐义
李建强:从不空音译本《心经》看梵文重音的对音
提 要:梵文重音位置随着语法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依照Whitney的SanskritGrammar分析了梵本心经各词的重音位置,这在不空音译本中大都能够得到对应。刘广和先生发现的西北音声调的特点,进一步得到了证明。前贤利用梵汉对音来研究汉语的声调的方法是科学的。
关键词:重音规则;西北音;不空;声调
臼田真佐子:黄以愚与《广谐声表》的古韵分部
提 要:《广谐声表》的作者未详。本文的结论是:《广谐声表》的作者是黄以愚。我们将《广谐声表·叙》(道光丙申年)与黄以愚《声训纬纂·叙》进行比较研究,由这些叙来看,《广谐声表》的成书比《声训纬纂》的成书早。只是还有两个关于古韵分部的问题。第一,《广谐声表》的古韵分部是二十二部,《声训纬纂》的古韵分部却是十九部,这是古韵分部的倒退。而且《重订谐声表》合刻在《声训纬纂》中,《重订谐声表》的古韵分部是十九部,黄以愚将几个部合并,实际上分为十五部。我们不妨推论以愚遵照父亲的古韵十五部说。第二,就黄式三的古韵分部来说,根据黄式三《答许印林书》是十五部说。
关键词:黄以愚;《广谐声表》古韵分部;古音谐声表;古音学
谭代龙:“纵身”考
提 要:汉语史上有两类“纵身”,明代之前的“纵身”词义是“舒展身体”,明代之后的“纵身”词义是“先用力收紧身体,然后猛然舒展身体,使身体获得位移运动的动力”。这两类“纵身”的出现,是由于汉语史中“纵”的词义变化造成的。《论衡?道虚》篇中的“纵身”词义一直被误解,它的词义应该是“舒展身体”。一直到现代汉语,“纵”与“跳”,还是各司其责,但二者所指存在重合和相似情况。所以“纵”有时可以翻译为“跳”,但“纵”并不能归入“跳跃”词汇系统。
关键词:纵身;常用词;词义;汉语史
张 萍:论古汉语“认为”义动词“以”的产生
提 要:古汉语中“以”有“认为”义,但该动词义并非“以”的本义或其引申义。在战国中期,表示意谓的双音节词“以为”产生,在此基础上,同样表达意谓的“以……为”结构出现了两种“错综体”形式,即“以……以为”与“以为……为”。为了既表达意谓的语义,同时又避免文字形式上的赘余问题,“以……为”结构中介词“以”感染了在这个位置上合法的“以为”的语义,从而变成了一个表达意谓的动词,是特殊语境中词义感染的一个典型例子。
关键词:“以”;“以为”;意谓;词义感染
高晓虹:山东方言的平舌儿化韵母
提 要:山东方言儿化除了卷舌韵母之外,少数方言还存在平舌韵母。这些方言均有三组基本韵母儿化,对应于两组平舌儿化韵母,但各方言具体情况略有不同。章丘、博山等方言仅有平舌儿化,定陶、微山等方言平舌儿化与卷舌儿化共存,但共存的状态不同。与其他汉语方言的平舌儿化韵母比较,山东方言的平舌儿化韵母具有独特之处,与“儿”音也没有显性联系,可能是卷舌儿化韵母的卷舌特征弱化的结果。
关键词:山东方言;儿化;平舌儿化韵母;卷舌儿化韵母
曾南逸:泉州方言的三个断阶现象——兼及共同闽语*-iɑi、*iɑn、*iɑt在共同闽南语中的音值
提 要:文章以泉腔韵书《汇音妙悟》为主要参照系描写了泉州方言的三个音韵现象,并论证了这些现象均为扩散式音变中断而造成的“断阶”。⑴《汇音妙悟》的“生”韵舒声(*-??)字的韵母,今泉州音中有-??(如“仍等”)、-i??(如“仍又登”)两读,是扩散式音变*-??-i??中未及变化的-??稍后又发生了*-??→-??音变,从而造成音变中断的结果。⑵《汇音妙悟》“生”韵入声(*-?k)字的韵母,今泉州音中有-ak(如“则测”)、-iak(如“测又克”)两读,是先期发生的扩散式音变*-?k*-i?k因与后期的两个演变*-?k→-ak、*-i?k→-iak竞争失败而中断,未及变化的*-?k→-ak,已变的*-i?k→-iak的结果。⑶《汇音妙悟》“嗟”(*-ia/*-ia?)、“京”(*-i?a?)二韵的部分字,今泉州音分为-ia/-a、-i?a?/-a?、-ia?/-a?六韵,是共同闽语*-iɑi、*-iɑn、*-iɑt三韵的非咝音声母字(如:徛、揭、囝)在泉州方言先共同发生了介音由*-i→*-iu(→*-y)连续式音变,再发生*-iu(→*-y)*-i的扩散式音变的结果。后一音变中,未及变化为i介音的因另一音变*-iu(→*-y)→*-?的发生而中断,未及变化为i介音而变为*-?介音后又发生了*-?的失落。由此三韵母分化为了六韵母,并且韵腹韵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后,文章还综合本文的研究和前人所拟共同闽语的音值构拟了共同闽南语9个韵母的音值。
关键词:泉州方言;扩散式音变;断阶;共同闽南语;《汇音妙悟》
朱 蕾:论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的形成
提 要:本文以皖南泾县方言为代表,从语言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论证皖南的强势方言江淮官话不是北方移民带来的,它的形成主要是明清以后标准语通过文教力量在皖南持续推行的结果,泾县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形成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双方言格局,说强势江淮官话的主体人群是皖南原住民而非移民。皖南江淮官话可为研究明清官话的性质和基础方言提供一份新的活语言材料。
关键词:皖南江淮官话;泾县方言;形成;明清官话
李姣雷:湘西乡话古全浊声母的语音层次
提 要:本文以四个乡话点的材料为例,分析乡话中古全浊声母今读音的层次。乡话古全浊声母今读有三种类型:浊音、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通过与周边方言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乡话一些特殊词义的读音,本文证明中古全浊声母乡话今读浊音是最早的层次;平声读不送气清音、仄声读送气清音为第二层,推测其可能来源于早期湘语的影响;平声读浊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为第三层,是受辰溆片湘语影响出现的层次。
关键词:乡话;古全浊声母;语音层次;层次来源
徐宇航:潮州方言百余年来韵母演变的研究
提 要:潮州方言韵母在百余年间经历了“韵尾种类减少”、“uan/uat韵母主要元音高化”和“??韵母搭配规则变更”三类主要变化。以往学者只留意到“韵尾种类减少”特征。本文则藉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罗马字语料与方言韵书,全面讨论潮州方言韵母的演变。研究发现,潮州方言于百余年间除了-n>-?/-t>-k演变之外,还有a>?规则的存在。[??]韵母在百余年间也发生了?>u?/?>??音变,这种音变与声韵母“搭配规则变更”相关。
关键词:潮州方言;韵母;历时演变;罗马字语料;方言韵书
赵川兵:汉语基本词汇的地理分布现状、历史与北人南迁——以“擦拭类词”为例
提 要:语言的扩散与分布同人口的迁徙紧密相关,就汉语而言,北人南迁是汉语由北向南扩散、形成方言及语言层级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过程在基本词汇的地理分布现状与历史扩散的比对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从一组基本词“擦拭类词”的考察实例来看,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地理分布现状——黄河中下游西安、洛阳、郑州、济南等核心一带以“擦”为主导;长江中下游苏州、南京、杭州、合肥、武汉等核心一带以“揩”为主导;东南部出海口福州、厦门、海口等核心一带以“拭”为主导,而“抹”广泛分布于长江南北——反映了汉语词汇所潜在的四种基本地理分布类型:黄河中下游型、长江中下游型、东南沿海型、江河遍布型,四种类型的形成与历史上北人南迁三次大的潮流紧密相关,北人南迁在汉语基本词汇地理分布类型的形成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基本词汇;地理分布类型;北人南迁
周敏莉:新邵湘语言说动词“喊”的语法化
提 要:新邵湘语的“喊”具有言说动词、话语重申标记、听说传信标记、反预期标记、强求证标记等功能,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言说动词→话语重申标记;言说动词→听说传信标记→反预期标记→强求证标记。言说动词“喊”的各语法化用法具有程度不同的“提醒注意”的语用功能,其语法化过程伴随着主观化甚至交互主观化。语用驱动以及认知上的转喻机制等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言说动词;语法化;交互主观化;转喻;语用驱动
杨文波:山东兖州方言“ABA”式重叠副词初探
提要:“ABA”式重叠副词是汉语方言中出现的一类较为特殊的重叠副词,它集中出现在山东省中西部。本文以山东兖州方言为例,从句法位置、表义功能和语音实验的角度对“ABA”式重叠副词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尝试对其生成机制进行了推测性的解释。
关键词:兖州方言;重叠副词;“ABA”式
叶述冕:声调、语调、语气词之类型学相关性——以是非疑问句为例
提 要:基于种语言的声调系统表现和是非疑问句表达手段,本文初步考察了声调、语调和语气词之间的类型学相关性,随文并对冯胜利()一文中的假说提出商榷。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处理、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三个关于是非疑问句的结论:(1)声调的有无和语调功能负载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类型学相关性,有声调的语言更倾向于语调功能弱负载,语调功能强负载的语言倾向于无声调;(2)声调的有无仅仅和句末语气词(而非其他位置的语气词)的有无之间可能存在类型学相关性,无声调的语言倾向于不使用句末语气词,有声调的语言则不一定;(3)语调与句末语气词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语气词可分析为语调的一种变体”。
关键词:声调;语调;语气词;范畴交互;相关性
刘 晔:《声调、语调与汉语的句末语气词》献疑——与冯胜利先生商榷
提 要:本文就冯胜利先生《声调、语调与汉语的句末语气》一文中关于西周以前的汉语句末语气词、上古汉语的声调以及汉语声调和语调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不同意见。我们认为,西周以前汉语有句末语气词,上古汉语有声调,文章基于声调、语调与句末语气词之间的关系而做出远古汉语是无声调语言的推测是值得商榷的。
关键词:句末语气词;甲骨卜辞;西周;声调;语调
王恩旭、丁崇明:事件结构分析的新方法——《解释运动》述评
提 要:《解释运动——空间语言的基本表示方法》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的一本有关“语言和空间探索”的专著。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