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news.gdssnews.com/news/redianxinwen/1134.html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遇到不顺心的事难免生气,也会听到气性大的人说:“气的我肝疼”,谁能想到,一语成谶,查出了肝病?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气大伤肝,肝之经脉布于两胁,故肝病胁痛者居多,有人曾报道有68%的病人可出现胁痛。由于肝病的病因病机复杂,胁痛的性质、发生的部位、发生时间及其兼症也就各不相同。临床常见的隐痛、胀痛、热痛、刺痛、坠痛、柱痛及串痛等,在部位上有偏上偏下、一侧或双侧、弥漫或局限的差异,在发作时间上有昼轻夜重,夜轻昼重,或动则痛甚,静则痛减,甚至站立与平卧及气候变化时,疼痛的情况也不一样。临床辨治胁痛,必须抓住这些不同的表现脉证合参,分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然后选方用药,分而治之。不能气坏“小心肝”,肝病胀痛一定要找准病机肝病主症胀痛之作,有以胀为主伴胁痛者,亦有痛而且胀,痛胀并作者,病人自感右胁或两胁甚或胸部胀满不舒,舌苔多白厚而腻,脉多见弦滑象。兼症大部分病人有嗳气不畅,脘腹胀闷,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常饭后或情志刺激后痛胀加重,少数病人可有少腹胀痛。中医分析肝病胀痛病机有两个,一是肝气郁滞即肝气郁而不畅,甚至横逆,是导致胁肋胀痛的主要根源,而肝气的克脾犯胃则是引起其他兼证的基本原因。《类证治裁》说:“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皆肝气横决也。”二是湿热为患,胀痛发于湿热者也不少见,肝郁,木旺克土,脾虚失运,水湿停积,肝气郁久生热,湿热交争,作痛作胀,中焦郁热则胃呆纳少,并引起呕恶、厌油、脘腹胀闷等胃失和降的一系列症状。中医根据病机来治疗肝病胀痛患者,对于肝气郁滞的患者宜疏肝理气,而对于湿热为患的患者宜清热利湿。而且在方药的选择上也不同,方药肝郁为患,选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达之剂,药如柴胡、枳实、佛手、青皮、橘叶、木香、香附,兼有呕恶、厌油、腹胀者,酌加半夏、陈皮、茯苓、荷梗、竹茹、寒水石、谷芽等。疏肝法为正治之法,辨证准确,投药多效,唯理气药多为辛燥之品,用量不可过大,时间不可过久,且常需配用白芍、木瓜、川楝子、石斛等敛肝药物,以防耗伤正气。对湿热为患者常选用二金汤、龙胆泻肝汤等清利湿热之剂,具体用药分为三种,一是以热为主者以清热为主。清热药药味众多,我们体会以龙胆、黑栀子、青黛、川大黄等最好。龙胆性寒味苦,入肝经,能清肝利胆,各地报道有清肝降酶之功。二是以湿为主者,以利湿为主。利湿药物可首选苦寒燥湿和解毒燥湿的滑石、薏苡仁、茵陈、苦参等。茵陈苦降除湿,清热退黄,利湿而不伤阴,为肝胆病之良药,临床用量有轻重之异,有先煎后入之不同。三是湿热并治当以利湿为重。治疗湿邪为患的胀痛,应着重利湿,清热次之,因湿为阴邪,留滞难去,而湿去则热无所伏,不清热而热自除,否则忽视祛湿则造成热去湿留的结局,于胀痛的消除不利。“气得肝疼”玩笑话成真,求治中医解除痛苦广慈以往的病例中,就有一位什么都好,就脾气不好的郝先生,还爱生闷气,大发雷霆的时候虽然不多,但是工作上是教导主任,时常训斥不听话的学生,看似“气的我肝都疼”一句玩笑话,结果却一语成谶,患上了肝病。一开始症状不明显,就没重视,每天吃吃药,后来愈发严重了。郝先生变得面色萎黄,乏力,肝区疼痛不适,纳差,口苦,腹胀,小便量少色黄,各种各样的药都吃了,就是看不到康复的希望,后来听人说吃中药效果好,专门找一些得过肝病的人打听,终于找到了广慈中医,中医看舌象舌质暗,苔薄黄腻,辨证属肝郁脾虚,湿热瘀毒内阻。治以益气健脾,软坚散结,分析他口苦、纳差、苔腻,这是一派湿热之象,肝病日久,胁下包块,时作隐痛,腹胀,这是肝郁气滞,血瘀痰结;乏力,面色萎黄,纳差,属于脾胃虚弱,气血亏虚。采用专属的中医方剂健脾益气、清热利湿和理气止痛,还化痰散结、软坚消瘢。不到一个疗程,郝先生的肝区胀痛渐消,腹胀纳差缓解,随证调方服用两个疗程,病情基本控制,生活质量良好,继续巩固两个疗程,复查后发现肝病得到了逆转,身体越来越好了,心态也放平和了,不会再生气伤身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