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不能吃的食物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923/7485587.html
栽秧
栽秧现场一场大雨一场惊。在这大战“红五月”的农忙时节,大哥从金堂县打工工地撵回家抢天栽秧,为了一家人能够吃上放心大米而奔忙。
栽秧本无好说,只是农村众多劳动中的一种。但栽秧是农村人最重要农活没有之一,那是因为水稻亩产高,做一季够吃一年,喜欢吃大米的南方人把水稻看得很重很高。栽秧则水是重中之重,要保证满栽满插,乡地缺水成为瓶颈桎梏,抢水栽秧是农民主要农事活动,特别在这大雨倾盆之际,有民谚“栽秧不躲雨,打谷不歇凉”之说。
牵绳索栽秧栽秧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老祖宗十分重视栽秧,历史沿革自留稻种育秧,传统品种高杆糯、麻壳糯亩产不足五百斤,后来为了抗倒伏,推广了红珊二七五、矮拓幺五幺、贵潮二号等新品种,亩产也不过六、七百斤,所以六、七十年代农村“百斤棉、千斤稻、万斤苕”成为梦想而孜孜以求。栽秧既是一个体力活,又是一个技术活,男人栽秧女人只有推秧盆的份,小人则在岸上观望嬉戏,栽铲铲秧讲求技术,把秧苗从秧田铲起,齐蔸二寸泥下秧铲,铲起顺秧盆边缘侧码,码满一盆推向栽秧预口。栽秧人端一捧置于左手掌心,右脚往后一蹬秧盆滑向后方,右手抠一坨秧泥五指并拢,秧苗尖五六根不等,顺排行栽到泥水中快插轻起,如此循环,一般一个人的预留口栽七行,技术最好动作麻溜的人起预口栽第一排确定行距窝距,后面人跟进依样画瓢,常常把动作缓慢人关在预口中推不进秧盆得不到秧苗而引来奚落哄堂大笑,随手栽秧歪歪扭扭大致成行就行了。
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实行两段育秧。平地挖灶火炕育苗,用塑料薄膜围成十个平方的温室架柴烧火升温,把杂交一代种温水催芽粉嘴,均匀撒在宽二十公分长一米的篾箦上,温室搭架层层摆放七八层高,下面烧火锅中水汽升腾烟雾缭绕,用喷雾器浇水,用温度计控制室内温度,粉嘴出芽可以控制在二十八度内,随着出叶,逐渐降低温度到二十二度,三天时间谷种长出一叶一芯,根部盘亘在篾箦上,敞开温室准备寄插到秧母田。传统育秧亩用种8斤左右,杂交一代种亩用一斤,但要用普通稻谷17斤调换一斤,寄插到秧母田费神费力,秧田要求平整无窝凼,一颗一颗谷芽寄插非常缓慢,老农把篾箦编成一寸方格,在秧母田一逞印出格子,妇女在格子中一格一颗寄插秧苗,累得腰酸背痛还打不得晃眼。寄插完一块秧田,用薄膜覆盖增温防雨防螺蛳蚌壳破坏,待分蘖四五个羊角,放水晒秧母田,再淹水就可以扯清水秧捆把栽秧了。推广杂交一代种后,秧铲秧盆失去作用,又推行牵绳划影定向定位条栽,大人细娃都可以栽秧,东西开行,保证喜温水稻光合作用,一尺开厢窝距四五寸,最大限度保证基本苗而肥料满足氮磷钾三个六十斤,水稻亩产达到千斤以上的神话实现,农民欢欣鼓舞。
秧母田扯秧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又发明了土炕育苗。即把青草铺在土坑中,利用青草发出的热能育秧,火炕和土炕育苗都要经过寄插的麻烦工序,有农民浸泡杂交一代种粉嘴后,直接撒播在秧母田并盖上薄膜,减少寄插,太阳大则揭开薄膜降温淹水,晚上覆盖,后来这种育秧法被广泛推广。
乡镇农技站积极探索关冬田烂泥田端“半旱式”解决“稻瘟病”危害,经过试验稻瘟病消灭了,引发“牛毛毡”而放弃。探索塑料秧盘育秧,推广小苗抛秧甩栽,极大地降低栽秧劳动强度,由于抛秧必须放水到现泥才能栽得稳,均匀度不高等因素制约,没有大面积推广开。随着水稻生产各种技术的推广,传统栽秧被打破,牵绳划影成为自觉。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至少在川中浅丘栽秧还没实现机械化,仍然沿袭人工栽秧。以往靠农耕生活的农村人,没有撂荒地,不仅增尖套围,把高膀土抽水栽秧增加水稻产量,现在外出务工挣钱的人多了,很多好田好土空闲长草洋蒿巴茅林立,做的基本也是“懒庄稼”。单就栽秧,不用犁牛打耙铲捶糊田边,化肥一撒,扯好清水秧就开始栽,栽到田里也不管理,任其自由生长分蘖堒杆抽穗扬花。儿时栽秧早,到农历四月必须进行薅秧,除去稻田杂草和浪稗,因为野草与水稻争抢肥效而减产。民谣“栽秧不栽稗,家中无米卖。栽上三年稗,屁股上背个米口袋,不知是买还是卖”?儿时伙伴会跟着薅秧的妇女,扯起的“油草、光棍子”挽成把甩在田埂上,在草把中寻找刺龟儿(荸荠),那是小伙伴们最高兴的事,这也是儿时的童趣,“栽秧打谷水又深,捡到个鸭蛋有半斤”的儿歌唱词时常在耳畔萦绕。
栽秧,又回到四十年前那水田中摸爬滚打的艰苦岁月,立夏小满正栽秧,盼望一年好收成。
扯清水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