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哪个时代的中医最厉害

黄煌个人简介

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常委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

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现致力于经方的普及推广工作,主持全球最大的公益性经方学术网站:“经方医学论坛”。

代表作品有《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药证》、《经方的魅力》等。

中医是有流派的,因为中医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各个地域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生活经验也不一样,所以就像中华料理一样,有各种菜系,中医必然也有,甚至每个人对认识人体和处理疾病的方法思路不一样,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流派。

但是大的原则应该不变,《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很多理论从《黄帝内经》过来。《伤寒论》是我们临床的规范,做临床医生,特别是开方子,离不开《伤寒论》,离不开张仲景。讲到药物,也离不开《神农本草经》。

所以这个基础还在,只是个人有发挥,特别是在各个时代,当时所面临的重大疾病不一样,所以医生的思想方法,处理疾病的手段也不完全一样,也就产生了各家的学说。医院校有一门课叫《中医各家学说》,讲的就是各个流派的学术思想,以及他们的临床经验。

我可能和人家的观点不一样,我感觉到从金元以后,特别是宋代以后,由于异民族文化进来了,原来汉唐留下来的汉民族文化大统,受到了挑战,我们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断裂。

金元时期其实是一个中医学的杂学化时期,就是学说变成的非常的芜杂,非常的杂乱,没有一个规矩。金元时期很多人就自由地发挥,自由地想象,所以医学史书上说这段时候是一个医学的创新期。

怎么说呢,这段时间当然有它好的地方,确实有一些新意,但是说法不一,也使后世思想上产生了混乱。有主张健脾胃的李东垣,但是什么病都健脾胃吗?有主张攻下的,像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为主。但是有一些病症就不能够用汗法,就不能够用下法。

刘完素因为擅长治疗一些急性的发热性疾病,所以它提倡什么病都要从“火”字上立论,但是如果慢性病呢?内伤杂病呢?你可能还要用李东垣的方法。至于元代的朱丹溪,它更多的是参照了理学的思想方法,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它更多的是从养生的角度,来探讨医学问题。所以其实他们说的不完全是一回事。

明代又过分强调了理学,它是中医的哲学化时期,探讨很多问题都是从太极、阴阳来立论的,它忽略了人体的研究,这一点我不是很欣赏。

清代,也强调这种所谓的创新,但是他们的创新有的时候离开了汉唐时期的那种质朴,那种实证,他们更强调一些花妙的东西。喜欢玄奇,喜欢标异,甚至把很多古方不用的东西拿出来。

清代有一个医家叫叶天士,他是苏州的名医,生活时期是在康熙末年到乾隆初期,那段时间也是清代比较荣盛的时期,苏州那边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所以他在那边行医,声名非常大。

他的用药就非常奇特,方子里面什么海参、黄鳝、鲍鱼汁都放在上面,看上去很奇特,但是从我们中医的角度来看,这有点不像医学了,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色彩。

当然这个是我的看法,因为我觉得清代有点像中医的文学化。那个时候人写的病例叫脉案,这个脉案写得像诗一样,甚至要求对仗。那个时候考量一个医家的水平,不是看他的医术,首先看字写得漂亮不漂亮,脉案的文采好不好,他以文学的这种标准考量这个医生,所以导致很多医生就喜欢追求奇特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鲁迅先生对中医的厌恶。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他们的学说的话,就要把他们放在那个时代来理解他,不要把古人的东西现代化,不要把古人权威化,金元四大家,但是都是比不上张仲景的。

:00黄煌:如何造就一代名中医?

中医学的经验性、实践性强,决定其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联系临床。我们曾对年由省政府命名的90位江苏省名中医进行调查,发现其平均医龄都在42年以上。这些例子说明,没有长期的临床实践,不可能造就一代名中医。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名中医?名中医是传统的中医高级人才,他们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职能与西医不一样,他们是杂家。

名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这和现代医学有所区别。严格地说,传统中医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好的中医,尤其是名中医,必须扮演以下几种角色:一是医师,即了解各种疾病的特征和预后,并了解各种诊疗手法。二是药师,他懂得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与使用方法,能指导病家正确有效地使用各种药物。以前还要自备药材,现在则不必了。三是护理师,即指导病家进行医学护理。四是食疗师,病人的饮食宜忌要进行指导。五是中国式的“牧师”,就是心理疏导,这要求医生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同时有相当好的口才,有的名中医在当地就是绅士名流,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民事协调能力。六是民俗师,传统医学中有许多民俗的东西,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等,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对治疗效果也有影响。

显然,如果不能承担以上的职能,就不能认为他是一位传统的中医高级人才。对中医人才的评价,不能以西医专家的评价标准来替代,中医人才需要医学的、心理的、社会文化的知识,还应具有相当的个人魅力,因为许多患者不仅对名中医有索方求药的需求,还有一种心理上的信仰和依赖。

所以,要造就名中医,人才素质、社会经验、时间磨练等都极为重要。我以为,京剧名角与名中医的培养都是不容易的。京剧讲名角,中医讲名医。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并不是不相信中医,他们对中医中药依然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他们需要的是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社会在呼唤名中医!

现在大家都在抱怨,有真本领的名中医越来越少。其实,过去西医少,大部分是中医。所以中医人多,感觉上名中医就多;而现在,中医的数量已经少了,每医院,医院里也有很多是西医科室。所以,让社会上感觉中医少了,名中医更少了。当然,这也不排除教育上的问题。

中医的培养有传统师带徒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两种。过去没有学校,学中医就是拜师,找个当地知名的,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举行个仪式,磕个头,交一些费用,就可以跟师学医了。中医带徒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不外是读《药性赋》、《汤头歌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书。然后就是跟随老中医看病,将先生开的病历(中医称医案)处方抄录下来,往往是白天抄方,晚上整理医案。这种学徒生活一般为期两到三年,满师以后,就可以自己开业了。这种传统的师徒相授式的教育方式在五四运动以后就开始渐渐退出了,代之以中医学校的近代教育模式。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yf/5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