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古代文献将呕与吐进行了区别: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呕吐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食源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等可参考本病证辨证论治。另外,如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早期,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亦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对于喷射性呕吐应重视查找病因,采取综合诊疗措施。
呕吐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吐。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久病而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脉解》云:“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有“呕吐哕”专篇,根据不同病因、症状而立法遣方,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他还认识到呕吐又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某些情况不能止呕的治疗禁忌。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推崇生姜的止呕作用,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呕吐》也指出:“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
明·张介宾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景岳全书·呕吐》云:“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补其虚则呕吐可止。”这一分法提纲挈领,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泄肝安胃”为呕吐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治疗方药丰富。
胃居中焦,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等病因,扰动胃腑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
1.外邪犯胃多由风、寒、暑、湿、秽浊之邪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随逆气上出,均可发生呕吐。但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不同。如冬春易感风寒,夏秋易感暑湿秽浊。因寒邪最易损耗中阳中气,凝敛气机,扰动胃腑,故寒邪致病者居多。
2.饮食不节饱餐过量,暴饮暴食,偏嗜酒辣,过食生冷油腻,可导致食滞不化,物盛满而上溢;或进食馊腐不洁,或误食异物、毒物等,致使清浊混杂,胃失通降,上逆为呕吐;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水谷不归正化,变生痰饮,停积胃中,饮邪上逆,则发生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或气郁化火,气机上逆而致呕吐。《景岳全书·呕吐》云:“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情志抑郁,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亦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由于先天禀赋薄弱,脾胃素虚,或病后损伤脾胃,中阳不振,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或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不能承受水谷,亦可发生呕吐。《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门》谓:“久病而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
呕吐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脾主运化,以升为健,与胃互为表里,若脾阳素虚,或饮食所伤,则脾失健运,饮食难化,或水谷不归正化,聚湿为痰为饮,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为吐。肝主疏泄,有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若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上逆,亦可致吐。
呕吐病性之虚实可相互转化与兼夹。如实证呕吐剧烈,津气耗伤,或呕吐不止,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易转为虚证。虚证呕吐复因饮食、外感时邪犯胃,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标实之证。临床上须详加辨别。
(一)诊断
1.临床以饮食、痰涎、水液等胃内容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主症,也有干呕无物者。
2.常兼有脘腹疼痛或胀满不适,恶心纳呆,泛酸嘈杂,腹泻等症。
3.体格检查依据疾病不同,可出现上腹部或中上腹压痛阳性,胃肠型、蠕动波及震水音,肠鸣音亢进或减弱等体征。
4.起病或缓或急,常先有恶心欲吐之感,多由饮食、情志、寒温不适,闻及不良气味等因素而诱发,也有由服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所致者。
上消化道造影、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呕吐物的实验室检查、颅脑CT或MRI等,有助于不同疾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反胃因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不化所致。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致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为主症。
2.噎膈因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管所致。以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为特征。病程较长,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3.关格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病机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危重,治疗困难,预后极差。
4.霍乱以猝然发作上吐下泻,吐泻物为米泔水样,腹痛或不痛为主症,本病病位在肠腑,一般发病急,病程短,病情较重,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若治疗不及时,预后欠佳。
1.外邪犯胃
临床表现:突然呕吐,频频泛恶,胸脘痞闷,或心中懊,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降逆止呕。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本方由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若暑湿犯胃者,可用新加香薷饮。秽浊犯胃者,可用玉枢丹吞服。若见壮热口渴,便秘尿赤者,可加黄芩、黄连、栀子。
2.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呕吐酸腐量多,或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秘结或溏泄,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有力。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
本方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若因肉食而吐者,重用山楂;因米食而吐者,加谷芽;因面食而吐者,重用莱菔子,加麦芽;因酒食而吐者,加蔻仁、葛花,重用神曲;因食鱼、蟹而吐者,加苏叶、生姜;因豆制品而吐者,加生萝卜汁。
3.痰饮内阻
临床表现: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胸脘痞闷,纳食不佳,头眩,心悸,或逐渐消瘦,或呕而肠鸣;舌苔白滑而腻,脉沉弦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茯苓、白术、桂枝、甘草组成。前方以和胃降逆为主;后方则以温阳化饮为主。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厚朴;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胸膈烦闷、口苦、失眠、恶心、呕吐者,可去桂枝,加黄连、陈皮。
4.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脘胁胀痛,烦闷不舒,嗳气频频,每因情志不遂而发作或加重;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代表方:四七汤。
本方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大枣组成。若胸胁胀满疼痛较甚,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若呕吐酸水,心烦口渴,可加山栀子、黄连等;若兼见胸胁刺痛,或呕吐不止,诸药无效,舌有瘀斑者,可酌加桃仁、红花。
5.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胸脘痞闷,不思饮食,面色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或沉。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丸。
本方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若呕吐较甚,加砂仁、半夏;若呕吐清水不止,可加吴茱萸、生姜;若久呕不止,呕吐之物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可加制附子、肉桂等。
6.胃阴亏虚
临床表现: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恶心,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代表方:麦门冬汤。
本方由人参、麦冬、半夏、粳米、大枣、甘草组成。若呕吐较剧者,可加竹茹、枇杷叶;若口干、舌红,热甚者,可加黄连;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郁李仁、火麻仁;伴倦怠乏力,纳差舌淡,加太子参、山药、薏苡仁。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当以虚实为纲。
如病程短,来势急,呕出物较多,多偏于邪实,治疗较易,治疗及时则预后良好。属实者应进一步辨别外感、食滞、痰饮及气火的不同。若发病较急,伴有表证者,属于外邪犯胃;呕吐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为宿食留胃;呕吐清水痰涎,胃脘如囊裹水者,属痰饮内停;呕吐泛酸,抑郁善怒者,则多属肝气郁结;呕吐苦水者,多因胆热犯胃。惟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易于复发。
若病程较长,来势徐缓,吐出物较少,伴有倦怠乏力等症者,多属虚证。属于虚证者当辨别脾胃气虚、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之区别。若反复发作,纳多即吐者,属脾胃虚弱,失于受纳;干呕嘈杂,或伴有口干、似饥不欲饮食者,为胃阴不足。
呕吐日久,病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不止,食不能入,面色白,肢厥不回,或为滑泄,脉细微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元欲脱之危证,易变生他证,或致阴竭阳亡。
(二)治法方药
呕吐以和胃降逆止呕为基本治法,但尚需结合标本虚实进行辨治。属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属虚实夹杂者,应适当兼顾治之。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和胃降逆药物,以芳香醒脾之剂为宜,药如半夏、生姜、苏梗、黄连、砂仁、丁香、旋覆花、代赭石等。历代医家认为降逆止呕中,以半夏、代赭石效力最著。而于辛开苦降一法中,生姜味辛,黄连味苦,为该治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值得参用。避免使用臭浊味厚之品,服药也应少量频服,并根据病情采取热服或冷服,或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拒难下。
如暑热犯胃,症见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神乱不眠,便秘尿赤,脉象洪数,治宜降火止呕,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饮食停滞,若胃中积热上冲,症见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舌苔黄,脉数,治宜清胃降逆,可用竹茹汤加减。如变生阳明腑实证,症见呕吐,腹胀拒按,大便秘结,伴发热,苔黄腻,为食积与湿热交阻,治宜导滞通腑,兼以清热利湿,可用枳实导滞丸加减。痰饮内阻蒙蔽清阳,症见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代赭石以镇逆。若痰郁化热,症见眩晕,胸膈烦闷,口苦,失眠,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弦滑者,治宜化痰泄热,和胃止呕,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肝气犯胃日久气郁化火,症见呕吐酸水,心烦口渴,治宜清肝和胃,辛开苦降,可用左金丸加柴胡、青皮、郁金、栀子、黄芩之属。若气郁化火致腑气不通,症见呕吐,口苦,嘈杂,大便秘结,治宜通腑降浊,可用调胃承气汤加减。若郁火伤阴症见呕吐,口燥咽干,胃中灼热,舌红少苔者,治宜清热养阴降逆,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若气滞日久,瘀血内结,症见呕吐,胸胁刺痛,或呕吐不止,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若脾胃虚弱致中气大亏,症见呕吐,气短懒言,体倦乏力,脉虚弱,治宜补中益气,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脾胃阳虚病深及肾,肾阳亦虚,可见呕吐,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阳,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若胃阴亏虚较甚者,症见口干,大便燥结,舌红无苔,舌有裂纹,甚或为镜面舌者,治疗当以甘寒养胃,用益胃汤加石斛、竹茹、知母、天花粉。
另外,合理运用下法。若呕吐属虚者,下之更有“虚虚”之弊。但下法又非所有呕吐之禁忌。胃与肠相连,胃主受纳,肠主传导,若呕吐因于胃肠实热,又兼大便秘结者,应及时使用下法,通其大便可折其上逆之势。大黄不但是通腑主药,亦是降胃良药,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有“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的记载。
1.注意区别不同疾病所致的呕吐。呕吐最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急性胃肠炎、各种原因的幽门梗阻、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肠梗阻、病毒性肝炎等。其次,呕吐可见于神经系统病变,如颅脑外伤、各种脑炎、脑膜炎、脑部肿瘤等,神经性呕吐主要由于颅内压升高所致,呕吐多呈喷射样,伴有头痛等其他症状。妊娠呕吐约见于半数的孕妇,多发生于妊娠期5~6周,一般可持续数周后消失。其他,如放射性呕吐、化学药物所致呕吐、神经官能症性呕吐等。在临床上当详细询问病史,根据相关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剧烈呕吐或顽固性呕吐日久,多伤津耗液,甚至引起气随津脱等变证,应积极采取纠正脱水,调整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防治变证。由于呕吐可涉及多种疾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应结合辨病,明确发病原因,对因治疗以消除致呕之源。相关病证的辨证论治请参见相关章节。
2.临证时应当注意不可见呕止呕,见吐止吐。呕吐既是病态,又是人体祛除病邪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吐法又为八法之一,如遇饮食腐秽,停饮积痰,或误吞毒物,邪停上脘,欲吐不能或吐而未净者,不应止吐,当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
饮食失调是导致呕吐最常见的原因,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食变质腐秽食物;脾胃素虚者勿过食生冷、肥甘厚腻等食品;胃中有热者忌食辛辣、香燥之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当注意。嘱患者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呕吐患者应少食多餐,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并注意营养的均衡。忌食肥甘厚腻、生冷粗硬、腥膻异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必要时禁食。对呕吐不止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重症、昏迷或体力差的患者要侧卧,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吐后用温水漱口,清洁口腔。在选药方面,凡是具有腥恶气味者,均非治呕所宜,否则随服随吐,重伤胃气,病情加重。服药应以少量频服为佳,以减少胃之负担,使之逐渐得到药力,并可根据患者之喜恶,或热饮或冷饮,以免格拒难下,逆而复出。应注意做好情志调护,对情志抑郁或易怒患者可予以必要的心理疏导。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辨证以虚实为纲。实证多见于外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痰饮内阻,前两者所致多表现为突然发病,后两者则反复发作。虚证多见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及胃阴不足,多见呕吐时作时止,伴有恶寒怕冷,或口舌干燥,或倦怠乏力等不同症状。虚实之间常可相互转化或相互兼夹。治疗呕吐,当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一般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宜祛邪为主;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治宜扶正为主。一般实证易治,虚证及虚实夹杂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当代治疗呕吐的临床经验以和胃降逆为主。国医大师方和谦治疗脾胃系疾病强调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上升为和,脾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方老诊治呕吐病人,首分虚实,实者祛其邪,虚者培其中;虚中有实者,先祛邪再培中;虚而难以受药者,先顾元气。他认为若因脾胃禀赋不足,后天调养欠佳,导致脾胃气虚,气损及阳,致中阳不振,胃阳不足,无腐熟之力,而使胃中浊阴上泛,食后易呕,日久纳谷失常,水谷精微无以化生。针对虚呕,属中阳不足,升降失调所致者,善用吴茱萸汤加减。此外,方老一向重视“保胃气,存津液”,呕吐之后,施以健脾和胃的四君子汤化裁,培补中元,以养后天。
国医大师李士懋善用连苏饮治疗湿热型或胃热型呕吐。呕吐的原因很多,非皆连苏饮所宜,此呕吐乃胃中郁热所致。临证当有胸脘痞满、口苦咽干、烦躁不寐、舌红、苔黄、脉沉而数等表现;若夹湿浊,则苔当黄腻,脉当沉数而濡,伴头沉身困等症。临床见呕吐而兼此舌脉者,无论外感致肺胃不和、内伤致气郁化火,还是胎热上攻,胃气上逆,均可诊为胃中郁热,以连苏饮主之。若无呕吐,仅见胸脘满闷、嗳气吞酸、烦躁不眠等症,属胃中郁热、肺胃不和者,亦可予连苏饮治之。李老强调,采用开水冲泡之法,乃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
清初名医傅山在《傅青主男女科》中则提出呕吐病在脾胃,根本在心肾的脏腑相关、五行相生学说,从心、肾论治,遣方施药,效验卓著。傅山在男科呕吐门首列脾胃证辨,根据脾肾和心胃脏腑相关、五行相生学说论述补脾胃,强调治脾胃关键在于治心肾,谓“殊不知胃之虚寒责之心,脾之虚寒责之肾,不可不辨也”。此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傅山从心肾论治呕吐大法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病者胃中寒,心下澹澹,四肢厥冷,食即呕吐,名曰寒呕,或因伤食多,致伤胃气,或因病曾经汗下,致胃气虚冷之所为也。”
《医学正传·呕吐》:“外有伤寒,阳明实热太甚而吐逆者;有内伤饮食,填塞太阴,以致胃气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热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气虚,胃气衰甚,闻谷气则呕哕者;有脾湿太甚,不能运化精微,致清痰留饮郁滞上中二焦,时时恶心吐清水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景岳全书·呕吐》:“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所谓邪者,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所谓虚者,或其本无内伤,又无外感,而常为呕吐者,此既无邪,必胃虚也,或遇微寒,或遇微劳,或遇饮食少有不调,或肝气微逆即为呕吐者,总胃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华岫云按:“今观先生之治法,以泄肝安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如肝犯胃而胃阳不衰有火者,泄肝用芩、连、楝之苦寒。如胃阳衰者,稍减苦寒,用苦辛酸热,此其大旨也。若肝阴胃汁皆虚,肝风扰胃呕吐者,则以柔剂滋液养胃,息风镇逆。若胃阳虚,浊阴上逆者,用辛热通之,微佐苦降。若但中阳虚,而肝木不甚亢者,专理胃阳,或稍佐椒、梅。若因呕伤,寒郁化热,劫灼胃津,则用温胆汤加减。若久呕延及肝肾皆虚,冲气上逆者,用温通柔润之补下焦主治。若热邪内结,则用泻心法。若肝火冲逆伤肺,则用养金制木,滋水制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