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上老北京岁月习俗汇集

第十四篇正月初一(上)(一)子时祭祖祀神老北京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一交子时,也就是新的一年开始之时,马上做的事情就是接神、祀神,这是新的一年开始后,家家户户做的第一件事。《天咫偶闻(清)》上记有,“正月初一日,子刻后祀神,为之接神。”《京都风俗志(清)》中记有“京都正月初一日,子时后,家家长幼,先诣神佛前,焚香叩拜,谓之接神。次设奠于先人祠堂。”《宛署杂记(明)》上记有:子时一到,“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大户人家会在庭上摆放上天地桌祀神。《京华事略(民国)》上记有:庭上摆放上天地桌“在桌子上,前头两边摆两个蜡千,上头插上一对大红蜡,中间摆一个香炉,后头摆几十样干果子、年糕、白米饭、蜜供、月饼等类。上头都插着供花,再后头,摆上三牲”,天地桌的后面“立一个红油木头架子,架着一张天地马儿。”《宛署杂记》上记有:“惟佛前则供用果面”。多数老百姓的家中,“天地神仙码”就挂在屋内的墙上或龛中。前面供桌上摆上各种供品、香烛阡张,众人焚香叩拜。老北京人在新的一年的第一次祭祖祀神时,显得很隆重,全家老少都要换上了新的衣服。《帝京岁时纪胜(清)》上就记有:“士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各家各户在祭祀叩拜了天地神仙码后,还要到室外,按照当年的宪书(就是现在所说的“黄历”)上所示,举香过头顶,向四方作揖而拜。《北京岁时记》就记有:“接神后即为新年。于初次出屋时,必迎喜神、财神方位拜之”。《燕京岁时记》中记有:“迎喜神。除夕接神以后,即为新年。于初次出房时,必迎喜神而拜之。”在接神、祀神的同时,家家户户都要祭拜自己的先人。除夕的下午,各家已经将祖先的牌位或照片摆好了,子时时分为祖先上香叩拜。中国人讲究的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兴县志(清)》中记有:元旦子时“民间亦焚香礼天地,祀祖考”。《中华风俗历(民)》中记有:“春节祭祖,通常是在除夕之夜,将所有祖先的遗像,依次陈列室内,从元旦起,到初六为止。期间,每天在案前设立香烛,供奉新鲜水果,以供亲戚上门瞻礼拜谒。”旧时大户人家有家庙的,家族成员都要在族长的带领下,到家庙中祀祖。一般老百姓,也就在自己家中的祖先牌位前焚香祀祖了。祭祀神祖时需摆上供品。在子时祭祖祀神时,供桌上除了摆放供品,还供有阡张。《燕京杂记(民)》中记有:“元旦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宛署杂记(明)》中记有:祀祖时,“烧阡张。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阡张”实际就是一种纸钱,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纸钱。《宛署杂记(明)》中记述的很清楚:“阡张凿纸为条,与冥钱同类。这就是说,纸钱是单枚的,阡张是长条的。如果说纸钱相当于一枚一枚的铜钱,那么阡张就等于是一贯一贯的铜钱。老北京有些人家,自家有纸钱凿,这样年前只是请来黄表纸,然后在祭祀神祖时,自己凿刻“阡张”。一般祭祀祖先的时间是初一到初三,所以祭祖的供品、阡张在初三这一天,就可以撤下来了。“俟三日后焚而彻之。”祀神的供品、阡张一般要摆到元宵节才撤下来。《宛署杂记(明)》中就记有:“佛前则供用果面,阡张至元宵罢,乃焚。”接神祀神、祭祀祖先时,家家都要燃放爆竹。子时老北京的街面上鞭炮齐鸣,空中火树银花。《燕京岁时记(清)》中就记有:“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络绎不休。”《民社北平指南(民)》中也记有,大年初一,“居民于子初后,焚香接神,供水饺,放鞭爆”。《清稗类钞(民)》中记有:“大年初一,届日,于子初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帝京岁时纪胜》中记有:子时到来祭祀神仙祖先时,北京城内“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更间有下庙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可听也。”中国人过年时,燃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爆竹响起、烟花腾空,既营造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寄托了老百姓内心的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二)交年之时老北京人的习俗,大年三十那天的晚饭是年夜饭;除夕夜里,子时交子之时,老北京人也特别注重吃年夜交子的饺子。子时一到,马上就煮饺子,煮好的饺子,要先给各路神仙、祖先供上,然后全家人相互拜年,晚辈要依次给老家儿叩头拜年。再坐下了吃团圆饺子。由于包饺子时,有饺子里放了钱币,全家人都想多吃几个,以吃金钱,为自己在新的一年中带来好运气的习俗。老北京人多将除夕的晚饭作为年夜饭,在子时交年吃饺子时,则相对简单一些。吃年夜饭和吃交年饺子时,肯定会饮酒。喝的酒也是有讲究的。《荆楚岁时记(南朝)》中记有:吃年夜饭时“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尔雅翼(宋)》中还记载说:“正月一日,以盘进椒,饮酒则撮真酒中,号椒盘焉。”《酌中志(明)》中记有,老北京人在吃年夜饭时,“饮椒柏酒”。《帝京岁时纪胜(清)》中也记有,“祀神祀祖”后,“土民之家”“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民社北平指南(民)》中也记有,“饮椒柏酒”。《夜航船(明)》中记有:“元日取椒置酒中饮之,谓之椒觞。以椒为玉衡星精,服之令人却老。”“椒柏酒”是用黄酒泡制药材的药酒。“椒柏酒”的制作的方法较简单,《松峰说疫(清)》中记载,椒柏酒是“用椒三七粒,东向侧柏七枝,浸酒一瓶,元日饮之。”“屠苏酒”的制作说法则较多。《夜航船(明)》中记载:“屠苏,庵名。汉时有人居草庵造酒,除夕以药襄浸酒中,辟除百病,故元日饮之。”,泡制屠苏酒的药材是:“大黄、桔梗、蜀椒各十五株,白术、桂心各十八株,乌头六株,菝葜十二株。”《玉烛宝典》中记载的泡制屠苏酒的药材则是:“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乌头六分,泡白术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中华风俗历(民)》中记有:制造屠苏酒“不管使用哪种药方,泡酒的做法是相同的。把药品混合起来,共同磨成粉末,用三角形的红色囊袋盛放,在除夕之夜,把袋子挂在井底,待到元旦寅时取出,也就是凌晨3点至5点。把盛药的袋子泡在普通的酒里,小火煎开四五次,屠苏酒至此泡制成功。饮酒的时候,全家一起面向东方,从幼至长,次第饮用。之后,将剩余的药渣投入井中,一年之内饮用这种井水,可以辟除一切瘟疫不正之气”,“玉箱方称:‘饮药三朝,还投井中,岁饮此水,足以辟除一切疫疬不正之气。’”“桃汤”。桃汤是用桃木熬制的汤。桃木可辟邪。元旦日饮用桃木熬制的汤,可保一年顺畅。“胶牙饧”。麦芽糖或谷芽糖。“椒盘”。放置花椒的托盘。除夕、初一饮“椒柏酒”“屠苏酒”的习俗由来已久,东汉时的《四民月令(汉)》中就已经有记载了。“正月之朔,是谓正旦,躬率妻孥,洁祀祖迩。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荆楚岁时记(南朝)》中记有:“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吃交年饺子,饮用“椒柏酒”时,《老北京实用指南(民)》中记述了:“阖家食团圆饭,饮椒柏酒。饭即面角,并备干鲜果品肴馔以佐酒,而‘杂拌’一项尤不可少,盖杂合各干果及糖蜜食品盛于一盘,年终,干果店即售之”。这里提到了几种吃食之物。“杂拌”(蜜饯)。蜜饯应该算是咱们老北京的特产了,其制作方法据说是皇宫御膳房中流传出来的。老北京的蜜饯口感甜而不腻,并尽可能多的保留了水果自身的味道。老北京的蜜饯也称为“果脯”,这是因为在制作蜜饯时,配方独特,不是十分的粘手,所以也称其为“果脯”。北京果脯品种很多,老百姓常吃的有杏脯、苹果脯、梨脯、桃脯、沙果脯、海棠脯、青梅脯、红果脯等。为了能够吃到多种口味,老北京在售卖果铺时,将多种果铺混杂在一起,这种混杂的果脯被称为“杂拌”。现在干果店里,已经没有这种混杂的“杂拌”果脯了。“面角”(饺子)文中提到“饭即面角”。“面角”就是饺子。《老北京实用指南(民)》中说得十分清楚:“供面角(即水点心,京曰扁食,亦曰饺子,一曰煮饽饽)”。《燕京岁时记(清)》也记有:“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糖蜜食品”有多种,只提一种“萨奇马”。《北梦录(民)》中记有:京城“满洲食品中有一种曰萨奇马者,炒米脂麻和蜜为之,点以有各色山查青梅之类,入口酥化,不独悦目也,牵连记之。”至今“萨其马”仍然是老北京人喜欢的“糖蜜食品”。(三)商铺接神、相贺《京都风俗志(清)》中记有:元旦子时,老北京城“市中铺肆无论大小皆陆续接神,施放鞭爆,联络之声,至昼不断”。街面上“或有贫者,俟爆竹声毕,向铺高声作喜庆之歌,词韵可听,得钱数百始去。”一般接神祀神后,“士商往来拜谒,或登门投刺,谓之拜年。”由于近年来“此礼亦懈,往往多遣人代拜,而不亲往。”(四)拜年拜年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重要习俗。是中国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相互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是亲人亲朋之间联络感情,互相祝福的一种情感交流。中国人的大年初一相互拜年,作用很大。《中华风俗历(民)》中记有:“即使对于平日有意见的,到了新年也必定相互来往。谚语说:‘平日无往来,新年拜个年。’”只要相互拜了年,一般的矛盾就全部消除了。商铺也借“拜年”这个风俗,感谢对方关照,增强相互信任。《京都风俗志(清)》中记有:“士商往来拜谒,或登门投刺,谓之拜年。《中华风俗历(民)》中记有“年初几日,商号会让学徒带上大红贺卡,到平日有往来的商店,或主顾家中投递,以示拜年的诚意。”这些年来,北京人春节期间,到亲朋好友家拜年的习俗在逐渐消失。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北京人先是手机短信拜年,现在则使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zz/12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