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从广义角度说,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部位的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
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多位于上腹部,也可出现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临床上对于消化性溃疡,不应单纯侧重于局部病变,应特别着眼于整体病情,应按仲景的“随证治之”的原则。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气机升降失常,邪气阻滞,气机不利,升降失度而病矣,脏腑功能失调也即气机升降失度,临证重在调其升降,复其功能为治本之法。且临床上病单纯的寒,单纯的热,都好治,然寒热错杂之邪,也有寒也有热则不好治,治寒还有热,治热还有寒,如果不学泻心汤的方义,没有理论指导,在临床上治这种病就难治,也有点效但总不彻底。
《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一个是呕,心下痞;一个是大便不调,临床上也可不见腹泻,脾气不升,会出现大便不调;胃气不降就有点呕吐,同时心下痞。黄芩、黄连降胃气上逆;干姜、半夏辛药,能够散脾气之寒,再加上甘温药,党参、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补中气,古人概括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陈皮走脾兼顾胃,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乌药辛温,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脾而宽中,行气散寒止痛。
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皆使,配伍十分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一次,《伤寒论》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民间偏方方一
用料:野荞麦根90克,猪骨头适量。
用法:炖服,每天1剂,连服7天天,此后每隔两天服1剂,连服1~3周。
说明:此方为一位瑶医祖传而来,治疗胃溃疡效果颇。
方二
用料:蚤休20克,鲜猪肚1只。
用法:在猪肚内塞入已用水浸透的蚤蚤休,扎紧猪肚两端。再加水及盐,用文火慢煲,最后倒出药渣,喝汤食肉。每隔4天用1剂,连用一个月左右。
说明:此方有消肿散瘀、清热愈疡之功效,可加速溃疡面愈合,在土家族民间应用较广。
方三
用料:小羊羔肠子适量。
用法:将小羊羔肠浸泡,洗净净、翻开,用玉米粉外撒。翻转羊肠,放适量油盐煮食。每天3次,连食1个月。
说明:此方系新疆吐鲁番地区牧民所独用,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所用羊肠系取自6个月左右的绵羊或山羊的十二指肠。
方四
用料:韭菜白克、鲜蜂蜜克、鲜猪油克。
用法:将前一味药烤干研粉,后两味拌匀成蜜油。每次服蜜油9克加韭菜白6克,每日3次,连用1~周。
说明:彝族民间喜用此方治疗胃炎、胃溃疡等病,具有润护胃肠、增食欲、通便秘之效。瑶族偏方:野荞麦根90克,猪骨头适量。用法:炖服,每天1剂,连服7天,此后每隔两天服1剂,连服1~3周。治疗胃溃疡效果颇佳。
民间药膳
1) 良姜、香附各9克,水煎,滤汁去渣,加粳米100克及适量水,共煮成粥。1日内分2次服食。适用于胃痛证属胃寒或兼气滞者。
2) 公鸡1只,去皮及内脏,洗净,剁成块,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放入生姜6克,砂仁、丁香、良姜、肉桂、橘皮、荜茇、川椒、大茴香各3克,葱、酱油、食盐适量,以文火炖烂,撒入胡椒面少许。酌量吃鸡肉饮汤。适用于胃痛证属虚寒或胃寒者。
3) 砂仁3克,橘皮、枳壳、佛手各6克。水煎,滤汁去渣,加粳米100克及适量水,共煮成粥。1日内分2次服食。适用于气滞型胃痛。4)复方橘皮茶 橘皮、佛手各9克,切为细丝,玫瑰花3克。开水沏,代茶饮。适应症同上。
5) 神曲、山楂、炒麦芽、炒谷芽各12克,橘皮6克,水煎,滤汁去渣,加粳米100克及适量水,共煮成粥。1日内分2次服食。适用于食滞型胃痛。
6) 鸡蛋1个,打入碗中,加鲜藕汁30毫升及三七末3克,搅拌匀,置锅内隔水炖熟。1日服食1-2次。适用于瘀血型胃痛。
7) 玉竹、石斛、生山楂、白芍各6克,乌梅、甘草各3克。水煎,代茶饮。阴虚型胃痛者可经常饮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亦可饮用。
8) 山药、白朮、茯苓各60克,干姜30克,陈皮15克,共为细末,加胡椒面3克,混匀,与面粉1000克一起加水和面,做成饼干样的小饼,置烘箱内烘熟。适用于虚寒型胃痛,平时可随意适量服食。
9) 猪肚1只,洗净,置沙锅中,加水适量;加入胡椒、砂仁、干姜各6克,陈皮、肉桂各3克,葱、酱油、食盐适量。以文火炖烂,酌量食用。适用于胃寒或虚寒型胃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