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年上半年,全省剩余的6.95万贫困人口要稳定脱贫——
我省深度贫困地区全力啃下硬骨头
□记者郭甜肖
已是深秋,燕山深处,沟壑纵横,极目远眺,一条攀绕于半山腰的柏油路一直绵延到视野的尽头。
交通闭塞,基础条件薄弱,深度贫困像绵延的大山,横亘在这里的几代人面前。
截至目前,我省还有未摘帽贫困县13个,贫困村个,贫困人口39.95万人。其中,太行山区以及张承坝上地区的10个深度贫困县、个深度贫困村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区域,是“贫中之贫”,是“坚中之坚”。
年,我省计划3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年上半年,剩余的6.95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任务艰巨程度,可见一斑。
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面对“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硬骨头怎么啃?
10月19日-24日,记者跟随省人大常委会扶贫脱贫攻坚第三小组,奔赴保定、承德、张家口等部分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蹲点调研,记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和成效。
易地搬迁,深山蝶变
涞源县距离北京市多公里,是太行山北端的国家级贫困县。
“没有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这辈子也住不上这样好的房子!”听说记者想去她家看看,走马驿镇白道安村民邓山妞眼里掩不住笑意。
邓山妞住的是涞源县白石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福泽园社区一套75平方米的房子,厨房有燃气、自来水,客厅有电视、沙发,卧室有新买的床铺、衣柜,住房宽敞明亮。
干净整洁的厨房里,邓山妞拧开水龙头,把菜一一冲洗干净,熟练地用燃气灶做起饭来,这种生活方式她以前想都不敢想:“山沟沟里缺水,得到五里地外的地方拉水;交通也不方便,出趟门很不容易。现在全都解决啦!”
涞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深度贫困县。“十三五”期间,保定市需易地扶贫搬迁人,其中涞源县占近2万人,任务之重,不难想象。
挪穷窝、建新村,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涞源县选择水土资源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交通便利的区域,建设集中安置区,分两批次推进。截至目前,该县规划建设的19个集中安置片区已全部交付使用,第二期工程共28栋可解决人的集中安置区,预计10月份达到入住条件。
深度贫困,在我省更多是受困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易地扶贫搬迁则是帮助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太好了!”搬迁户吴学检这样表达他迁入新居的欣喜心情。
吴学检是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贫困户,一家8口人,在上庄村易地扶贫搬迁民宿小区分到了两套各平米的房子。
上庄村结合山区实际,创新易地搬迁模式,打造了特色易地扶贫搬迁民宿小区——诗上庄桃园居小区,户型为一栋两户、一栋多户,上下两层,现已入住53户,其中易地搬迁贫困户46户,小区还配套建设图书馆一座、孝善广场一处,方便居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
“只要肯干就能赚钱,下山后不但能住上好房子,还能过上好日子。”涞源县副县长李志英的话,给搬迁群众吃了定心丸。
刚搬进新家时,住在白石山搬迁安置区的郭寅丑和不少村民一样,存着“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的担忧。
老郭是走马驿镇泉厂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患哮喘病多年,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3亩玉米地为生,一年到头也就挣0多元。
“多亏了长期订单帮扶,让我走上了致富路。”郭寅丑说。
郭寅丑所说的“长期订单帮扶”,是涞源县与北京绿山谷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今年2月,北京绿山谷芽菜公司面向白石山安置片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发放芽菜种子、器皿,提供免费培训;定期按照每盘1元的价格回收芽苗,郭寅丑便领了2斤种子。
第一次培育的芽菜就得到实惠,郭寅丑领取了更多的种子,如今他共培育盘芽苗菜。“种芽菜一个月能挣元,我现在还是小区保安,月工资0元,加起来不少呢!”郭寅丑掰着手指头越算越高兴。
为解决搬迁村民就业和持续收入问题,涞源县按照“一个安置点配套一个产业园”原则,在“福泽园”和“恩泽园”两个安置区周边同步建设了盛英智谷安置产业园和白石山安置区产业园,目前已吸引现代农业、现代养殖、箱包、服装加工、双创中心、电商、仓储物流等近10家企业入驻,可安置0余人就业。
除了在县城、白石山两个大型安置区周边投资5.29亿元建设产业园区外,涞源县其他17个安置区,在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的基础上,发展“三种两养”产业,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实现了对搬迁人员的多重产业覆盖。
既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这样的良性循环也在其他地区上演。
承德市隆化县隆化银泰服装扶贫产业园“扶贫工厂”的扶贫车间,也很受群众欢迎。
“我刚来时什么技术都不懂,都是在这里现学的。”闫国红是隆化县山湾乡扎巴沟村人,之前一家人全指望丈夫外出打工,过得十分紧巴;如今她有了工作,虽然搬出来了,但生活越来越好。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隆化县通过创建扶贫工厂(车间),发展家庭手工业,让贫困群众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家门口脱贫。目前,全县发展扶贫工厂28个、扶贫车间个,年内覆盖个贫困村,带动万人脱贫。
搞活一个产业,脱贫一个群体
马上就是采摘木耳的时节。吃过午饭,涞源县金家井村贫困户张保军就赶到基地上工了。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老张,现今有了一个新身份——北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职业工人。
“给钱给粮,都不如引来致富产业。在这打工挣钱多,生活更有奔头!”年,张保军把自家田流转出去,成了北农公司的一名工人,不仅能拿土地流转金,还能到公司打工,一年下来有2万元的收入。
“贫困户既没钱又没赚钱门路,干不成事。”“北农”负责人仁新立介绍,“基地黑木耳种植采用分户经营的运营模式,合作社负责种植,菌包以订单形式提供给农户,农户承包大棚赚现金,让贫困户在‘三金’基础上又多‘一金’。”
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是深度贫困地区一些群众面临的问题。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涞源县围绕“车间进农村、光伏上屋顶、旅游全县域、农业产业化”四大富民工程,通过土地流转、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目前,全县个贫困村已经实现2轮覆盖,覆盖贫困户2万余户近5万人,人均年收入元。
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
小苇子沟村分布在狭长河谷两侧,沟壑纵横,是丰宁满族自治县的深度贫困村,是精准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在村民高九福家,坐北朝南新建的三间大瓦房白墙红瓦,新收的玉米堆整整齐齐地码放了半人多高。
年过六旬的高九福、郭秀华夫妇两人都患有疾病,需常年服药,每年医药支出有多元,是典型的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一直是制约村民实现稳定脱贫、步入小康生活的瓶颈。为此,承德探索建立了医疗保障救助扶贫“”模式,在全省率先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6类群体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大幅提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线待遇水平,对特困供养人员个人参保给予%资助,确保全员参保。
记者在翻阅高九福的扶贫手册时看到,年各措施落实单位在产业扶贫、社会兜底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上均给予具体帮扶。如今,高九福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因病因残致贫,在贫困户中占比很大。记者走访的多个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的占比不少。为解决这个问题,各地都提出,要把特别贫困的群众“保起来”。他们在落实国家普惠性社会保障政策基础上,由市本级财政掏钱,叠加实施相应的差异性保障政策,扩大覆盖面,提高扶持标准,确保这部分群众收入年年有增加。
白癜风可以治愈的么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