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起源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习俗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养生误区一:月饼当早餐
每年一到中秋,许多家庭都会有好几盒月饼。有时月饼多了,如何消耗也挺令人犯愁的。有的人干脆将它当早餐,或是在错过正餐时当充饥的点心吃。但每次吃完总觉得肠胃不清爽。别小瞧一个月饼,有人算过,一个4至5两的广式双黄莲蓉月饼,所含热量相当于两三碗大米饭,吃多了胃肠当然有意见。另外,月饼多数都较甜腻,空腹吃时更易刺激并增加胃酸分泌,引起泛酸,有些本身就有胃病的人容易导致胃痉挛。因此,最好在半空腹状态下吃月饼,如可以当成下午茶的点心,切成小块细嚼慢咽,这样才有助于消化。
误区二:无糖月饼可以尽情吃
患有糖尿病的张姨这半个月来收到好几盒晚辈亲友孝敬的健康无糖月饼,上个星期她放松警惕大快朵颐,结果血糖骤升,出现胸闷、头晕、恶心、呕吐,被医生发出严重警告。其实无糖月饼某些成分也能转化为糖。比如饼中的原材料就含有不少淀粉,这些淀粉在人体内最终还是会转化为糖的,摄入过多的话同样会引起血糖升高,因此建议“糖友”吃无糖月饼时也不能太“放纵”自己,最好时时测测血糖给自己提个醒,并在发现不妙情况时及时就医使病情得到控制。
特别提醒:麦芽水、绿茶可助消滞
中秋节前后亲朋好友聚会,不知不觉吃撑了,肚子又饱又胀很不舒服,怎么办呢?对此,下面两个简单的“补救”措施,对消滞十分管用:
1、取一截陈年老萝卜干,切片泡水喝
2、取麦芽、谷芽各15克,加一碗多水煮成一碗水喝。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月饼,六类人吃月饼要谨慎
1、十二指肠炎或胃炎患者:月饼会刺激并增加胃酸分泌,对病情不利,这类患者特别不能在空腹时进食月饼。
2、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高血脂患者应少食月饼中的蛋黄馅。另外,月饼吃太多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心脏缺血甚至诱发心肌梗塞,应浅尝即止,且不宜在晚上吃。
3、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多食月饼会影响胆汁分泌,可诱发急性胰腺炎和胆囊炎。
4、糖尿病患者:即使是无糖或低糖月饼,仍含有不少可在体内转化为糖分的淀粉,多吃易致血糖升高,如有需要应适当增加降糖药量或胰岛素的摄入量。
5、龋齿人群:月饼中大量的糖分可致龋洞加深,引发牙髓炎,建议吃完要及时刷牙。
6、脾胃不足者:以老人和小孩为主,这两类人消化吸收能力都不强,过食月饼易致消化不良,甚至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供稿:社区党建办
推荐阅读
○
曲阳路街道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
尊师重教助力发展——曲阳路街道商会助力辖区教育
师恩于心感恩有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