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出土楚汉文物展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用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荆州出土楚汉文物展

南有嘉鱼

展期:/12/11-/04/05

地点:南山博物馆

前言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荆州是战国时期楚国都城纪南城所在地,荆州也因此成为楚文化的中心,考古发掘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遗物。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本次展览展出战国、秦、汉时期文物件套,有青铜礼乐器、车马兵器、生活器具、服饰用品和简帛文书等,涵盖礼、武、居、食、住、行、文等方方面面,再现楚人生活图景,领略楚人“筚路蓝缕”“一鸣惊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及想象奇谲、神秘瑰丽的浪漫主义思想。

第一单元

南土封国抚夷属夏

《左传》:“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是治国安民的根本,青铜礼器作为这一秩序的物化形式,包含者身份、等级与权力。楚国作为周代南土的重要封国,借鉴和模仿周文化的青铜礼制,同时吸取大量淮域文化特色,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楚国青铜礼制文化。

铜镬鼎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该鼎无盖,窄平折沿,口微敛,平方唇,唇内可见范芯泥,两长方形附耳外撇,上腹壁较直,较深,略外弧,下腹壁略内弧,平底,腹部外侧装有三个兽面高蹄足。器身及凸棱素面无纹,附耳内、外壁均有纹饰,纹饰较为模糊,依稀可辨似变形云纹,耳内可见范芯泥。镬为煮牲的炊器。镬鼎的腹部、底部附有较厚的烟炱,三蹄足上的烟炱较薄,内壁因长期烹煮食物而呈现黑色,出土时内盛大量牛骨,应为一件牛镬。

铜升鼎(附匕)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升鼎,作为盛装牲肉的正鼎使用,属于楚人的宗庙祭祀重器,出土数量多为奇书,与墓主身份等级相应。天星观2号墓出土升鼎5件,形制相近,大小相次,呈立耳、束腰、平底状,腹部皆饰有四个爬兽,底部接三足。

平折沿,口微敛,两长方形耳外撇弧度较大,近平,器身中部束腰,束腰处有一周圆形凸棱,腹部较浅,附有四个精致的爬兽,平底,下装三个兽面蹄足。器物耳部、口沿、束腰凸棱及凸棱以上的器身满饰细密繁缛的蟠螭纹,耳部仅背面无纹饰。凸棱以下的器身则满饰蟠虺纹,蟠虺纹单个纹样较大,纹样与纹样之间也留有空隙,显得疏落有致,不似蟠螭纹细密紧凑。蟠螭纹与蟠虺纹皆以浅浮雕的技法铸出。

铜升鼎(附匕)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敛口,两长方形立耳外撇弧度较小,器身中部束腰,束腰处有一周圆形凸棱,腹部较浅,附有四个爬兽,爬兽较为简化,平底,下接三个蹄足。器耳正面、器身和蹄足上部皆饰浅浮雕的细密蟠螭纹。四个爬兽均匀地分布于器身。爬兽似龙形,二圆眼为雕刻而成,长鼻,大嘴,尖耳,卷尾上翘,爬兽嘴部焊接在器物口沿上,兽足铸成一体。器物外底不见附着烟炱。

方座铜簋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也。”方座簋主要与束腰平底升鼎搭配使用,多出于中高级别的贵族墓葬中。方座簋流行于西周早中期,此后便渐趋消失,而在楚国则沿用至战国时期,可见楚国高等级贵族的复古之风。

直领,平唇,口微敛,二兽面耳,弧壁,扁鼓腹,圜底略平,喇叭形圈足较高,圈足下为一方座,方座上有四个方形孔。耳兽面似龙形,圆眼鼓突,大嘴,隆鼻,尖角,尾上翘略内卷,兽身饰圆点纹和云纹等。颈部与方座上皆饰细密的蟠螭纹。

方座铜簋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方座圈足圜底簋。直领,平唇,口微敛,二兽面形耳,弧壁,喇叭形圈足上部略有残损,下接一方座,方座上有四个方形孔。耳兽面似龙形,较宽,圆眼略鼓,隆鼻,兽身呈环状。颈部器身饰细密的蟠螭纹,圈足及方座上饰卷云纹和简化龙纹。

铜鼎

战国

湖南长沙出土

弧盖,中部兽钮衔环,周边三个卧牛钮。子口内敛,方附耳,扁圆腹,平底,三兽蹄足。盖面有两周凸弦纹,腹部有一周凸弦纹。

铜鼎

战国

-年荆州雨台山号墓出土

带盖,盖上有萨格环形钮,方附耳。腹较浅,最大径在腹中部偏下,小平底,蹄形铁足。

铜敦

战国

年荆州刘家湾99号墓出土

敦是盛放煮熟的饭食的球形食器。战国中晚期的敦,盖与身上下两半部分完全相同。

铜壶

战国

-年荆州雨台山号墓出土

盖隆起,盖顶附四个兽形钮,口微敞,肩部有两个对称的衔环铺首,椭圆形腹,最大径在腹中部,圈足较高。

铜鼎

战国

年荆州杨家山号墓出土

铜敦

战国

年荆州雨台余家山板栗林79号墓出土

铜壶

战国

年荆州刘家湾号墓出土

子母口,口沿微侈,束颈、溜肩、鼓腹、高圈足。盖顶附四个兽形钮。肩部饰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

陶鼎

战国中期偏晚

年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圆弧顶盖,正中有一鼻钮,周边饰三个兽钮。盖与身以子母口套合。口微敛,方附耳微外撇,圆腹,圜底,马蹄形细长足。盖顶饰二道凸弦纹,腹部饰一道凸弦纹,足部饰兽面纹,足外侧和腹部的凸棱涂白粉,器底和腿内测素面,其余部位涂墨。

菱形纹陶敦

战国中期

年荆州藤店号墓出土

盖与身大小、形制相同,扣合后呈椭圆形,腹部各有三个兽状足,口沿各有两个环钮,腹部近口沿处绘菱形纹,两端绘涡纹。

彩绘菱形纹陶壶

战国中期偏晚

年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弧形盖,周边饰三个兽纽。盖与身以母子口套合。口微敞,束颈,肩两侧饰衔环铺首,球腹,假圆足,平底。通身图淡墨,用浓墨和白粉绘纹饰,盖顶中部绘流云纹、圆圈纹,周围绘卷云纹,颈部和腹部绘菱形纹,肩部绘不连续的蟠螭纹。

提梁铜壶

战国

-年荆州雨台山号墓出土

壶为盛酒器。战国时期的酒器摆脱了传统礼制的束缚,逐渐趋于世俗化、生活化。楚人从中原地区引入了圆壶,从草原民族引入了提梁壶、扁壶等异形壶。盖隆起,小口微敞,颈细长,最大径在腹下部,高圈足微外侈。盖上饰蟠螭纹和变形云纹。盖边缘有两个对称的套环圆钮,肩部有两个对称的衔环铺首。提链由八节结绳状铜链和蛇形提梁构成,穿过盖、腹部的双环。提梁饰鳞片纹,铜链饰绹纹。腹、肩部遍饰三角云纹、横S形纹。腹下部有三个对称的衔环铺首,铺首均作变形饕餮面。

陶罍

战国

-年荆州拍马山7号墓出土

水器或酒器。直口广肩,腹下半部斜收为平底,底内凹,腹部有凸弦纹两周,弦纹间有四个小圆孔,推测是为安装爬兽或装饰件所留。

提梁陶盉

战国

-年荆州雨台山号墓出土

肩上有环形提梁,一侧有短流,圆腹,兽蹄足外撇,足内侧有长条形刻槽。

提梁铜盉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浅覆盘形盖,盖面饰龙纹,盖顶有一环钮套二节铜链。器身小口,肩部有一弧形提梁,提梁两端浮雕出怪兽的形状。扁圆鼓腹,腹部装有一兽状流和一兽状耳。圜底,腹部侧装三个兽面蹄足。兽状流的流口与器身相同,兽首以浮雕的技法铸出,似龙形,圆眼鼓突,二尖角较长。腹部另一端饰有一浮雕双兽面形耳,兽面似龙形,椭圆形眼鼓突,隆鼻,大嘴,短舌略伸出嘴外。器身中部满饰细密的蟠螭纹。提梁盉为酒器或水器,该提梁盉的腹部、底部及蹄足上皆附有较厚的烟炱,可能用于温酒或温水。

铜匜

战国

-年荆州拍马山13号墓出土

肩上有环形提梁,一侧有短流,圆腹,兽蹄足外撇,足内侧有长条形刻槽。

铜盘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宽斜折沿。敞口,上腹壁斜直,折腹,下腹壁斜弧收,圆底略平。器表较为光洁,素面无纹,胎壁较厚。

陶匜

战国中期

年荆州藤店1号墓出土

葫芦瓢形,流口长而上斜,口内敛,底微圆,一端有环钮,口沿下有凹弦纹一周。

陶盘

战国中期偏晚

年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宽折沿。沿面近平,浅腹,斜壁,圆底。器表涂墨,器内饰虹彩。沿面饰凹弦纹一道,腹部饰凸弦纹二道。

提链铜炉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直领,敛口,弧壁,平底较浅,腹部侧装三个兽面蹄足,器身饰有两道提链。每道提链由器身的两个环形钮各套一条五节链,合于顶端的一个大铜圆环内而组成。器身满饰菱形雷纹,纹饰细密繁复。蹄足上下皆有兽面,兽面制作较为精致,以浮雕的技法铸出。器底附着较厚的烟炱。

铜箕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大敞口,口部因长期使用已磨损成刃状,两端略侈,后壁中部装有一圆环状錾套一铜环,錾与器身通过榫卯结构相连,箕底两侧略高,中间近平。

铜漏铲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铲口部呈圆弧形,弧底,外壁接有一圆柱形铜柄,柄内空以装木柄。漏铲底部合身部有一百零五个漏眼,另有未穿的漏眼十五个,漏眼呈菱形。

铜盘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宽斜折沿。敞口,上腹壁斜直,折腹,下腹壁斜弧收,圆底略平。器表较为光洁,素面无纹,胎壁较厚。

第二单元

赳赳武夫国之干城

楚人尚武,重兵器之创造与发展,不断开疆拓土,从“土不过同”的蕞尔小国,发展成“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泱泱大国,荆州出土的车马兵器说明了楚国“甲坚兵利,车固马良”,见证了楚国的崛起史。

复合铜剑

战国

年荆州纪南范家坡35号墓出土

复合剑的脊部与刃部分别使用不同成分的合金材质,剑脊含锡少而剑刃含锡多,表面形成不同的光泽,故又名“双色剑”。此外这种铸造工艺使得剑脊坚韧而剑刃坚硬,刚柔并济,提高了剑的战斗力。复合剑的铸造要经两次复合而成,技艺复杂,铸造难度大,是当时兵器制造的先进技术之一。

越王不光铜剑

战国

年荆州张家山征集

圆茎中空,窄格,剑身素面。剑格、剑首上均有错金鸟篆铭文,,一边“越王越王”,另一边“不光不光”,剑首环列12字,错金银,其中有重文,个别字尚被铜锈所盖,无法确认内容进行通读,装饰性极强。越王不光即州句之子不扬,也就是越王翳,越王勾践的第四代孙子,在位36年,时间甚长,故所作青铜剑较多,其统治时期越国较为强盛。

格嵌绿松石铜剑

战国

年荆州澎湖黄山28号墓出土

喇叭形剑首,圆茎上附有凸起的双箍,剑格双面饰兽面纹,凹面处嵌以绿松石,部分已脱落。

铜剑

战国

年荆州太晖砖瓦厂5号墓出土

圆茎中空,窄格,剑身素面。剑格、剑首上均有错金鸟篆铭文,,一边“越王越王”,另一边“不光不光”,剑首环列12字,错金银,其中有重文,个别字尚被铜锈所盖,无法确认内容进行通读,装饰性极强。越王不光即州句之子不扬,也就是越王翳,越王勾践的第四代孙子,在位36年,时间甚长,故所作青铜剑较多,其统治时期越国较为强盛。

越王州勾铜剑

战国中期

年荆州藤店1号墓出土

圆首,圆茎实心。剑身近格处有两行八字错金鸟篆铭文,释文为“越王州勾自作用剑”。州勾是越王勾践的重孙,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年)。此剑出自楚墓,可能是楚灭越后流入楚地的。

铜剑

战国

-年荆州雨台山号墓出土

铜戈

战国中期

年荆州藤店1号墓出土

变形鸟纹铜戈

春秋中期晚段

-年钟祥黄土坡35号墓出土

长援上扬,末端较宽,胡较短。

内右下角有一缺,两面阴刻变形鸟首纹。

铜矛

战国

-年荆州雨台山号墓出土

矛用于冲刺的兵器,接木质长杆。

铜戟

战国

年荆州秦家咀37号墓出土

戟饰戈、矛合一的兵器,既可刺杀又可勾杀。

铜双戈戟

战国中晚期

年荆州黄家台4号墓出土

铜戈

战国

-年荆州拍马山墓出土

用于勾杀的兵器。由戈头、木柲、鐏三部分组成。

铜箭镞

战国

-年荆州拍马山墓出土

镞是箭的一个部分,与箭杆组装成为箭。箭与弓配合使用,是远程杀伤性武器。

铜弩机

战国

年荆州雨台余家山板栗林79号墓出土

驽是用机械力射箭的弓,由铜制弩机、木臂、弓三部分组成。关键部件是弩机,弩机安装在木臂的后部,其机件有郭、望山(瞄准器)、牙、悬刀(扳机)、机塞合两个将各部位组合未整体的枢轴,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机塞被带起,其下齿钳在悬刀刻口内,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线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错金三角云纹铜壁插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1号墓出土

车器。用于连接车舆顶部的蓬布。铜质,半圆筒形,两端侧面饰四个兽面钮,正面饰错金云纹。

虎形铜活动卡环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1号墓出土

通体饰错红铜云纹。一虎卧于前环后端、后环前端之上,虎首可四周转动,口衔四节连环。前环前端、后环后端各饰一鸟首。推测为驭车构件,兽首口衔游环用以穿引绳索。

错金云纹铜合页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1号墓出土

车器,用于车舆箱板或车门之间的连接。后用来连接两个固体并允许两者之间做转动的装置,并沿用至今。此合页呈T形,通体饰错金云纹,凹槽处镶嵌绿松石。上端背面附有两方孔,下端对穿又四圆孔。

铜銮铃

战国

-年荆州江陵砖瓦厂采集

车器。亦称“銮铃”。基本形制为镂空扁圆球形,内含铃丸,下有方形基座,一般安装在车衡或车轭上方。

铜车軎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1号墓出土

车器。基本形制为长筒形,套在车轴两端,用以加固轴头,軎上开又长方形孔,辖可插入孔内,将其与轴固定,以防车轮脱落。

错金云纹铜节约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1号墓出土

马具。用于马络横竖交叉处,以羁縻马匹。圆饼状,正面隆起,正面饰三组错金C形卷云纹,背面周边饰四个对称方孔。

铜盖弓帽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1号墓出土

车舆的伞盖构件,用于牵引合固定伞布。器表有钩,銎孔以纳伞骨。

铜马镳

战国

-年荆州九店砖瓦厂出土

马具。与马衔配合使用。镳套在马口角的两颊上,与绳索相系,供御手持控制马的活动。

铜马衔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马具。横勒在马嘴里,俗称马嚼子。形状为两节套接的铜条,两端与镳连接。

第三单元

革故鼎新器以载道

战国时期,铁质工具普通用于农业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自耕农合新兴地主阶层兴起,社会秩序、丧葬观念、审美意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器用出现了诸多新材质、新工艺、新功能。例如漆木器,鬆漆制作工艺提高,种类增多,并被广泛使用;青铜器走向世俗化、生活化,日常生活用品如灯、熏具、镜、带钩等器物广为流行等。同时工艺上追求器以载道,达到材与艺、用与美、形与神、文与质、心与物的统一。

鸳鸯形漆豆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雨台山号墓出土

盛食器。深盘,凸盖,盖与盘合成一只鸳鸯,头、身、翅、脚、尾均雕刻。鸳鸯作盘颈侧视状,双翅收合,蜷爪,尾略翘。尾部两侧绘有两只对称的金凤,作回首站立状。鸳鸯的各个部分用朱红、金、黄等色描绘。柄合座以一木做成,柄粗短,中部有凸棱;座较高,呈喇叭状,柄和座上绘三角形云纹和卷云纹。

云纹漆圆盒

战国

-年荆州雨台山号墓出土

盛食器。盖、身子母口扣合,盖较矮,盖正中有一环钮。器内鬆红漆,器表鬆黑漆作地,再朱绘纹饰,盖顶四周绘有两两对称的卷云纹,盖边沿和器壁上部绘有大卷云纹和小S形云纹。

彩绘猪形漆酒具盒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这类酒具盒常见于高等级楚墓之中,尾楚国漆器的典型器物。此器通常有伸出的木柄,木柄周围有系绳的槽,便于捆缚。这些细节设计表明此类器物兼具居家旅行的双重功用,既利于室内餐饮,又便于外出携带。

彩绘猪形漆酒具盒盖身为双首连体的猪形,四足蹲状,是神兽“并封”的形象。《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并封载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首,黑。”两端握手呈猪嘴状,各有销拴固定,以免滑动。全器内鬆红漆,外鬆黑漆尾地,用红、黄、灰、棕红等色载地漆上绘花纹。器物的中部绘四条对称的单首双身龙,龙首下伏于器足两侧腿部上方,八条龙尾巴两两并列蜷曲于四角的内侧。两端龙首的附近皆绘变形凤鸟纹、卷云纹。另载器首两端头部的上下两侧、耳、足前方绘一组共八幅小画面的宴乐狩猎图。

云凤纹漆盂

西汉初年

年荆州凤凰山号墓出土

盛食(水)器。器表和内壁上部鬆黑漆,余鬆红漆。外壁壁中部和内壁上部用红色和褐色绘变形凤鸟纹和几何形卷云纹,外壁上部朱绘三角几何形凤鸟图案。外底部有烙印文字三处。

木鱼

战国

年荆州李家台4号墓出土

彩绘大多已脱落,鳃、鳍和尾部还残留少量红彩。

云纹纹漆盘

西汉初年

年荆州凤凰山号墓出土

盛食器。敞口,宽平折沿,厚方唇,斜弧腹壁,圜底。器表、内壁上部和内底中部鬆黑漆,余鬆红漆。内底纹饰分两圈,内圈中央朱绘一只变形凤鸟纹,四周用褐色绘云气纹,用红色绘点纹、曲线纹、变形凤鸟图案;外圈朱绘由三角形变形凤鸟符号组成的纹饰带。内外腹壁的上部均朱绘粗肥的B形纹样。沿面朱绘由圆点夹波折纹组成的装饰带,唇部朱绘竖线条和圆点。

彩绘对凤纹漆耳杯

战国中期偏晚

年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耳杯是用来饮酒的椭圆形器皿,双耳作新月形,古称“羽觞”椭圆形口,耳面上翘呈新月形,浅腹、小平底。器表和口沿内侧鬆黑漆,器内鬆暗红漆。器底正中饰黄金色花瓣纹,周圈用银粉描绘收尾相连的双凤。器沿内侧、耳面及外侧绘勾连云纹,C形卷云纹。

勾连云纹漆耳杯

战国中期偏晚

年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耳面外斜,小平底。通体鬆黑漆,用暗红漆彩绘。器内底部绘大勾连云纹,器沿内侧绘三角云纹,耳面绘卷云纹、圆圈纹、星点纹;外腹壁周围绘大勾连云纹间星点纹,耳面外侧绘变形凤鸟纹、C形卷云纹,外壁口沿及环器底一周绘三角云纹。

漆耳杯

西汉

年荆州高台28号墓出土

器表及内壁上部鬆黑漆,内底及下腹壁鬆红漆。耳面与内外腹壁的上部于黑漆地上朱绘伞状云纹和涡云纹。

漆耳杯

战国

年荆州拍马山红光砖瓦厂出土

耳作变形新月形,一端窄,一端宽。器内鬆红漆,器表及两耳鬆黑漆,耳面和口沿外侧朱绘三角云纹和圆涡云纹。

几(复制件)

古人席地而坐,休息时把手臂靠在身前的一张长条形小矮桌上,这种桌叫“几”,或称“凭几”。

凤鸟衔蛇透雕座屏(复制件)

战国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透雕座屏一般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高级贵族墓葬中。此器以透雕的手法,载长方形屏框内雕琢连续动物图案,共有凤鸟八只,每只凤鸟口衔一蛇。

铜镇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古人习惯于载床、榻、枰等坐卧家具上铺席,尾避免落座器身时折卷席角,遂于四角压镇。屈原《九歌·东皇太一》有诗句:“瑶席兮玉镇,盍将把兮琼芳。”

凤鸟纹铜镇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该器物外壁尾青铜质,内部尾铅质。既保持了器物的美观,又增加了器物重量,突出了“镇”的功能。器型呈馒首状,平底,顶部饰有一圆环状钮。器身上部饰两道线纹,器身中部均匀阴刻的十六只凤鸟,分为上下两排,每排四组,每组由两只相对的凤鸟组成。上排凤鸟身相背,凤首回顾相对,下排凤鸟身、首皆相对,组与组之间的凤鸟皆相背。凤鸟尖嘴、圆眼、立冠后卷、曲颈较细,凤身肥硕、两翅上扬,凤尾下垂,两足细长弯曲,作展翅欲飞状。

枕(复制品)

六博棋盘

西汉

年荆州高台出土

博戏用具,盛行于秦汉时期,主要由棋盘、棋子、骰子或箸组成。六博饰一种掷采下棋的比赛,棋盘上有行棋的曲道,曲道由“TLV”图案构成。行棋之前要投骰子或箸,根据投的结果,决定行棋的步子。

铜熏杯

战国

年荆州雨台余家山板栗林79号墓出土

熏香用具。口微侈,斜直壁,三兽蹄足。杯外壁上下各饰六祖对称的兽面勾连云纹,其中兽面嵌有绿松石。杯中部饰镂空勾连蟠螭纹,其上铸细密的三角雷纹、圆涡云纹和圆点纹。杯底饰四组镂空云气纹。

铜熏炉

西汉晚期

年荆州瓦坟园4号墓出土

豆形。子母口承盖,盖顶有一桥钮衔环,钮周围透雕四龙和四蛇,龙蛇相互缠绕,首尾相衔,盖边有一周放射状镂孔。器身浅腹,腹部有两对称铺首,凸弧形柄,喇叭形圈足。出土时器内放有两块木炭。

铜灯

西汉初年

年荆州高台9号墓出土

豆形。灯盘微直口微敞,盘壁斜直,其下折转成微凸的平底。盘正中有锥形火柱。灯柱上段挺直,下段尚粗下细。底座呈喇叭形,内空。

骆驼形铜灯

战国晚期

年荆州鸡公山号墓出土

以人擎灯饰战国时期灯具造型的重要特点。骆驼站立载一方形座上,背立一圆柱柄浅盘等。骆驼生活于中亚、中东及非洲北部等热带沙漠地区,这盏骆驼形铜灯反映了楚与游牧民族的交往。

天平衡称(复制品)

铜砝码

战国

-年荆州黄山40号墓出土

铜砝码即铜环权,类似今天的秤砣,饰用来称量物品的标准重量器。楚国除用铜贝币以外,还大量使用黄金作为流通货币。楚国的金币有两种,一种饰金饼,另一种饰压成扁而平的长方形小金板这类金板使用时需要切成小块,称重厚再使用。这套砝码外侧有阴刻铭文“半?两”“口两”“一两一”等,应为重量标识。楚制一铢约合0.65克,二十四铢合一两(15.6克)、十六两合一斤(克)。这4件砝码分别重4、4.8、15.3、30.8克,相当于楚之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

蚁鼻钱

战国

-年荆州黄山40号墓出土

蚁鼻钱或称鬼脸钱时楚国的有文铜贝币,仿制海贝形状,略近于椭圆形,正面中部隆起,阴刻“咒”纹样,背面平,中上部有小孔,一般重5.5-5.6克,最轻的仅0.1克。

毛笔(复制品)

西汉

年荆州凤凰山号墓出土

年,长沙左公山出土了一支战国时期楚国的毛笔,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再这之后,陆续有毛笔出土。荆州凤凰山号墓出土的这支毛笔发现时装在竹管内,笔毛包扎再竹管外围,笔头尚存墨迹,囊以麻丝,鬆以漆胶。

木犊(复制品)

西汉

年荆州凤凰山号墓出土

铜削刀

战国

-年荆州雨台山号墓出土

玉环首铜削刀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削刀时制作竹简或是刮去错字的工具,被称为“书刀”。刀身与刀柄呈弧形外凸,刃部内凹,柄末端装椭圆形玉环首,并镶嵌绿松石。玉环首主要饰S形卷云纹,C形卷云纹合不对称卷云纹,兼以各种形状的网纹。

铜环首铁削刀

战国

-年荆州雨台山号墓出土

砚石

西汉

年荆州江陵砖瓦厂出土

包含石砚和研石。砚呈椭圆形,磨面因使用变得光滑,且残留墨迹。研石,饰用来压这墨以磨出墨汁的,因为秦汉时期的墨块体积薄小,不能手持墨研磨,故需要研石。可以看出是经过使用的实用品。

“冷贤”铜印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凤凰山70号墓出土

印文为“冷贤”二字,即墓主的姓名。

长方形铜印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天星观1号墓出土

铜印用作凭记并表明身份,或用于封检。

第四单元

美服修容佩玉鸣鸾

楚人雄踞南方,对中原与东南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但又独具一格。化妆崇尚华美而讲究和谐,配饰追求创新而不拘一格。女子描眉画眼,著粉施朱,腰系宽丝带,展现“细腰”之美;男子戴高冠,束革带,腰佩剑,以侠义好武为时尚。楚地出土铜镜多,质地极佳,代表了战国铜镜工艺的最高水平。楚人流行佩玉,比德修心。楚式玉器造型多姿,雕工高超,纹饰新颖,反映了楚人奇谲浪漫的美学观。

彩绘着衣俑

战国

-年荆州秦家嘴出土

彩绘木片俑

西汉初年

年荆州凤凰山号墓出土

用木片削成人形,然后以墨、朱二色绘出面部和服饰。俑平顺,墨绘头发、眉毛、眼睛,朱绘口唇。着深衣,用点纹表现服饰纹饰,用平行线纹表现交领、右衽、束腰、曲裾等服饰特征。

角篦

西汉

年荆州高台11号墓出土

古代梳理头发的用具。齿疏的称“梳”,齿密的称“篦”,以梳梳理头发,以篦去除发垢。

角梳

西汉

年荆州高台11号墓出土

木篦

西汉

年荆州高台33号墓出土

木梳

西汉

年荆州高台33号墓出土

漆奁

西汉初年

年荆州高台2号墓出土

盖和身套合而成。全器内外均鬆黑漆,奁盖外壁原有彩绘,但大多已脱落。顶部纹样基本得以保存,盖顶纹饰共分四圈,内圈中央朱绘一个变形连体凤鸟图案,四周右规律地分布着三组凤鸟纹和卷云纹。外面三圈可见朱绘线纹和网纹。

漆粉盒

西汉初年

年荆州凤凰山号墓出土

由盖和身套合而成。器表鬆黑漆,器内除纹饰圈外均鬆红漆。盖表面用红色绘变形凤鸟纹和各种线纹,用褐色绘圆涡云纹。身表面朱绘C形卷云纹、线纹和点纹。盖内底和身内底正中朱绘一只变形凤鸟纹,四周用褐色绘勾连云气纹,并点缀以红色的曲线纹和变形凤鸟纹。

透雕镜

战国

-年荆州砖瓦厂出土

此镜仅存镜背。圆形,桥钮,柿蒂纹钮座。镜背纹饰分为内、外区,内区为透雕的四组龙纹,每组由两条龙构成,这两条龙沿着钮座叶尖的延长线两两对称,共同构成一个桃形图案;外区为一周透雕的交叉云带纹。

透雕镜是战国时期独具特色的一种复合式铜镜,即将镜面和镜背分别铸造,镜面是较薄的平铜片,镜背一般铸造成透雕形图案作为装饰,然后再组合为整镜。

漆绘方格云纹方镜

战国

年荆州八岭杨场24号墓出土

方形,弓形钮,背鬆朱漆,漆上绘白色卷云纹和十字格纹。

彩绘镜,又名漆绘镜,是用彩漆在铜镜背面绘制各种图案纹饰。一般先是再镜背用黑漆或朱红漆作地,再在漆地上用彩漆绘制各种几何、龙凤图案等。

三龙三菱纹铜镜

西汉初年

年荆州高台2号墓出土

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地纹为云雷纹,主题纹饰为三条变形龙纹与三组菱形纹。龙首低垂,嘴微合,眼似水滴状,有角,龙身与菱形纹相互穿插,两足分布于菱形纹两侧,可见足上三爪,龙神细长,已图案化微蔓枝状。卷缘。

羽鳞纹铜镜

战国

年荆州纪南范家坡13号墓出土

四弦钮、方钮座。主纹为粗疏的蟠螭纹,其上铸细密的羽毛纹、云纹、圆点纹等。卷缘。该镜风格不同于楚地常见的纯羽状纹镜,应是受到秦文化影响所致。

羽状纹铜镜

战国中期偏晚

年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四弦钮,圆钮座。镜背饰细密的蟠螭纹。素宽卷缘。

四凤四鸟纹铜镜

年荆州凤凰村肖家山1号墓出土

圆形,四弦钮,圆钮座。座外有八内向连弧纹,地纹微勾连雷纹,格内填三角雷纹、圆涡云纹构成的云雷纹,格外填圆点纹、主纹微四凤四鸟,凤作高冠曲身卷尾状,鸟立于叶尖,近缘处有细凸弦纹二周。卷缘。

勾连雷纹用作铜镜地纹,出现在公元前年之后,且主要出土于秦占领下的湖北地区。该镜布局、风格接近秦镜,纹饰接近楚镜,应是借鉴秦、楚文化厚形成的新式镜。

四山八叶四花瓣纹铜镜

秦末至汉初

年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圆形,三弦钮,方钮座。地纹尾羽状纹,主纹尾四个左旋的“山”字纹。山字纹是楚镜中最为盛行的纹饰,常见的是四山纹。山字纹的出现,或与古代山岳崇拜有关,或源于青铜器上的勾连雷纹。楚式镜常采用地纹映衬主题纹饰的表现手法,山字纹镜一般以羽状纹尾地纹,其上饰“山”字等主题纹饰。

变形四兽纹铜镜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年)

年荆州凤凰山9号墓出土

三弦钮,圆钮座。地纹尾羽状纹,主纹为四兽,兽头贴着钮座,兽尾卷曲,附一桃形小叶。卷缘。

铜带钩

西汉

-年荆州岳桥印台号墓出土

错银铜带钩

战国

年荆州余家山水库64号墓出土

该带钩通体饰对称的错银云纹。错金银工艺,是在铜器上铸或凿出所需纹样的凹槽,将金银丝或金银片嵌入凹槽内,然后用厝石将铜器表面打磨平滑,从而使金银与青铜映衬出不同的光泽纹饰。

猴形铜带钩

西汉

-年荆州三红砖瓦厂号墓出土

通体作猴攀援状,左臂前伸屈爪为钩首,右臂自然下垂,双腿弯曲。钩身刻卷云纹合双绒纹。

鎏金蛇形铜带钩

战国

年荆州雨台山乌龟堰23号墓出土

钩首呈蛇头形,钩身稍凸,上饰七蛇,其中六蛇,每二蛇为一组,对称排列,另一蛇只露蛇面。该钩通体鎏金,部分鎏金已脱落。

鎏金使一种金属装饰工艺,即将金合水银的混合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了铜器的表面。

玉龙凤佩

战国早期后段

年荆州熊家冢墓地12号殉葬墓出土

青白玉。回首,拱背呈凤字形,腹下附送一只凤鸟。龙尾部作凤首形。该玉佩正反面纹饰不同,一面饰减地浅浮雕,大多数为谷纹,卷云纹合蝌蚪纹各有七八个;另一面饰不减地浅浮雕,大多数为谷纹,卷云纹九个,蝌蚪文一个。

玉龙凤佩

战国中期前段

年荆州熊家冢墓地7号殉葬墓出土

青玉。龙上颌短方,口略开,下颌琢网纹。龙身呈W形,回首,拱背,尾部作简化凤鸟形。饰不减地浅浮雕,纹饰绝大部分为谷纹,个别为卷云纹。

玉珩

战国中期前段

年荆州熊家冢墓地7号殉葬墓出土

青白玉。两端为简化龙首,长弧形,饰不减地浅浮雕,纹饰以谷纹为主,卷云纹合蝌蚪纹共有五个。

镂雕玉龙螭珩

战国早期后段

年荆州秦家山2号墓出土

镂雕,主体造型为横置背向双龙,原应饰左右对称,一侧略残。龙上颌尖长,与一小螭相连。龙颈饰绹索纹颈圈,龙身饰人字形纹合谷纹。二龙尾之间以一长方块连接,内填网纹。厂方块下方为一同首双生螭,螭身饰平行线纹。在楚式龙首造型中,长而尖的上颌,仅流行于战国中晚期。

玉珩

战国中期后段

年荆州院墙湾1号墓出土

表面受沁为淡黄、灰褐、黑褐等色。两端边缘有凹缺,象征简化龙首,弧形。饰减地浅浮雕,纹饰为纯谷纹,少数谷芽尾端向外卷。

玉珩

战国早期前段

年荆州熊家冢墓地12号殉葬墓出土

青黄色,半环形,两端边缘有凹缺,象征简化龙首。纹饰为阴刻,每面有四个互相斜叠的双S纹,以及双勾S纹、不对称卷云纹、涡纹。辅纹主要为各种形状的网纹,形状有长方形、树叶形、箭头形、扁花瓣形、旗幡形等。此珩斜叠的双S纹仅见于楚式玉雕,这一纹样源于凤鸟的简化颌变形,粗体S表示凤身,细体S表示双翼。

谷纹玉璧

战国中期后段

年荆州院墙湾1号墓出土

青白玉。有褐色沁班。壁内、外缘各有一周阴线边廓。饰减地浅浮雕谷纹,谷芽多数为阴刻。

出廓双龙玉璧

战国早期后段

年荆州熊家冢墓地4号殉葬墓出土

青白玉。壁两旁各爬附一龙,龙身为S形,回首及背,饰减地浅浮雕谷纹。壁饰不减地浅浮雕,谷纹占绝大多数,每面各有八个蝌蚪纹颌四五各卷云纹。

玛瑙环

战国中期后段

年荆州雨台范家坡14号墓出土

年荆州雨台狗獾子山37号墓出土

壁、环都是中央有穿孔的环状玉器。古人把这些器物的穿孔称为“好”,把实体部分称为“肉”。《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和环。实际上这只是儒家制定的理想化标准,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壁环类的器体与孔径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我们现在习惯上把宽边小孔径的统称为”壁“,而把窄边大孔径的称为”环“或”瑗“。

玉瑬

战国早期

年荆州熊家冢墓地7号殉葬墓出土

青白玉。长条形、瑬顶端和侧面有缺口,两顶端各有一孔,内中贯通。纹饰为单线阴刻,大部分为谷纹,也有少数卷云纹、蝌蚪纹。瑬饰长条形,两顶端有孔,内部贯穿,又称“玉管”。瑬为古代帝王冠冕前后下垂的玉串,先秦组玉佩上垂下的以管、铢串呈的玉串叶称为瑬。

乳丁纹玉剑璏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雨凤凰山70号墓出土

玉剑饰。镶嵌于剑鞘中部,背有长方形穿,供穿带佩系之用。饰减地浅浮雕乳钉纹,可看出饰先琢出正六边形格子纹,再在格子内琢乳钉纹。

云纹玉剑珌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雨凤凰山70号墓出土

玉剑饰。镶嵌于剑鞘末端。亚腰梯形,两面纹饰构图基本相同,仅细部略有变化。纹饰皆为阴刻,主纹为T形勾连云纹,辅纹为双弧线纹、圆圈纹、网纹和平行线纹。上部侧面有两个牛鼻形孔,底部侧面刻两个反向圆首尖钩纹。

云纹玉剑首

公元前-前年

年荆州雨凤凰山70号墓出土

玉剑饰。镶嵌于剑柄顶端。圆形,正面中部凸起,其上刻卷云纹和网纹。反面中部刻尖钩纹、网纹和云纹,周围阴刻谷纹。

镂雕玉龙鸟螭刀首

战国中期后段

年荆州院墙湾1号墓出土

镂雕。玉乳白色,有黑褐色沁。二U形龙背向而立,龙头上各立一小鸟,与螭相衔。二龙足下各践一螭或鱼,二龙中间为一横向扁环形的简化同体双凤,二凤首相连,凤头向下朝内卷曲,凤身饰谷纹。此器为安于金属刀柄后端作装饰的玉首。器内共有六个小圈窝,原来可能镶有绿松石类饰物。

此玉首二龙横置背向而立,龙首无目,鸟颈部有内填绹索纹的颈圈,简化同体凤鸟作卷云形,龙体饰细鳞纹和人字形骨节纹,螭身也饰细鳞纹,这些特点均流行于楚式玉器。

玉龙凤佩

战国早期后段

年荆州熊家冢墓地16号殉葬墓出土

青白玉。龙胸部有一孔。龙身高度曲成U形,首和尾向上内卷并靠近。椭圆形目,长角呈截头状。龙身饰不减地浅浮雕,纹饰中绝大多数为谷纹,卷云纹和蝌蚪纹数各有十来个。龙身浮雕复杂,以尾上端倒立凤鸟最为具象,此凤喙为长钩状,颈部饰绹索纹颈圈,颈胸部饰一条纵向绹索纹,腹背有鳞状羽毛,尾部有长翎三股,腹下有足。龙背和尾尖也各附连一凤,尾尖凤身阴刻二道平行线。龙凤身上还有多个截头状和弯钩状凸饰,其中大多代表简化的凤首。

玉龙人凤佩

战国中期前段

年荆州熊家冢墓地4号殉葬墓出土

微偏黄,有灰白色沁。一面雕琢纹饰,另一面光素。龙竖立,上颌较长,吻部方圆,口微开,椭圆形目,角微缺。龙颈后部附雕两个简化凤首,龙身有多个弯钩状和截头状凸饰。龙身饰不减地浅浮雕,绝大多数微谷纹,卷云纹和蝌蚪纹一共只有五六个。龙尾钩形凤首上站立一人。人面椭圆形,弧形耳,身着紧袖长袍,袍上饰二方连续间隔长方形网纹,双手抄于胸前,左臂挨靠龙背。这一造型表达了人企望乘龙升天的美好愿望。

龙背如凤字形,龙身附饰和凸饰作简化凤首形,不减地浅浮雕,均流行于楚式玉龙佩。面立人所穿长袍,紧袖,饰二方连续间隔长方形网纹,为东周时期中山国北狄族服饰。

结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楚国处蛮夷之地,踞云梦泽,拥铜绿山;楚人饭稻羹鱼,信巫好鬼,崇拜自然。夏夷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滋长相成,催生出奇谲浪漫的荆楚文明。秦灭楚一统天下,楚文化受到重大冲击,然秦国祚甚短,而汉文化饰浓厚的楚文化氛围中建立起来,至此楚地灿烂的文化融入道华夏文明主流之中。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荆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这次的展品有一部分来自于熊家冢。熊家冢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离楚国故都纪南城遗址约26公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墨子·节葬下》记载:“天子杀殉,重则数百,寡则数十”。由此可见,熊家冢墓地殉葬的人数达到“天子”的级别。

年,南山博物馆曾经举办过《曾国七百年——历代曾侯青铜器精品展》,这次举办荆州出土楚汉文物展有着一脉相承的味道。

鱼语人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cd/85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