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水湿的芳香化浊法芳香化浊法出自于清代医家雷丰雷少逸的《时病论》。在《时病论》这本书里边并没有具体的方名,而只是用芳香化浊法来代替它的方剂名。方药组成非常简单,就是藿香叶、佩兰叶、陈广皮、制半夏、腹皮、厚朴和荷叶,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几个对药。藿香、佩兰;陈皮、半夏;厚朴、大腹皮;加一个荷叶,非常的简单。君藿、兰之芳香,以化其浊;臣陈、夏之温燥,以化其湿;佐腹皮宽其胸腹,浓朴畅其脾胃,上中气机,一得宽畅,则湿浊不克凝留;使荷叶之升清,清升则浊自降。上面是雷丰自己的解释,藿香、佩兰之芳香,芳香可以做什么?芳香可以行气,芳香可以化浊啊!陈皮、半夏之温燥以化其湿。陈皮、半夏合在一起就是二陈。二陈是怎么祛湿的,其实也是利用陈皮、半夏的一种宣散气机的问题,我们之前所说的“半夏泻心汤”的辛开,“辛”其实就是半夏、干姜的辛。而陈皮、半夏呢,是二陈,药陈如草,但二陈则以陈取胜。比如广东陈李济的陈皮,越陈越好,素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陈皮、半夏,其性比较温和,温运气机而燥其湿邪。大腹皮、厚朴呢,更是我们所熟悉的宽畅气机的药物。畅气机就有助于湿邪的祛除,而荷叶是升清与降浊。厚朴杏仁治喘的机理就在于行气祛湿而治疗痰饮水湿导致的咳喘,在这里厚朴同样是苦温行气利于湿邪祛除的。对于荷叶,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了解一下,在东垣的“枳术丸”系列方里面呢,“枳术丸”里面呢也有荷叶,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荷花即是莲花,对于荷这个植物,一身都是药物,上面的荷叶、莲子、莲子心,下面的荷梗、藕节等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叶就具备一个升清而降浊,所以在一些脾胃系统的时候,尤其在湿热的时候,荷叶也都常常用得到的,夏季有荷叶炒饭,是不是有一股清香在里面呢。包括在这里芳香化浊法的时候也用到荷叶。除了荷叶以外,藿香、佩兰是一个对药,陈皮、半夏是一个对药,厚朴、腹皮也是一个对药,加荷叶,所以这七个药味非常的简练,大家不用记方歌,听完之后我们就把它记住。“芳香化浊法”是三个药对加一个荷叶,七味药物。其中藿香佩兰用的都是叶子,更取其轻清芳化,舒展气机的思路。“芳香化浊法”是着眼于中焦的湿邪,但对于湿的时候,前面提到了要辨别是湿重,还是热重。同样是湿热,如果是湿重、热重它的治疗原则也是有所不同的。道理其实有时也很简单。湿重的时候多加一些祛湿的,热重的时候我们就多加一些清热的。如偏于暑者,舌苔黄色,口渴心烦,为暑秽也。偏于湿者,苔白而腻,口不作渴,为湿秽也。均宜芳香化浊法治之,暑秽加滑石、甘草,湿秽加神曲、茅苍。雷少逸自己在《时病论》里也解释到,如果这个湿热,它偏于暑,它热象偏多的时候,“偏于暑者,舌苔黄色,口渴心烦”。湿的时候,苔应该是白的,包括我们这个《湿热病》篇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第一条提纲证提到一个舌白。“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里面里面强调的是一个舌白。包括我们的三仁汤里面的“头痛恶寒身热疼痛,舌白不渴”所以在湿重的时候,苔往往是以白、腻苔为主,强调的是湿重。那如果说舌白变成了舌黄,或者是舌根先黄,或者是舌质偏红,提示的就是热象渐显,热象明显的时候,就不能用原先的方法,就需要加大清热的力度了。所以雷少逸提出来如果“偏于暑者,舌苔黄色”那就是由白转黄,出现了口渴心烦,这说明里热比较明显,也就是由原先的太阴病的痰饮水湿,出现了阳明里热,里热比较明显怎么办?毕竟还有湿邪的存在,他认为加滑石、甘草就是六一散。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有的时候对于暑邪,清心利小便即可。所以利小便清热,把二者功能合为一体就是滑石。所以滑石在温病当中的湿热类疾病中,运用的非常广泛。加滑石、甘草,一方面清热,一方面利湿,但如果偏于湿的时候,舌白,不仅白,而腻,同时口不作渴的时候,湿象偏重而热象不显,应该加大运化湿邪的作用。所以他认为“偏于湿者,苔白而腻,口不做渴,为湿秽也。”加神曲、苍术。他的这个加减,就把一个“芳香化浊法”引申出三个方子,基本方是“芳香化浊法”,但偏于热的时候,加滑石、甘草就是六一散,偏于湿的时候加神曲、茅苍。其实是一套体系。偏热的时候可以加减能治,偏寒偏湿的时候,同样可以治疗,是一个体系。“芳香化浊法”的功效是什么呀?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所以方和证之间是相应的,所以提出来方证相应。《时病论》对“芳香化浊法”的论述也不多,但是我们通过方证特点,可以看出它主要紧扣中焦气机的问题,“芳香化浊法”方证的主要强调的有哪些?我们可以推出来。主要是中焦脾胃气机被湿邪郁遏所致,所以它的常见症状其实是在《时病论》里边提出来的“胸痞腹闷”。胸痞腹闷,一下子就和《湿热病篇》的胸痞和“三仁汤”的胸闷不饥结合起来了,都反应了一个湿邪致病的共同特点,“胸痞腹闷,身热有汗,时欲恶心,右脉极钝之象,舌苔白滑”这是原文的描述。胸痞腹闷提示是湿阻气机,湿邪易犯脾胃,容易郁遏脾胃气机,脾升胃降失常的时候就出现了湿郁。所以我们说暑湿的时候,胸闷脘痞,呕恶纳呆,消化系统症状是最为突出的。直接反应的是湿阻,首先影响脾胃的气机。而右脉极钝之象,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湿阻气机,右脉极钝,说明湿邪阻碍了肺脾气机的问题,而舌苔白滑点出来了湿偏重的。雷氏曰:霉湿之浊气,壅遏上中气分之证,非香燥之剂,不能破也。拟以芳香化浊法,俾其气机开畅,则上中之邪,不散而自解也。可见芳香化浊法,紧扣中焦气机被湿邪郁阻,芳香行气祛湿化浊。对于本方的论述,原文当中提出来“芳香化浊法”的功效是什么?“其气机开畅,则上中之邪,不散而自解也。”强调气机的开畅,气机宣畅后,不祛湿而湿自去,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晾衣服一样,晾衣服怎么干的快呀,首先要把它挂在通风的地方,通风良好的地方这个湿邪就去除的快。体现了气机流通的重要性。芳香化浊法的方药都是偏于温性的,除了里面一个荷叶之外。所以这个方子可以适用于湿邪偏重。如果我们在这个方子上加大了干姜的力量,加了干姜或生姜、茯苓,它就可以温化寒湿,如果我们在这个方子当中加上黄连、栀子之类的,它就类似“连朴饮”,也可以治疗湿热,方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法,我们可以把它加减适用于临床当中各种复杂情况。最后我们选一个医案来看一看雷少逸对“芳香化浊法”的临床具体应用:东乡刘某,来舍就医,面目浮肿,肌肤隐黄,胸痞脘闷,时欲寒热,舌苔黄腻,脉来濡缓而滞。丰曰:此感时令之湿热也,必因连日务农,值此入霉之候,乍雨乍晴之天,湿热之邪,固所不免。病者曰然。丰用芳香化浊法,加白芷、茵陈、黄芩、神曲治之,服五帖,遂向愈矣。他说:“一个患者面目浮肿,肌肤隐黄,胸痞脘闷,时欲寒热,舌苔黄腻,脉来濡滑而滞。”我们怎么理解?肌肤隐黄胸痞脘闷是什么,是湿邪在里阻遏气机。这里的肌肤隐黄,和“三仁汤”的表述类似,“三仁汤”里面说是面色淡黄,这里是肌肤隐黄,为什么“黄”?黄为脾之色,多体现了一个湿阻脾胃气机的问题。所以这里的肌肤隐黄,胸痞脘闷都是强调湿阻气机,同时强调湿壅蕴热不能透达,不以汗解,同时面目浮肿也是一个湿阻,舌苔不仅腻,舌苔已经有黄色,强调了湿已化热所以变成舌苔黄腻。脉来濡缓而滞,更强调的是一种湿阻气机,气机不畅这样一种濡脉的特点。这个天气是梅雨季节,雷氏认为是时令之湿热也,以芳香以化浊法。但是芳香化浊法基础之上因为这个苔是黄腻的,湿已化热,加什么呢?加茵陈、黄芩来强调增强清热利湿的作用,而它在这种湿郁方面所以加了白芷芳香以透邪,加神曲运化以除湿。神曲这个用药有特点,我们稍微讲讲。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温病条辨》中有五个加减正气散,五加减正气散有几个用药特点,其中有一特点就是消导药物的应用,比如五个加减正气散里面用到了神曲、麦芽、楂肉、谷芽,都涉及到消导的药物。消导药物可以消食导滞,同时它也有助于湿邪的祛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中医治疗内伤湿邪的时候呢,常常会加上焦三仙等的道理所在。今天呢就是通过芳香化浊法给大家理了一个思路,比如通常我们所谓的在治疗湿热的时候呢,总的原则是要分消走泄。按照叶天士所提出来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三焦论治,上焦宜宣,中焦宜畅,下焦宜渗,同时在湿热的时候,中焦湿热的时候,还要辨湿重,热重,还是湿热并重,雷少逸的芳香化浊法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但这个芳香化浊法呢,整体上来看用药都偏于平和或偏温,所以它适合的是湿重、热不显的时候,那如果偏于热的时候呢,可以加滑石、甘草,偏于湿的时候呢,加神曲、苍术,同时芳香化浊法可以认为是藿香正气散的减方。藿香正气散的五个加减,对我们芳香化浊法临床应用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所以这个法呢,更加强调的是畅中焦气机的作用,就像雷少逸自己所说的,把气机通畅让上中之邪不散而自散也,这样的一个治疗理念,最后呢,我们又引用了一个医案来帮助我们理解。法呢,是固定的,但是临床当中的疾病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可以掌握思路之后呢,我们就可以对它加减化裁,比如临床的时候,芳香化浊法我们可能原方用的不多,但是我们经常会用到其中的几个药对,比如藿香佩兰,可能是大家临床常用的;陈皮半夏也可能是大家常用的,厚朴腹皮也是我们常用的,甚至荷叶也是我们所常用的,分开来看是我们常用的,但是把它组合在一起,就是芳香化浊法。芳香化浊法,从六经归属来看,归属于太阴病的痰饮水湿,偏于中焦气机郁阻,标志性症状就是苔腻、胸痞腹闷。有的时候,我们不见得用这个方,但我们可能会用到方中的几个药物,起到的都是芳香以畅气机,以运气机,芳香以祛湿化浊的这样的治疗理念,就像我们反复强调的,祛湿的药物可能就那么二三十味,但如何选,是根据病机,根据病证所决定的。所以在遇到一个合适的病证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芳香化浊法的临床应用,可能起到这种畅利气机,化腐朽为神奇的这样的治疗效果。对于痰饮水湿的祛除,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希望大家多思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