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女,30岁。.11.03初诊。
主诉:口腔溃疡伴手足疱疹4天
现病史:缘于4天前外出后,出现口腔黏膜溃疡,伴手足疱疹瘙痒,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予口服“抗病毒药(具体不详)”2天后未见明显改善,今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求诊,辰下症见:口腔黏膜散在溃疡,疼痛,伴手足疱疹瘙痒,口干口苦,纳差,寐安,二便自调,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12g
太子参20g板蓝根20g土茯苓20g
白鲜皮20g地肤子15g石斛9g
甘草5g陈皮12g谷麦芽各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11.10):诉服上药后口腔黏膜未再新发溃疡,原有溃疡疼痛感较前减轻,手足疱疹渐消,瘙痒明显缓解,但时有发作,纳增,寐安,二便自调,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12g
太子参20g板蓝根20g土茯苓20g
白鲜皮20g地肤子15g石斛9g
甘草5g陈皮12g谷麦芽各12g
赤芍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三诊(.11.17):诉服上药后口腔溃疡、手足疱疹瘙痒已痊愈,纳可寐安,二便自调,舌边红,苔薄黄,脉滑数。予前方续进7剂巩固疗效。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近些年我国手足口病疫情频发,但我国古代没有“手足口病”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古籍中“时疫”、“疮疹”、“湿温”等病的范畴。本案患者发病迅速,病程短,症见口腔黏膜散在溃疡,疼痛,伴手足疱疹瘙痒,口干口苦,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数,西医曾诊断为“手足口病”,因此中医可诊断为时行风毒内犯,湿热郁结少阳之证。足少阳胆经循颈过颊,下循足跗,其支脉合于手少阳经,湿热风毒内犯少阳,循经而行,蕴结局部,故见口腔黏膜溃疡、手足疱疹瘙痒;湿热蕴结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火,火性上炎,伤津耗液,故见口干口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加之口腔溃疡疼痛,故纳食欠佳;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数皆为疫毒内犯,少阳郁热之征象。
张师治以内清少阳郁热,外解湿热风毒,方拟小柴胡汤加减。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可和解少阳,疏肝泄胆,表里双解。处方中柴胡轻清升散,疏邪透表;黄芩清热解毒,善清少阳之火,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姜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以助柴、芩攻邪;甘草和中补气,调和内外;太子参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适用于湿热疫毒耗气伤阴证,配合石斛以益气生津,滋阴清热;土茯苓清热除湿解毒,《本草便读》谓板蓝根“能入肝胃血分……清热、解毒”,《日华子本草》谓其“治天行热毒”,故加板蓝根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止痒;再以谷芽、麦芽、陈皮启脾理气,宽中消谷。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清热解毒,祛风去湿止痒之功。
二诊之时,诸症皆缓,唯有手足瘙痒时作,故在前方的基础上加赤芍以清热凉血。三诊时诸症皆失,巩固疗效续服前药7剂,疾病痊愈。
手足口病多见于小儿,成人患者少见,故本案治疗临床具有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