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华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乃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机,中医药治疗肝癌当以补益脾胃为主,恢复患者自身正气,达到扶正固本祛邪的目的,使肝癌患者获益。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积;扶正固本;补益脾胃;经验;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为原发于肝细胞或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其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高居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及胃癌,号称“癌王”、“资深癌王”、“老癌王”。肝癌起病隐匿,早期可仅表现为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常未能引起患者足够重视,就诊时多数已处于中晚期,丧失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针对这部分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热疗、免疫治疗等,但治疗效果欠佳,副作用大,预后欠佳,肝癌确诊后存活期常小于6个月,生存5年以上者仅5%-9%[2]。中医药疗法不仅可以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还可减轻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免疫力、抑制和延缓肿瘤的生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张华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医院肿瘤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从医30余年,治疗数万病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癌、胃癌、结肠癌、乳腺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治颇有心得,尤其是在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肝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临床屡获良效。笔者有幸跟诊学习,耳濡目染,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脾胃虚弱乃肝积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因病机。
癌症是在人体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3]。如《诸病源流犀烛》曰:“壮盛之人,必无积聚。必其人正气不足,邪气留着,而后患此”。由此可见,正气虚弱,无力抗邪或驱邪外出,以致邪毒侵袭,留滞五脏六腑,日久不散,则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正气虚弱是肿瘤发生的内在条件、根本原因,而正气亏虚当以脾胃虚弱最为关键。《卫生宝鉴》曰:“凡人脾胃虚弱,饮不节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积聚结块。”脾胃乃后天之本,饮食不节多损伤脾胃,失于运化,不能行其升清降浊功能,水液运化失常,久则为痰为湿,痰湿阻遏气机,气血运行不畅,久则为瘀,气滞血瘀痰凝,久则发为积聚,发于肝络则为肝积,西医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杏轩医案辑录》说:“木虽生于水,然江河湖海无土之处,则无水生。是故树木之枝叶萎,必由土气之衰……”。脾胃属土,乃万物之源,气血之本,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土不载木,肝脏失于濡养,则气血涩滞,壅塞不通,日久则发为肝积;肝络局部气滞血瘀痰凝,木不疏土或木郁乘土,致中土运化失常,生化乏源则正气亏虚,气虚血涩则肝积更加不易消散,甚则逐渐增大,病势进一步进展。由此可见,脾胃虚弱乃肝积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病因病机,肝积乃脾胃虚弱的的病理产物又为其加重因素。
2.治则治法:补益脾胃乃扶正固本祛邪之根本。
张教授根据肝积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及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治疗肝积当以扶正固本法为主,而扶正顾本当以补益脾胃为根本;原因有三:其一,脾胃居中土,乃后天之本,万物之源,脾胃虚弱则中土无力运四轴,湿浊、瘀血、热毒乃生,而正虚、邪实均可导致肝积的发生,无论补虚还是祛邪,皆有赖于脾胃的正常运化、转输;其二,肝癌起病隐匿,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患者就诊时多数已属肝癌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本虚为主,患者已不能承受手术、放疗和化疗“三板斧”及中医“以毒攻毒”等治法;其三,肝癌多属虚实夹杂之病,常需予一些大寒大热破气逐瘀消癥之药,极易进一步损伤脾胃,且大多数药物均由脾胃受纳、运化,脾胃运化无力,药力不能达病所,则不能达治病效果。
因此,补益脾胃,扶正固本,不仅可以增加患者自身的抵抗能力,还可以为祛邪药物发挥功效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张教授一改传统的“以毒攻毒”治法,慎用破血逐瘀、消癥散结等峻猛之品,以补益脾胃为主要治法,使纳运调和,升清降浊功能正常,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充足,灌溉四旁,濡养五脏六腑,促进肝癌患者自身机能的恢复,达到扶正抗邪的目的,正如张元素所言:“养正积自除”。同时辅以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等法,解开肝癌治疗的困境,近期、远期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3.验按举隅
案1
肖某,男,67岁,门诊号:;患者年4月份因肝区不适至外院就诊,行B超检查示肝右叶占位,大小约3.5cm*2.0cm,AFP10ug/ml,进一步CT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医生建议其行手术切除及介入治疗,患者拒绝,后至张教授门诊寻求中医药治疗。
年04月28日初诊,症见:精神疲倦,右上腹少许疼痛,偶有胸闷气促,口干,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肝积(脾虚肝郁,湿热瘀结);治疗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法;处方:党参20g,茯苓20g,白术20g,薏苡仁20g,五爪龙20g,绵茵陈20g,白花蛇舌草15g,徐长卿10g,大腹皮15g,柴胡15g,郁金15g,牡丹皮15g,浙贝母15g。每剂药煎煮1次,每次水煎取汁约mL,于午饭后1小时服下,连服1月。
年05月28日二诊,患者身目发黄,口干口苦,肝区胀闷,纳差,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考虑湿热病邪进一步加重,出现黄疸,在上方基础上,加白茅根15g,溪黄草15g,延胡索15g,芦根20g清热利湿,活血散结,麦芽20g,谷芽20g,山药20g健脾和胃。后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服用4月余。
年10月8日复诊,患者身目黄退去,肝区稍胀闷不适,胃纳较前好转,但仍欠佳,余无不适,舌淡红,苔白,脉细滑。患者湿热之邪已消退,现以脾胃虚弱,肝郁气滞为主,兼有痰湿,拟方如下:党参20g,茯苓20g,白术20g,甘草lOg,枳实15g,法半夏15g,柴胡15g,郁金15g,牡丹皮15g,绵茵陈20g,白花蛇舌草15g,桑白皮15g,浙贝母15g。后患者一直规律至张教授门诊就诊,张教授以四君子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患者坚持服用汤药7年余,情况良好,多次复查B超及CT未见转移,KPS评分(功能状态评分):90分(卡氏评分:功能状态评分标准,0-分,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90分表示患者能进行正常活动,只有轻微的症状和体征)。
按:本例初诊系脾虚肝郁,肝脾不调,导致湿热、瘀血郁滞体内,治当以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以补益脾胃,柴胡、郁金疏肝理气,绵茵陈、白花蛇舌草、五爪龙清热利湿,徐长卿、牡丹皮、浙贝母活血化瘀散结;二诊时,考虑患者本身脾虚,加上肝癌邪毒易攻伐人体正气,随着病情的进展,使脾胃更虚,且湿热之邪进一步加重,从而出现纳差,肝区胀闷不适,身目发黄,口干口苦,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遂在初诊方的基础上加用麦芽、山药、谷芽健脾理气助运,加白茅根、溪黄草、延胡索、芦根等加强清热化湿;年10月8日复诊时患者湿热之邪已不明显,此时已脾胃虚弱为主,兼有肝郁气滞、痰湿之证,张教授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补益脾胃,辅以疏肝理气,利湿化痰;
案2
刘某,男,49岁,门诊号:;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年发现肝内占位,CT检查:肝S7病变,最大直径约9mm,考虑小肝癌可能,未行治疗,定期体检,发现肝内肿物增大,年7月B超示:肝S7类圆形病变,最大直径约34mm,考虑结节型肝癌可能,8月25日行肝内肿物射频消融术。
年9月3日初诊,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精神疲倦胸闷,稍气促,上腹部胀闷不适,纳差,口干口苦,眠可,舌暗红,苔黄腻,脉涩。诊断:肝积(脾胃虚弱,瘀热互结);治当以健脾疏肝,清热活血化瘀为法。处方:党参20g,茯苓20g,白术20g,甘草10g,枳实15g,郁金15g,牡丹皮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桃仁15g。每剂药煎1次,每次水煎取汁约ml,于午饭后1小时服下,连服1周。
年9月10日二诊,患者精神较前好转,无上腹部不适,口干较前加重,喜饮水,纳差,舌红,质偏干,苔薄黄,脉细涩。上方易党参为太子参20g,去板蓝根、大青叶以防苦寒败胃,加五爪龙20g,仙鹤草20g,绵茵陈20g。
年9月24日三诊,诉症状已明显好转,偶有上腹部胀闷不适,纳一般,余无不适。前方基础上稍作加减,随访至间,病情稳定。-5-10复查肿瘤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未见肿瘤复发或进展。KPS评分(功能状态评分):80分(表示患者勉强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
按:本例患者中医辨证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标实以郁热、瘀血为主,张教授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取四君子汤之义补益中焦脾胃,辅以郁金、枳实、牡丹皮、桃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稍以苦寒之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二诊时,患者热毒已不明显,但已有伤阴之象,遂去大青叶、板蓝根以防苦寒败胃,改以性味稍平和之仙鹤草、绵茵陈、五爪龙清热利湿,太子参益气养阴;
以上两例患者均属原发性肝癌,随访时间均达5年以上,治疗过程中,张教授坚持以补益脾胃为主法,随证加减,虽未能彻底治愈肝癌,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生长,至今多次影像学及血液复查均未见肿瘤进展或转移,使患者得以长时间带瘤生存,目前仍然健在,且生存质量较高,卡氏评分均高达80分以上。
结语:
中医治疗肝癌,需重视脾胃与肝的关系。肝积病位虽在肝络,却与脾胃密切相关,《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有言“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脾胃健旺,则气血充足,肝体得以濡养则肝气冲和条达。《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则言:“土为万物所归,四气具备,而求助于水和木者尤亟。”肝主疏泄,条畅气机,辅助脾胃升降,并疏利胆汁,促进脾胃对饮食水饮精微吸收和传输。张教授认为,肝癌之发生,多见于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及外邪侵袭等,导致元气受损,随着病情进展,必进一步损伤脾胃、元气。因此,肝癌的治疗应重视调理脾胃,恢复中土健运。
参考文献:
[1]周岱翰.中医肿瘤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BoyleP,LevinB.WorldCancerReport[M].Lyon:IARCPress,.55-56
[3]章永红,叶丽红,彭海燕,等.论癌症从虚毒治疗[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5(6):.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