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干部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edunews.net.cn/2021/hlw_0327/26623.html?ivk_sa=1023197a
三、小儿泄泻中医辨证诊疗
(一)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寒温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尤以湿邪最为多见。外感风,寒,暑,热诸邪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泄泻,盖因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土,运化失职,湿盛则濡泄,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由于时令气候不同,长夏多湿,故外感泄泻以夏秋多见,其中又以湿热泻最常见,风寒致泻则四季皆可发生。
2、伤于饮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污染食品或难以消化之食物,皆能损伤脾胃,发生泄泻。
3、脾胃虚弱--小儿素体脾虚或失治误治,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职、胃弱则腐熟无能,因而水谷不化精微,发生湿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形成脾虚泄泻。
4、脾肾阳虚--脾虚致泻者病程迁延,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肾阳不足,脾失温煦,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澈清冷,洞泻而下。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病例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泄泻致病易于伤阴伤阳。重症泻下过度伤阴耗气出现气阴两伤,甚则阴伤及阳导致阴竭阳脱变证。
久泻不止,脾气虚弱,肝木无制,虚风内动,可转成慢脾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以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形成疳证。
(二)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本病以八纲辩证为纲,常证重在辩寒、热、虚、实;变证重在辨阴、阳。常证按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分:
暴泻多属实,湿热泻发病率高,便次多,便下急迫,色黄褐,气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苔黄腻;风寒泻便清稀多泡沫,臭气轻,腹痛重,伴外感风寒症状;伤食泻有伤食史,纳呆腹胀,便稀夹不消化物,泻下后腹痛减。
久泄多属虚,脾虚泻病程迁延,脾气虚弱征象显露;脾肾阳虚泻病程更长,便澄澈清冷,完谷不化,阳虚内寒征象显著。
变证起于泻下不止。精神萎软,皮肤干燥,为气阴两伤重症;精神萎靡,尿少或无尿,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为阴竭阳脱危证。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除内服药外还常配合推拿、外治、针灸等。
证治分类:(常证1-5,变证6-7)
1、湿热泻--起病急、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舌红苔黄腻。偏热重秽臭或见少许粘液,发热,舌红苔黄;偏湿重见便如稀水或蛋花汤样,口渴尿短苔腻;兼伤食大便夹不消化物,纳呆,苔垢腻。
若泻下无度易伤阴成变证。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易转为脾虚泻。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发热口渴加滑石、芦根;热重泻频加白头翁、马齿苋;湿重水泻加苍术、车前子;泛恶苔腻加藿香、佩兰;呕吐加姜竹茹、姜半夏;腹痛加木香;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大便夹乳片不思吮乳加炒麦芽、炒谷芽。
2、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博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风象重便多泡沫,鼻流清涕;寒象重见腹部切痛,恶寒;兼伤食大便夹不消化物,纳呆。风寒化热则便次增多,气味臭秽,发热加重。寒易伤阳,若见大便不化,肢冷神痿,需防伤阳变证。)
治法:疏散风寒、化湿和中。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便质稀色淡,泡沫多加防风炭;腹痛甚,里寒重加干姜、砂仁、木香;腹胀苔腻加大腹皮厚朴;夹食滞者加焦山楂鸡内金;小便短少加车前子泽泻;恶寒鼻塞声重荆芥防风。
3、伤食泻--便稀夹不消化物,气味酸臭,脘腹胀痛,泻后痛减(起病前有乳食不节史)。
腹胀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伤乳者稀便夹乳凝块;伤食者夹食物残渣;(可单独发生,更常为他证兼证,调治不当致病程迁延,积而不化脾气伤,易转为脾虚泻或脾虚夹积。)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方药:保和丸加减
婴儿泄泻夹乳片者加炒麦芽、炒谷芽或用消乳丸加减;腹痛加木香槟榔;腹胀加厚朴莱菔子;呕吐加藿香生姜。
4、脾虚泻--(常由暴泄失治迁延而成)以病程长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泄以及全身脾虚征象为特征。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偏脾气虚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偏僻阳虚者便清稀无臭,神痿面白、肢体欠温。(若由脾及肾易转成脾肾阳虚泻或久泄成疳)。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苔腻纳呆加藿香苍术陈皮焦山楂;腹胀不适加木香乌药;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煨益智仁;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肉豆蔻赤石脂。
5、脾肾阳虚泻--见于久泻不止,以大便清晰、澄澈清冷、完谷不化、形寒肢冷为特征。寐时露睛,小便清,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偏脾阳虚者便清稀或见脱肛,面色白;偏肾阳虚者便清冷,滑脱不禁,腹凉肢冷,精神萎靡。(持续发展则成疳泻,终可致阳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脱肛加炙黄芪升麻;久泄滑脱不禁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
6、气阴两伤(变证)--本证多起于湿热暴泻之后,以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皮肤干燥或枯瘪,小便短少为特征。舌红少津、唇红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偏耗气者便稀神痿乏力,不思进食;偏伤阴者泻下如水量多,目框及前顖凹陷,啼哭无泪,小便短少甚至无尿。(若不及时救治则可能发展为阴竭阳脱证。)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泻下不止加禹余粮、诃子、赤石脂。口渴引饮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
7、阴竭阳脱(变证)--常因气阴两伤证发展或久泻不止阴阳俱耗而成。以面色青灰或苍白,精神萎靡、哭声微弱、尿少或无尿、四肢厥冷、脉沉细欲绝为特征。舌淡无津。
阴竭证皮肤枯瘪、啼哭无泪、无尿;阳脱证神痿而悄无声息、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为变证危症)。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泻下不止加炮姜、诃子。
(三)其它疗法
1、常用中成药:
葛根芩连微丸(湿热泻);保和丸(伤食泻);藿香正气口服液(风寒泻);参苓白术散(脾虚泻);附子理中丸(脾肾阳虚泻)。
2、推拿疗法:
湿热泻--请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龟尾。
伤食泻--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重按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
3、针灸疗法
针法(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加减--曲池内关下脘四缝水分等分补泻)
灸法(足三里、中脘、神阙用于脾虚泻或脾肾阳虚泻)
4、外治疗法:
丁香、肉桂共研细末姜汁调糊敷脐。用于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5、西医疗法(略,见上一篇)
(四)预防与调护
1、预防--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提倡母乳喂养,遵照添加辅食的原则科学喂养,不在夏季及小儿生病时断奶;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外邪,避免腹部受凉。
2、调护--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泻患儿暂时禁食,随好转逐渐增加;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清洗扑粉防红臀;密切观察避免或及早发现变证。
作业:
1、熟背各类泄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常用方药。
2、对上述推拿配方标出量化指标(以六个月婴儿计);各写出其他流派配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