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预防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奠下了基石。中医饮食疗法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保健养生、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重点介绍少儿中医饮食疗法的特点、作用、原则和饮食卫生。
——1——
中医饮食疗法的特点
中医饮食疗法,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食的特点。
中医饮食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食物配方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在古代,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
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的用食物来防治疾病的治则。
在此基础上,后人经过不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内容。
到了唐代,更为重视食疗。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的观点充分说明食物与药物对治疗和预防疾病是同等重要的,使用原则和方法是相一致的,都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施食)的特点。
什么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施食)呢?
简单地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也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当疾病发生时,就要根据病情资料分析、综合,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然后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这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如果治疗时使用食物,就是辨证施食。
例如,一个小儿在冬春季节发热、流涕、咳嗽、咽痛、舌苔黄、脉象浮数,根据这些症状表现来分析、综合,如果咽痛与扁桃体肿大明显,多确诊为风热引起的扁桃腺炎(即风热乳蛾)。此时应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冬春季节的气候,南北地理环境的不同,当地所产的水果、蔬菜品种等诸因素,施用药物和配合食疗。
用药宜银翘散加板蓝根、土牛七根;
食疗则可用鲜白菜、白菜干蜜枣汤或马蹄(荸荠)粥。
如果热退以后咽痛明显减轻,但胃口仍欠佳,则宜用滋阴养胃气的食物,如蚝豉咸瘦肉粥等,促进患儿的康复。
由此可见,饮食疗法的应用,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食的特点。
——2——
中医饮食疗法的作用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化生的源泉。
《黄帝内经》中说:“安谷者昌,绝谷者亡。”也就是说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生化作用,将饮食化生为气血精微,供给人体各种营养素,使五脏六腑、四肢、筋骨、皮肉都能获得营养和气血的补给,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饮食疗法能够合理调配饮食结构,做到精粗结合、荤素搭配。运用食物的性味功能,配制成营养丰富、有防治疾病疗效的各种食品,使食物充分发挥它的营养价值和防病治病的功能,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1、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以饮食配合医疗,在中医学中素有研究。如《黄帝内经》中指出:“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说明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能单靠药物的作用,必须在饮食调理上密切配合,才能促使患者康复。
要注意各种疾病的饮食宜忌,药物与食物的相互配合等。
例如:
对肾病水肿患者,应限制食盐对营养性水肿患者,则需增加含蛋白质丰富的动、植物食品。
对感冒凤寒表虚症,病者服桂枝汤以后,吃少量稀潮,以助药力,可使病者出微汗而愈。
由此可见,饮食对于治疗疾病,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饮食配合得当,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食物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食物的性味功能与药物相似,同样都具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苦咸酸之味。如能根据身体寒热虚实的情况和四季气候的变化,因地制宜地运用各种食物配制各种炖品、汤水、饭菜来调理身体,能收到强壮体质、防病保健的效果。
如冬季气候寒冷,人的食欲增加,容易吸收营养物质,是调理身体的好时机。此时对一些身体虚弱者,适当进行调补,大有好处。常进食一些滋阴壮阳、调补气血之品,使人的气血旺盛,体魄壮实,扶正祛邪,对身体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3.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疾病的发生,与体质的强弱、脏腑的寒热虚实有密切关系,如《黄帝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在平日饮食中,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及早运用食疗,去除体内的热邪、湿气、痰浊,清理胃肠的积滞,增强肺、脾、肾的功能,就可消除体内致病因素,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抵御病邪侵袭,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3——
运用中医饮食疗法的原则
唐代名医孙思邀指出:“夫食能排邢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食用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工作中,既要精通医药,又应熟练运用食疗,使药、食互相配合,相辅相成,促进患者复。
食物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果人们掌握了食疗的基本方法,就能随时随地灵话运用各种食物,为孩子和自己保健,对增进健康有莫大的帮助。
运用饮食疗法,重在掌握原则。下面阐述两种简易的运用饮食疗法的原则。
(一)按体质和疾病的寒热虚实的不同属性,配以不同的饮食
1、体质不同,配以不同的饮食人的体质,男女老幼各有不同。
一般青壮年人,体质强社,精力充沛,适应能力强,对寒、热、温、凉的食品,只要不是吃得太过量,都能通过自身调节适应。
而老年人、幼儿和体弱者,体内调节功能较差,尤其是小儿,对寒、热、温、凉的食品,反应较为明显。
小儿“肝常有余”,体质常偏于热,如过量食用辛辣燥热食物,就会“上火”“燥热”,引起口干、烦躁、流鼻血,易发扁桃腺炎等。
因此,了解小儿体质,很有必要。
小儿体质,常见的可分为寒、热、虚、实四型。
(1)热型体质
小儿体属纯阳,且“肝常有余”,故易表现为热型体质。如面色红,唇红,有眼屎;容易兴奋、烦躁、易怒;口干渴,喜欢吃冷饮品;小便短少色黄,大便秘结。
(2)实型体质
实型体质儿童,面色红润,身体较壮实,精神饱满,体力充沛,活泼好动;胃口好,喜吃冷饮;大便易干结,小便色较黄。
(3)虚型体质
虚型体质儿童,面色光白,唇色淡红;精神短少,易疲倦,容易出汗;胃口欠佳,大便软或烂;体质较虚弱,抗病力差,易感受外邪。
(4)寒型体质
寒型体质儿童,面色苍白,唇色淡红,手足不温,怕冷;口不干渴,消化力弱,食少;小便量多色淡,大便稀薄,或易腹泻。
2、按疾病的属性不同,配以不同饮食
饮食选择除与体质有关外,与疾病的属性也有密切关系。
小儿患病,疾病的种类,性质、症状各有不同,病情变化复杂,但其基本属性都可用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分析归纳。
如从疾病的类别,可以分为阴证与阳证两大类,从病位的深浅,可分为在表或在里;从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从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和虚证,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对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辨证时,可简要分为寒、热、虚、实四种属性,按照“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治则,结合食物的性味功能来选用食物配方。
例如:病后,手术后的虚寒证和虚寒型体质的小儿,在饮食上宜用平补成温补的炖品,汤水来调理身体,忌食寒凉、生冷瓜果菜。热实性疾病及热实型体质的小儿,宜用清热润下的汤水,果菜,总用辛铺、燥热、肥腻、滋滞及刺激性食品。
(二)按不同的病因,配以不同的饮食,治疗和预防疾病
婴幼小儿,饮食不会自己节制,或贪玩忘餐,不懂随冷热增减衣服被褥,且护理失调,则外易感受六淫之邪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而致疾病发生。要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小儿精神动态、食欲胃口的变化,大便、小便排泄的情况,及时运用食疗,则可以去除致病因素。
例如,外感风热的用清热法,消化不良的用清理胃肠积滞的消食导滞法,身体虚弱的用调补肺、脾、肾法,这样就能预防疾病,减少疾病的发生。
1、清热法
常用于肝热盛、心火重,或肺胃积热等热性病。
小儿不论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致病,都容易化热。《丹溪心法》中提出,小儿“肝常有余”,每因热盛,引动肝风肝火,故临床上以热性病及肝风肝火之症为多。因此在平时饮食中,宜常选取清凉瓜果菜等,清理脏腑热邪,作热性病的预防或辅助治疗。
此类食物,果品有西瓜、雪梨、香蕉、荸荠(马蹄)、菱角、竹蔗、香瓜等;瓜菜有萝卜、丝瓜、黄瓜、苦瓜、冬瓜、葫芦瓜、白菜、小芥菜、西洋菜、蕹菜、凉薯(沙葛)、粉葛等;豆类有赤小豆、绿豆等。这些食物,可单味食用,亦可两三味配合煎汤,如马蹄竹蔗水。
2、消食导滞法
常用于消化不良。
小儿脾胃薄弱,常常因为饮食不节,导致消化不良之症。可选用下列消食导
滞食品,以去除积滞,帮助消化。
此类食物,果品有熟木瓜、杨桃(五敛子)、酸橘、菠萝、马蹄(荸荠)、杨梅、山植果、橙、大蕉、苹果等,瓜菜有萝卜,马齿觅、藤菜、白菜冬瓜、番薯、番茄等;其他还有谷芽、麦芽、鸭肫(鸭肾)、鸡内金、牛肚等。这些食物可单味食用,也可两三味配合煲汤,如谷芽、麦芽煲鸭肾汤。
3、调补肺、脾、肾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或气虚不足之症。
《黄帝内经》中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而在小儿,每因禀赋不足,身体虚弱,或者过多服用苦寒药品,攻伐脾胃,或者病后虚贏,身体瘦弱,气血不足,都适宜调补肺、脾、肾,可用平补食品或甘温食品。
(1)平补食品
果品类有葡萄、椰子、蒲桃、核桃、大黑枣、莲子、无花果、芡实、花生、芝麻、凤眼果、人心果;豆类有扁豆、眉豆、红豆;瓜菜类有菜心、节瓜(毛瓜)、豆角、枸杞菜、茼蒿菜、淮山、百合、香菇、蘑菇;禽畜鱼类有牛奶、鸡蛋、母鸡、猪瘦肉、猪肚、猪腰、鹌鹑、鲫鱼、鳗鲡、泥鳅、黄花鱼、塘虱鱼(胡子鲶)、鲈鱼、鳖(水鱼)、章鱼;此外还有燕窝、干贝(江珧柱)、淡菜、鱼肚(花胶)等。
(2)甘温食品
果品有桂圆肉、荔枝干、红枣、板栗;禽畜鱼类有羊肉、牛肉、狗肉、公鸡、鸽子、鹧鸪、鲤鱼、黄鳝、虾等。
上述补品,可单味食用或两三味配合煲汤,如淮山、莲子煲猪瘦肉汤。
——4——
饮食卫生
饮食是养人之宝。婴幼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迫切需要各种营养物质,但脾胃功能薄弱,饮食又不知节制,饥饱无度,常会嗜食肥甘、香脆可口的食物及喝冷冻饮品,损伤脾胃功能,或者因为偏食而导致某种营养缺乏症。
早在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句话含义甚深,指出日常生活中,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制,各种营养要平衡,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所以,必须从婴幼儿时期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重视饮食卫生。
1、不嗜食,不偏食
嗜食和偏食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使孩子饥饱不均,营养失衡。
如果儿童嗜食或暴饮暴食,超过胃肠道的消化能力,就容易损害小儿脾胃功能,导致胃痛、呕吐、泄泻。所以对孩子喜爱吃的食物,不要让其吃得过量,以免“吃伤了”引起消化不良。长期嗜食过多,还容易造成肥胖病,影响身心健康。
又如偏食,对食物挑肥拣瘦,吃精厌粗,导致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失去平衡,会使孩子食欲下降,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或因缺乏某些营养素而引起营养缺乏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脚气病、坏血病等,直接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
2、吃饭要定时定量,不宜多吃零食
食物在胃里停留3~5小时才能排空,故小儿每餐间隔3~5小时最为适合。
按时定量进食,使胃有规律地自动分泌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经常吃零食,使胃得不到休息,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影响食欲,甚至得病。
3、吃饭要细嚼慢咽
小儿吃饭不宜太快,要细嚼慢咽,一般每次进餐约30分钟吃完为宜。细嚼慢咽,可减轻胃的工作负担,同时使食物与口腔中的唾液较好地混合,便于吞咽和引起胃消化液分泌,利于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4、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教育幼儿吃饭前要洗手。幼儿最好有专用餐具,并且学会正确使用。吃饭时不用手抓饭菜,不随便吃剩饭菜。
5、吃饭时要专心
教育儿童不要边吃边看电视,不要边吃边玩。成人不要在吃饭时训斥孩子,以免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胃肠的消化功能。
6、饭前不宜吃甜食及大量饮水
饭前吃甜食,会影响食欲。饭前大量饮水,会加重胃肠的负担和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7、饭后不宜立即活动
学龄期儿童,饭后要休息30~60分钟,再开始学习、做功课,或进行体育活动。晚饭后要休息1~2小时才睡觉,避免因饱餐后胃部膨胀而影响睡眠。
8、要给孩子吃好早餐
一日三餐应该有合理的安排。
一般来说,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适中。
对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吃好早餐尤为重要。儿童活泼好动,读书学习,一个上午消耗不少能量。如果不吃早餐,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充,就会消耗体内储存的养料,严重的还会出现低血糖,表现为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头眩出虚汗,以致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所以一定要给孩子吃好早餐。
和为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