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颗粒配制敷贴常用临床方剂儿科疾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七、小儿腹泻

1.复方丁桂液(《中国民间外治独特疗法》)

穴位:神阙、天枢(双)、气海、足三里(双)

药物组成:丁香(5袋)、肉桂(5袋)、厚朴(2袋)、葛根(1袋)、焦山楂(1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成粗末,用50%乙醇浸泡药末24小时,治疗时以棉球蘸药液,湿敷神阙、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

1次。

主治:泄泻(寒湿型)。

2.丁萸散(《实用外治临床大全》)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丁香(1袋)、吴茱萸(1袋),醋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醋调,制成直径2~3cm,厚0.5~0.8cm的圆饼,分雄于布块上敷于神神阙穴,外以绷带固定。贴敷前,先用温水洗净皮肤,局部轻轻按摩使毛细血管扩张以利于药物吸收。1~2日换药1次,连用3~5次。

主治:小儿泄泻(脾肾阳虚型)。

注意事项:局部有感染或瘢痕者禁用,非里寒证者禁用。

3.温肠散(《实用外治临床大全》)

穴位:止泻穴(双)

药物组成:丁香(1袋),肉豆蔻(1袋),肉桂(1袋),白术(1袋),诃子(1袋)克,黄酒少许。

制用方法:上药前5味共研细末,用黄酒少许调成糊状,敷于止泻穴,再用纱布块敷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轻者1~2次,重者可用到3~5次。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腹泻。

注意事项:若属实热证者不宜使用本方;细菌感染者宜加适量抗生素治疗;药物过敏者慎用。

4.止泻敷脐散(《年陕西中医》)

穴位:神阚

组成:吴茱萸(2袋)、肉桂(2袋)、黄连(2袋)、木香(1袋),苍术(1袋)

用法:取上药分2次敷于神阚穴上,外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24小时換药次。同时配用西药止泻4味药(复方新诺明,多酶片,复方地芬诺脂,次硝酸铋),按体重给药。

功用:温中燥湿,消炎理气。

主治:小儿肠炎。

疗效:疗65例,全部有效。

5.丁香荜茇散(年《广西中医药》)

穴位:脐窝

药物组成:丁香(10袋),荜茇(3袋),花叔(1袋)、肉桂(2袋)、吴茱萸(2袋),炒车前子(2袋)。

用法:用时取药未0.5克置入脐窝内,并以胶布固定。1-2天换药次。

功效:温中散寒,利湿止泻。

主治:婴幼儿腹泻。

疗效:治疗例,年岭为14天-5岁。其中脾胃虚寒型例,食积型05例。并配合内服方药。痊愈例,有效9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7.5%。

本方对虚寒型腹胀、腹痛、腹泻疗效显著,余型次之。患有脐炎或皮肤过敏者忌用。

八、小儿厌食

1.健脾方(经验方)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炒神曲(1袋)、炒麦芽(1袋)、焦山楂(1袋),炒莱菔子(1袋)炒鸡内金(1袋)

用法:晚上睡前敷于患儿脐上,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如不愈,间隔1周,再进行第2个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

2.榔姜散(经验方)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槟榔(3袋),高良姜(1袋)

制用方法:将以上药物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将药末填充脐中。2日后换药,5天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

九、小儿食积

1.安神消食方(《外治心悟》)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焦山楂(1袋)、鸡内金(1袋),食醋少许。

制用方法:上药研为细末,加食醋少许调匀,捏捏成小併状。贴贴敷脐中,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或用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

3~5天。

主治:小儿夜啼(兼有食积型)。

2.化积膏《外治汇要》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白术(2袋),枳实(2袋),大黄(1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未,用白醋调成糊状备用。

用法:取上药膏外敷脐中及周围,用塑料纸盖上,纱布包扎。每日换药次。

功效:健脾导滞,破气化积。

主治:小ル积滞(慢性消化不良)。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3或4次见效。

4.消积散(年《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穴位:神阈

药物组成:肉桂(10袋),丁香(10袋),苍术(3袋),焦山楂(3袋)焦麦芽(3袋)焦神曲(3袋)枳売(1袋),玄明粉(3袋)

用法:取穴:主穴:神阈穴。配穴:脾俞、腎俞、涌泉等。先将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填入脐中(神阈穴),胶布固定。选敷配穴1~3个。贴敷24小时,去药后停12天再敷。5次为个疗程。

功效:调中禾喟,消积导滞。

主治:小儿积滞。

疗效:治疗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12岁;病程9年。

结果:治愈27例,好转3例。6个月随访27例中25例未复发。

十、小儿疳积

1.艾椒膏(《中草药外治疗法》)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艾叶(1袋)、胡椒(2袋)

制用方法:将艾叶捣烂,加酒、胡椒末调成糊状敷于脐部。

主治:疳积(虚寒型)。

2.白矾醋糊(《中草药外治疗法》)

穴位:涌泉(双)

药物组成:白矶(3袋)、陈醋各适量。

制用方法:将上药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主治:疳积(虚寒型)。

十一、小儿厌食

1.梔杏膏(年《河北中医》)

穴位:神阙

组成:杏仁(1袋)、栀子(1袋)、小红枣(1袋)

用法:将膏药贴敷于脐腹部,用胶布固定,敷24小时后去掉,以腹部岀现青色为适宜,连敷2贴。

功效:健脾醒冐,消炎化积。

主治:小儿食积厌食症。

疗效:治疗40例,39例有效,1例因胶布过敏而停用。

成人亦可用之。

2.消化膏

穴位:神阙

炒神曲(1袋)、炒麦芽(1袋)、焦山楂(1袋),炒菜菔子(1袋)、陈皮(1袋)、炒鸡内金(1袋),延胡索(1袋)

用法:用时取10-15克药粉,用白开水调成软膏状,敷贴肚脐上,外用纱布固定。晚敷晨取,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功用:消食化积,理气导滞。

主治:小儿厌食,饮食停滞、脘腹胀满,呕吐或泄泻等。

疗效:一般连敷載2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意。

3.蓕佩散

穴位:神阙和中脘

药物组成:萑香(1袋)、佩兰叶(1袋)、木香(2袋)、焦山楂(1袋)

用法:用时取药未10-15克,用东醋调成糊状,外敷于肚脐和中脘穴上,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次。

功效:消食醒胃。

主治:小儿厌食症。

疗效:治疗数例,均获良效。

4.健脾消食散

穴位:神阙中脘

药物组成:神曲(1袋)、鸡内金(1袋)、山楂(1袋)、白术(1袋)、炒谷芽(1袋)、炒麦芽(1袋)、陈皮(2袋)、木香(2袋)、党参(1袋)、山药(1袋)、莱菔子(1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未,装瓶备用。

用法:取药未2~3克,用米醋调为糊状,敷于中脘、肚序处(或交替贴敷),外加加包扎固足。每日或隔日換约1次,连用30天。

功效:健脾消积,和胃化食。

主治:小儿厌食。

疗效: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引自《外治心悟》。方名为编者拟加。本方可兼治小儿积滞、伤食症。

十二、小儿夜啼

1.枣李安神方(《外治心悟》)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酸枣仁(1袋)、郁李仁(1袋),食醋少许。

制用方法:上药研为细末,加食醋少许调匀。贴敷脐中,外纱布,胶布固定,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3~5天。

主治:小儿夜啼。

2.安神方(《外治心悟》)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远志(2袋)、合欢皮(1袋),食醋少许。

制用方法:上药研为细末,加食醋少许调匀,捏捏成小饼状。贴敷脐中,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3~5天。

主治:小儿夜啼。

十三、小儿惊风

1.附子吴茱萸惊风贴(《方药集》)

穴位:涌泉

药物组成:淡附片(1袋),吴茱萸(3袋)醋适量。

制用方法:先用双手擦患儿脚心,以发热为度,然后将上药共研末调饼蒸热,贴敷涌泉穴,男左女右,用用布包好。

主治:各种急慢惊风。

2.三仁膏(《中国民间外治独特疗法》)

穴位:劳宫(双)、涌泉(双)

药物组成:杏仁(1袋)、桃仁(1袋),栀子(1袋)烧酒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捣烂,用烧酒调匀如膏状备用。

用时取上药膏敷于两侧手心劳宫穴、足心涌泉穴,用布包扎。每日换药

1次。

主治:惊风。

3.菊羚菖蒲膏

穴位:神阙、双涌泉穴

组成:菊花(3袋),石菖蒲(3袋),防风(1袋),青蒿(1袋),薄荷(1袋)、牛黄(15袋)、羚羊角(10袋)、黄连(1袋)、白芍(1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未,用凡士林舌量调成糊膏状备用。

用法:取药膏适量,敷于双涌泉穴、肚脐和门,外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換药次,至意为度。功用清热开窍。

主治:小儿慢惊风。

疗效:屡用效佳。引自《集验百病良方》。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cd/7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