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赵朴初先生诗作《咏天华谷尖茶》,甚感慨。赵朴初先生生于年,陈椽教授生于年,两位前辈,一位是著名诗人、书法家,一位是著名茶学家,当年制茶、咏茶,堪称中国茶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九八六年四月中旬,在全国著名茶学家、安徽农学院茶叶系陈椽教授亲临指导下,太湖县农业局组织全县茶叶技术干部成功创制了天华谷尖茶。
这一年的十二月份,太湖县县长孙实贵等到北京参加全国扶贫工作会议,顺便拜望赵朴初先生,并向他赠送了天华谷尖茶的茶样。先生老家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寺前河,太湖人亲切地称呼他“朴老”。朴老少小离家,出外求学,几十年来一直在外地从事社会活动,见到家乡人,听见熟悉的太湖话,感到非常亲切,试饮一杯家乡出产的天华谷尖茶,心情十分激动。他即兴挥毫写道:咏天华谷尖茶
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
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
友人赠我故乡安徽太湖茶,叶的形状像谷芽,产于天华峰一带,所以名叫“天华谷尖”。试饮一杯,色碧、香清而味永。
今天,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日本的宇治绿茶,都有盛名。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名种甚多。“天华谷尖”也应属于其中之一,比起驰誉远近的茶叶来,是有它的特色的。
重读赵朴初先生诗作《咏天华谷尖茶》,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朴老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这是一首咏茶抒情诗,全诗充满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久客异乡的游子遇上来自故乡的友人,激起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天华谷尖茶成了故乡的一种诗意的象征,勾起并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深情。“深情细味故乡茶”,我充满感情仔细地品尝家乡出产的茶叶,从心理、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诗人品尝天华谷尖茶时的情景,说明这是一次特殊的品茶,之所以“深情”,之所以“细味”,只是因为品尝的是“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不要说我长年在外不思念家乡,双重的否定强调说明自己对于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同时也向那些不理解自己、误解自己的人们表明了心迹: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永远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赤子情怀,令人动容。如今,朴老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位太湖人民的儿子静静地躺在花亭湖畔,与家乡的山川溶为了一体。二是朴老对于天华谷尖茶的喜爱之情。“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品遍世界各地有名的茶叶,我唯独欣赏我的家乡太湖县出产的天华谷尖茶的清香。将天华谷尖茶与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日本的宇治绿茶等世界各地的茶叶进行对比,表明诗人对于天华谷尖茶的喜爱之情。朴老爱茶,号称“茶蒌子”,一生品茶无数,但他最喜爱的茶叶是天华谷尖茶,其原因有二:其一,天华谷尖茶是故乡出产的茶叶,朴老热爱家乡,自然喜爱天华谷尖茶;其二,天华谷尖茶“是有它的特色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朴老是茶学大家,试饮一杯,立即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概括总结出天华谷尖茶的品质特点:“色碧、香清而味永”、“叶的形状像谷芽”,评语全面、准确,与陈椽教授对于天华谷尖茶的创制构想暗合。作为陈椽教授的学生,我自始至终参与了天华谷尖茶的创制过程,陈教授要求:定型后的天华谷尖茶形似稻谷,要求两头尖、中间鼓起;汤色以碧绿最好,浅绿次之,黄绿、暗绿较差;香气以清香最好,嫩香次之,栗香一般;滋味鲜爽为佳,醇和一般。犹如一支名曲,有人创作,有人欣赏,方能完成对其审美一样,两位大师珠联璧合,一位制茶,一位咏茶,共同创造了天华谷尖茶这一中国名茶!我始终认为绿茶类中的中国名茶是世界上最好的茶叶,但这只能与高人共语,不足为外人道也!诗中“我天华”之称谓充满自豪感,同时也使我们这些朴老家乡的茶人深受鼓舞,朴老和我们共同拥有天华谷尖茶,虽然我没有机会直接同朴老进行交流,但是朴老懂天华谷尖茶,朴老是理解我们的!
(来源/《徽茶》年10月刊文/太湖县农业农村局查六一)
END
崇尚分享,尊重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