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会引起白癜风吗 http://m.39.net/news/a_6069874.html
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中医从虚从瘀论治白细胞减少症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白细胞减少症系指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0×/L(/mm3)者。现代医学认为既可见于继发者,也有部分原因不明。临床上,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时有所见,且机理不明;恶性肿瘤病人接受放、化疗后的主要副反应就是白细胞减少,致使患者不能坚持而影响治疗,因而对此颇感棘手。西医用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及激素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在停药以后,白细胞往往会重新跌落。
中医一般把本症归入“虚劳(血虚)”或“眩晕”等范畴,古代无相似的病名,也无专门论述,但有些症状记载与本症相似。如《灵枢·海论》所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理虚元鉴》提到:“腿酸脚软,蒸蒸内热,胸中邪气隔紧,食不易饥。”中医治疗本症可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现代中医对本症临床研究的报道始见于60年代。年有人用鸡血藤制剂治疗因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之后,70~80年代大致从脾肾两虚的角度进行论治,各家则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侧重又有所不同。特别是80年代初期,根据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理论,在补益脾肾或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选用少量的活血药物,从而提高了疗效。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病例数已达例之多,其中以专方治疗的病例占一半以上,有些病例即使是分型治疗,也是在一个专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这反映了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一种趋向。近年的报道强调,在辨证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药物。并认为,选用这些药物一定要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才能提高疗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不失传统中医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医治疗本病能不断提高疗效的重要原因。与西医相比,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近期疗效满意,而且远期疗效也较巩固,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病因病机
白细胞减少症临床上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多见。后者多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药物及某些疾病,或可见于各种实体肿瘤化疗后、多种血液病、严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在我国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预后良好,粒细胞缺乏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年龄较大或有其他脏器疾患的病人,病死率仍然较高。中医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趋于一致,认为与五脏之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其中脾、肾两脏的关系尤为密切。本虚(即脾肾两虚)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根本原因,此外,热毒侵袭和瘀血凝结也是引起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
1、本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以滋养,若脾虚气血无以生化,则成血虚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不足,则髓海不充,精血同源,气血生成也受影响。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功能失常,可导致肾气虚弱;反之,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两者相互影响,以致脾肾两虚,营卫气血不足而成本病。
2、热毒:由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中医一般认为是热毒之邪侵犯人体,营阴被劫之故。大部分表现为气阴两虚之证,少数则兼有血热之证。
3、血瘀:根据“久病必瘀”的传统认识,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久治不愈,往往见有血瘀的临床症状表现。
二、白细胞减少症的辩证分型
白细胞减少症一般以头昏眩晕,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参之以其他见症,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血两虚三型。
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到部分病人兼有瘀血征,活血化瘀法常用作辅助治疗,甚至有人专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因此,辨证分型大致有如下四型:
1.脾肾阳虚:面色黄咣白,精神不振,失眠,头昏,倦怠气短,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或黎明即泻,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腰肌酸楚,阳事不举,精冷,带下。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2.肝肾阴虚:眩晕、倦怠,耳鸣,面色少华,心烦失眠,消瘦,腰膝酸软,遗精盗汗,月经不调。舌红或淡红,苔少,脉细数或细弱。
3.气血两虚:头晕,少气懒言,倦怠疲乏,面色滞暗或咣白。舌胖色淡,脉细或虚大无力。
4.气虚血瘀:神疲懒言,腹满纳差,面色晦暗,或咣白无华,头发枯槁稀疏,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无力。
尚有一些其他分型,如湿温型,但为数不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中气不足等,则由于气血、阴阳的偏衰而有所侧重,上述分型基本可概括之。
三、分型治疗
白细胞减少症为常见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L时,统称白细胞减少症,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L,甚至消失者。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都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根据其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气虚”症范畴。
以下是白细胞减少症的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鸡血藤30g,补骨脂15g,炮甲珠10g,仙灵脾30g,黄芪30g,茯苓18g。
加减:偏脾虚者加白术或淮山药;偏肾虚者加菟丝子、枸杞子、官桂。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可选温肾汤。
(2)肝肾阴虚
治法: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处方:女贞子30g,旱莲草30g,制首乌30g,鸡血藤30g,淮山药30g,丹参15g,生地15g,陈皮9g,当归9g,炙甘草1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可选大补阴丸、龟鹿二仙胶加味、当归补血汤合左归丸或二至丸合地黄汤。
(3)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
处方:黄芪60g,肉桂6g,升麻6g,炙首乌30g,鸡血藤30g,枸杞子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常用成方:可选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4)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
处方:当归、川芎、丹参各15g,红花8g,鸡血藤30g,赤芍20g,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山楂10g,厚朴10g,陈皮10g,谷芽15g。
加减:肾阳虚加肉桂10g,制附片15g,肉苁蓉15g,淫羊藿15g,菟丝子15g;伴感染加蒲公英20g,野菊花20g,千里光30g,蚤休8g,山豆根10g,板蓝根15g,贯仲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女性月经期暂停服中药3~5天。
常用成方:可以四物汤合归脾汤进行加减。
联系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