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女子于广厅设鹊桥,陈瓜果,焚檀香,蒸巨烛。向空叩礼,曰迎仙。自三更至五更,凡礼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女子穿针结彩称乞巧,又叫慕仙。
相传农历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慕仙秧”名字有“羡慕七姐仙女心灵手巧结良缘”之意。粤语“慕”与“雾”同音。慕仙秧又名雾仙秧。在农村有小孩的家庭会在七夕时节发谷芽,在七夕前约十几天就要开始准备,待长出谷芽后,晚上要放在月光下受雾水滋润,过了七夕再把谷芽割下来放在阳光下晒干,就可以煮水喝了。“用谷芽加柳枝干一起煲水饮,对身体好好,特别是小孩子有低热,饮了可以消暑、解热。
杏坛市场花店零售雾仙秧
七姐谷用当早造预留的谷种,分装小包零售,供客人自己浸育。
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即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回家贮存备用,以未见阳光为最好,称之为“七夕水”,此水经久不腐,能去疮毒。老一辈的人相信,七夕日的降水有各种神奇妙用:在七夕夜打过雾的谷芽,泡茶给小孩喝有消暑减热功效,用“七夕水”泡的酸豆角、酸菜不会发霉且爽甜。除了雾仙秧,也有雾大蕉、雾冬瓜,雾黄瓜。取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装入瓦埕中填满压实,加盖后用黄坭密封埕口,放在阴凉处,三年后才开埕饮用。七夕冬瓜水可清热解暑,去热清毒,是民间传统自制的良药。
谷芽有开胃的作用,而青苗又有一定的清热作用。如果是小孩子有很轻微的厌食或者发热症状,喝慕仙秧水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并没有民间传说中那么神奇。因为它药性比较弱,对于小孩子来说,相对有效,也不像一般凉茶那么寒凉。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七姐诞”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七姐诞”(七娘妈诞)的主要活动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
七夕前浸发的慕仙秧
节前,各家准备数钵慕仙秧(用清水浸谷发秧,其中央留一圆孔)。七月初六晚,选大庭院,开井或宽阔的街前,摆放三四张甚至十多张八仙桌,用台围装饰好,摆上姐妹们的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每张桌上摆两钵“慕仙秧”,用红纸剪成各种图案,环套在秧的四周。供奉七杯茶,七种水果,如蘋蔢、龙眼、水蜜桃、哈蜜瓜、葡萄、苹果、香蕉、李子等,芝麻糊、茯苓膏等七碗甜品,还会有菱角,点上七支香,仰望天上星斗,合掌祈祷,默念心愿。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