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畏寒医案一则

北京治皮肤病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508755.html

黄某某,女,29岁,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畏寒怕冷1年余,加重半年。

病史:1年多前患者因涉雨感寒发烧服退烧药缓解后便觉周身怕冷,未予重视,近半年来,症状加重,曾于多方求治,疗效不佳,遂求诊于吾师。辰下:畏寒、怕冷,汗出后为甚,伴四肢痠软无力,身困体倦,反复感冒,头晕目眩,纳差,寐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细。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5g

炮附子(先煎)9g黄芪30g太子参15g

牡蛎(先煎)30g连翘15g鲜石斛9g

鸡内金15g谷麦芽各12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二诊(年11月16日):患者诉服药后畏寒稍缓,汗出减少,仍有身困疲乏,纳差,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黄芪改40g,加神曲12g,续服七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年11月23日):患者诉服药后畏寒症状较前大为减轻,余症皆有缓解,偶有口干,夜寐不安,舌淡苔白,脉沉。予二诊方加鳖甲18g。再服十四剂后,患者畏寒基本消失,知饥思食,感冒未作,余症皆缓,继续守方加减调治月余,疾病痊愈。

按语:患病因外感风寒服退烧药汗出过多而伤阳耗阴,阳气受损,卫阳失于温煦,加之调护不当,致卫阳亏虚而营卫失调,发为畏寒、怕冷。卫表虚不固,故而汗出,阳气随着津液外泄,因而汗出后畏寒为甚;汗多致阴津亏损,阴伤失于濡润则四肢痠软,身困体倦;阳气亏虚,不能蒸腾精津上达,上部头窍失于濡养,故见头晕目眩;卫阳亏虚,致机体易感外邪,故见反复感冒;反复外感,损及脾胃,运化失职,故见纳差。结合舌淡苔白、脉沉细,四诊合参,辨为营卫不和,阳气亏虚之证。

吾师治以调和营卫,扶阳固表。《伤寒论》第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案关键病机与条文相合,故投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之。方中桂枝辛温,温通经脉,祛风解肌,白芍敛阴合营,与桂枝相配,一散一收,具有调和营卫之效;炮附子味辛而大热,温阳以固表;取大量黄芪配以太子参以益气健脾胃,固表强卫气;牡蛎滋阴潜阳,兼收敛固涩,以防汗出伤阴耗阳;连翘性寒凉,加之以制附子燥烈之性;鲜铁皮滋阴生津;谷芽、麦芽、鸡内金健脾消食益胃,固护后天之本;炙甘草味甘,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营卫,扶阳固表之功。

二诊时患者诸症皆较前好转,仍有身困乏力,纳差,虑其久病损及脾胃,故加大黄芪用量,补益脾气,加用神曲以健脾消食。三诊时患者病情进一步缓解,但畏寒仍存,知阳气渐复,故稍加炮附子用量,以助扶阳之功;加鳖甲,合牡蛎补阴潜阳,以复阴阳。继续守方随证调治月余,诸症皆除,未再复发。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ry/6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