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清湖童晓燕余美玲裕深莫招好

兰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1

谷粒的华章

童晓燕

惊蛰的雷声乍起,雨水开始充沛,屋檐下,嫩叶间,细碎的雨欢快地往下坠,汇成涓涓细流,奔向大地的怀里。人们也变成了欢快的雨,在地里闪烁起来,他们的目光定格在一陇陇田里,那儿,永远是庄稼人最美之地。

等待了一个冬天,谷粒需要在一个湿暖的春日,呱呱落地。男人把泡了一整夜的谷种挑到田埂上。女人心细,筛选出来的谷种饱满、坚挺,谷种的身上寄托的是一家的希望,这个希望艰巨又伟大,它关乎着这一年的收成,那是一年生活的质量,是希望,是底气。男人开始翻土,跟着黝黑的手臂的节奏,锄头上下左右挥动,娴熟,灵活,很快让游荡了一个冬天的散土汇聚起了力量,土被修成高出地面十几厘米的瘦长的一垄一垄。女人的角色是捋土,捋平了土再往上施一层薄肥,施肥是为了谷种在破土时能有足够的动力冲破生命最初的障碍。翻完土,女人的工作也差不多完成了。这时候,男人便到或远或近的水洼里挑回水来,再把施好肥的谷垄淋湿,男人半斜着肩膀,两边洒桶的水顺着长筒涌向洒口,向着谷垄开出了好看的半弧形水花,透明的孔雀屏开满一路,恣意扬洒。然而,这些只是前奏罢了,属于谷种的时光,从湿润的土地开始。女人跟在男人后头,一手提着桶,抓起一把粗糙的金黄的谷种,均匀地,轻柔地撒到土地里,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撒得多了谷种会因为分不到足够的土地而影响吸收,撒得少了又会浪费了地方。女人无疑是娴熟的,对土地哺育,便是对生活的尊敬。经年累月的耕种,面朝换土背朝天的日子早已让人们对土地产生了热爱,这种热爱是虔诚的,是纯粹的,红花眷恋绿叶一样。谷种下地,最后一步还要给谷种盖上土,盖土的工作通常由男人来执行。男人有力的臂膀挥起一锹土,一抖一抖地将土扬在谷种上,天气还很冷,盖上土,就像给谷种盖上了被子。土不能盖得太厚,厚了会把谷种这个稚儿“憋死”,这时候土反而成了害。男人的每一次抖动都神情紧张,带着使命感,下了地的每一粒谷种被赋予了一份希望和祝福。在海陆丰地区,稻谷作为主要粮食,是千家万户春种的主角,基本上村里有人开始下种,其他人也会抓紧跟着下种,下种的时间关于着一季的收成。庄稼人勤恳,也不容许自己拖后腿,这是会被邻里笑话的。人勤地不懒,这是庄稼的幸运。

下地两三天后,谷种在春风里苏醒,冒着毛毛的细雨,它们怯生生探出了生命的第一次头,往后余生,便要以全新的面貌面对整个世界。面对着襁褓中的“婴儿”,庄稼人比对待自己的孩子还用心。露水深深,天色未明,田里已经留下了男男女女虔诚的身影,他们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让这些脆弱的小生命喝饱奶水。一张张黝黑粗糙的脸,一棵棵嫩绿的谷芽儿,这强烈的撞色,成就了大地最美的耕作画。

浇水、除草、施肥……可喜的是,个把月的时间,谷芽儿已经茁壮成长成青翠的秧苗。每一阵风过,都致以歌声,绿色的浪花起伏着,它们迎风起舞的身姿闪烁在庄稼人的眼里,深情自有人能懂,这是庄稼人内化的美学。

当微耕机突突突地在田里来回“软土”时,秧苗们就该搬家了。它们将被小心翼翼地拔起,扎成一垛一跺,送往新家。在田地里,女人的斗笠是美丽的,她们低着头,或蹲着或坐在在矮矮的小板凳上,边上放着浸泡过盐水的去年存下来的稻茎,泡过盐水的稻茎柔韧,用来捆秧苗最好不过了,庄稼人机灵,就地取材,省去了买绳子的费用。她们目不转睛,捏住秧苗的根部,快速而轻柔地将秧苗揽在虎口之间,像转动的秒针,像穿石的水滴,有着它固定的行迹。孩子的角色是多变的,他们时而拔秧,时而充当搬运工,将秧跺扔到水里清洗掉根部的泥土。去泥是一件快活的事儿,孩子卷起裤管站在水中,一手抓住一个秧跺的叶尾,将根部按入水里,一上一下地荡水,利用水流的收缩力将躲在根部的泥土剔得干干净净。小孩总是会荡得咯咯笑,裤腿已湿,浊水晃荡,荡成一张苦中作乐的童趣图,生活艰难,人间温暖。去了泥的秧跺轻盈多了,孩子将它们叠进筐里,堆得小山高,男人会来挑走,送往生命的下一站。在面对生活,他们步履健稳,厚实的肩膀挑的是孩子的笑,是女人的美,是生活的重担。

插秧,是最辛苦的一个环节。插秧的时间前后也不过几日,时间节点的把握是重要的,这关乎着来日开花结穗的好坏。这个过程是热烈的,是全民参与的行动。带着一种壮烈的仪式感,男男女女裤管高挽,微耕机作业后的水田成了淤泥的天地,一脚踩下去已经陷入其中,动弹不便。男人会提前将凹凸不平的地方用铁耙子捋平,再撒上磷粉和复合肥,这些可以让秧苗们更快适应新环境。他们弓着背,左手握着秧跺,右手快速地从左手的秧跺里离出一二株秧苗插入淤泥里,每一棵秧苗都被一双大手深情地抚摸过,从此亭亭而立,微笑向暖。他们重规蹈矩,以此往复,重复着格式化的动作。累了就在田埂边休息会,脚上沾着的淤泥还未清理,风咻咻咻地略过脚踝,带着酸痛的慰藉。拿出几块干粮就着凉水,也是一顿滋味满满的下午茶。哪家要是先插完了,便帮着另一家,女人手脚不停,眼里含笑,窃窃话着家常,哪一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哪一家的猪又下了崽……太阳从东至西,手中的秧跺少了又少,背后的汗衫湿了又干,他们的眼前的绿越来越广,每一步后退都是一次前进。庄稼人种下了秧苗的生命,也将自己的一生种在了土地上。

秋天终于来了。谷浪在风中翻滚着,一穗穗金黄的谷子沉甸甸地、谦卑地弯着腰,连绵的金黄成了大地之上最美的颜色。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涤,谷粒完成了生命的蜕变、升华。谷粒的光芒,由庄稼人一点一滴的汗水浇灌而成,美丽而持久,谷粒的光芒,闪烁在每一个为土地默默奉献的庄稼人身上,那是永恒的华章。

2

一如旧模样

余美玲

太阳追逐着月亮,

星星穿梭在银河,

川流不息

错过一季又一季的花开花落

多少人来人往

不过是修炼一场人间烟火

执念与慧根无关

等你,等你深深的一回眸

期盼感动或者激动,撩人心弦

回到当初,最初的信仰

多年以后,我发现

我依然一如旧模样

放浪形骸,还有倔强

3

两口古井

裕深

家乡有两口古井,村东与村西各一口。

听老辈人说,这两口古井是家乡建基时就开凿的,应该有几百年历史了。

虽历经多个春秋,但古井依然坚固。两口古井的井沿都是用条石砌成的,呈四方形,经过风雨的洗涮,光滑如瓷砖。两口古井的深度都在十米左右,井壁用杂乱的卵石砌成。

井水非常甘甜,乡亲们真会起早,天朦朦亮就往返古井挑水了。有时邻村的阿伯们牵牛打从井边经过,口渴难耐用手掌勺起来品尝了一口口清凉的井水,赞不绝口。井水的质量确实不错,以前也有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抽检过,各项指标都正常。

两口古井的井壁皆生长许多青绿色的苔藓。乡亲汲水时,有飘洒出来的水滴落在苔藓,凝为水珠再洒落在井底的水面上,形成小小的涟漪,满是好看。

人要是扶着井沿往下探望,清暗的水面上见不到底,不免觉到灰暗,兼有一股阴森之气,令人望而生畏。

每到夏季,这两口古井便成为孩童们的世界,尤其残阳待尽时,孩童三五伙伴结队左手提吊桶、右手拿着刚被阳光晒干的衣服,嘻嘻哈哈在井沿上洗凉水澡。

每到冬天,井水却变得温暖起来,井口总是氤氲着若有若无的轻烟。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冬暖夏凉吧!妇女们喜欢在井台洗衣服,双手冻得通红,可她们却说不冷。

许多年过去了,在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乡亲们都不需要到古井挑水了。

两口古井还健在,不过没有往昔的热闹了,古井周围野草杂生,古井的水也不再清澈。

想当年,两口古井养活了多少乡亲父老,如今两口古井虽搁置了,但乡亲们都会记得她曾经给予的一切。站在古井旁,我记起童年时手提吊桶把刚打上来的井水直接洒在后脊背上,那阵透心的凉爽啊!

4

沁园春·颂改革赞决策

莫招好

南粤金秋,千里晴空,丹桂溢香。

喜精神鼓舞,深情嘱托;

更新理念,克难攻坚。

逐梦前行,纵深推进,伟大旗帜更飘扬。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快马加鞭”。

百花齐放争先,看十亿神州尽笑颜。

赞英明决策,创新自主;协调联动,党建加强。

建大湾区,编“同心结”,

民族复兴写华章。

新起点,齐奏强音曲,奋力奔康。

5

龙石

孙彦修摄

6

难忘家乡的酒香

蔡秋胜

我的家乡是个偏远的小村子。在我的孩提时代,家乡穷得一干二净,那色调恰似电影中的黑白镜头。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底色下,家乡人的生活还是像古诗词那样与酒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逢日暮夜临之际,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惊奇地发现:村头巷尾,一个个童真学子,断断续续,手持酒壶穿梭于自家与小店之间,活像人间的精灵。但家乡人对这些早已习已为常,他们晓得,这是哪家的小孩为父亲沽酒去了。

小时候,村里有好几家酿酒户,而我记忆最深的当数村头老榕树下的酿酒妇。倒不是她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一提起酒,眼前便不自觉地浮现出她常年弓着的身子和一双粗糙得结满老茧的手。听母亲说,酿酒人都这样,从摸锹的第一天的第一个水泡开始,破了磨、磨了破……茧子的积累,也是和锹还有酒醅感情积累的过程。母亲这话一时间增添了我的怜悯:一位终年辛劳的寡妇,每天以酒为伴,那种孤寂和落寞……但我同时又对她怀有无限的敬意:岁月的无情,生活的艰辛,始终磨洗不灭老妇人善良纯朴的本性。酿酒妇的酒之所以深得人心,誉满四乡八里,这正是她人格的写照。没有手上的老茧累累,哪来佳酿的香飘十里?

家乡人喜好酒,往往出于农事的需要。一年到头,乡村的生活小调无非祖祖辈辈们一直传承下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重的农活迫使大家不得不“借酒消疲”。据长年饮酒的有经验的老乡亲介绍,饮酒有消除疲劳和紧张、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和驱除寒冷等功效。因此,每当农事繁忙之时,餐桌上总少不了乡人自酿的米酒。很多时候,乡人们正是凭着这样一股酒劲,顶着严寒酷暑,踩着脚下的这一方土地默默地耕耘着。虽然历尽艰难曲折,但从不叫一声苦。这就是酒植进人们骨子里头的坚毅与刚强——醇朴而又烈性的男儿本色!

当然,乡人喝酒也不全是于农忙时节。有时,趁着闲暇,几个喜欢喝酒的人也会小聚一餐,“把酒话桑麻”。家乡人美其名曰:“拍斗四”。我想,这跟古人“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的情趣是相通的。然而,在那个贫穷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场景是不可多得的。一般情况下,喝酒人都是自个儿在家里喝。他们下酒的菜肴也极其简单,通常是一碟花生米或一点自家种植的青菜。但喝酒人饮酒的场景则比现在的年轻人诗情多了。“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这些诗句移用做对那时家乡人饮酒的特写也蛮合适!难怪陶潜会有“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的咏叹。

上小学时,语文老师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酒客。最后一节课下课后,总会叫我尾随他到厨房里,然后递给我一个玻璃酒瓶和一张“拖拉机”纸钞,随之附上一句——去,帮我买点酒来。每次,我都会三步并成两步走,心里美滋滋地到学校侧面的小杂货店里打酒去。杂货店的老板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村里人管他叫温伯。我想,这尊称可能得益于他温和的性格。平日里,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乡里人从未见过他发过脾气。温伯卖的酒就是酿酒妇那儿酿出来的,盛在一个并不是很大的黑坛子里,上面用一块裹有粗糠的纱布(纱布外面再裹上几层塑料薄膜)盖着。当有人来打酒时,温伯只需轻轻拿起这个“盖子”,用竹筒做成的盛酒器往坛子里面舀就得了。舀酒器有大小之分,是根据当时的人民币面值而设计的,分为一两、二两、五两、一斤,分别对应一角、二角、五角和一元。如今想起这些,我仍然由衷为家乡人的聪明才智而赞叹不已。

随着经济生活的突飞猛进,时下,过去一贫如洗的家乡尽已发生变化,昔日阵阵扑鼻的酿酒香也早已在岁月的滚滚洪流中灰飞烟灭,但珍藏于脑海深处的酒的记忆,是一生一世都擦拭不掉的。这恰如家乡的米酒——越陈越香。

7

活着的图腾

王要彪

行走于戈壁滩上

没有被风沙淹没

留在生命的深邃

开始同样的经历

戈壁滩上不弃不离

沙漠给了新的姿势

放低自我任季节演绎

从灵魂深处蜿蜒

臂弯里渺小沙粒

直到与大地齐眉共济

岁月荏苒

泪流成了过往

将不再是梦幻

自由的期待

生命融入灵魂的信仰

活着的图腾获得价值

8

日子(外一首)

罗新才

天伦围成圆圆的一个圈

快乐安坐在圆圆的桌前

所有的风霜雪雨

此刻都在红酒杯中沉淀

切开红红火火的日子

咀嚼生活的香香甜甜

幸福从嘴里溢出

从阳台飘向遥远的天边

自从春风吹过

日子一天天改变

在生活的书籍中

再也找不到贫穷的字眼

放慢生活的脚步

书写成一行行美丽的诗篇

谁说鹏城遥远

感应只需一个按键

阅历了三十年的风雨

家乡始终是一个淋湿的牵恋

被烘干的黄昏

梦儿早已在月牙上出现

再见乡村

翻过一堵围墙

咀嚼着阵阵花香

一群调皮的小鸡

正啄食着一缕缕夕阳

远山的深处

牵回牧童满眼的希望

声声吆喝

砸在宽敞无尽的水泥路上

横直交错的玉带

缠绕了几代人的向往

那个阿哥举起手中的“车”

拐弯处谁家的闺女却在遐想

疲倦了几千年的乡村啊

如今闪耀着自己的辉煌

躲进炊烟的日子

人们正品味着一个个小康

总监制:王万然

总编审:余小文

责任编辑:贺燕

编辑:林一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yf/4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