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循卿医案二

二、生脉散合清署益气汤加减治愈署伤气津一例

袁某,男,61岁。

初诊∶年9月17日。

主诉及病史∶10天来身热不退,体温38.5℃,时自汗出,气短懒言,午后热增。诊查∶口干喜饮,小渡黄赤,肢倦神疲,舌质红苔薄,脉濡数重按无力。辨证、治法∶证为暑伤气阴,津气欲脱,拟生脉散合清暑益气汤加减。

处方∶粉沙参12g麦冬12g五味子4.5g鲜生地12g鲜石斛12g淡竹叶10g陈青蒿6g地骨皮10g知母12g

太子参30g,另煎代茶饮服,4剂。

二诊∶服益气养阴之剂,身热已退,汗出减少,仍感神倦乏力,脉濡软无力,舌红苔薄。拟宗前意。

处方∶太子参12g麦冬10g鲜石斛12g生谷芽12g怀山药12g地骨皮10g制玉竹10g冬瓜子12g

药尽剂而愈。

暑热之邪易伤元气,尤易耗伤津液。本例身热,午后热增、溲赤为里有邪热;自汗出、气短懒言、口干神疲为暑热津液已伤,元气虚衰;脉濡数无力,需谨防津气欲脱,故以沙参、│太子参补益肺脾元气以生津;麦冬养阴,清肺以生津;五味子固表敛肺而生津,3味配合,一补一清一敛,而达生津止渴、补气敛汗之目的,更加青蒿、竹叶、生地以清解署热,知母、地骨皮清解血中之伏热,服药4剂热退汗止。

三、泻心汤加味治愈结胸一例

来某,女,61岁。初诊∶年2月20日。

主诉及病史∶西医诊为幽门不全性梗阻。

诊查∶中脱阵痛,呕吐频繁,便结数日不下,口干舌燥,苔黄腻糙质红,脉细弦。辨证∶湿热互结,郁滞胸脘而成结胸。治法∶拟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加味。

处方∶生军3g(后下)黄芩9g黄连2.5g制川朴6g郁金9g佩兰9g炒竹茹9g代赭石12g炙杷叶9g鲜石斛12g1剂

二诊∶药后中脘疼痛即止,泛恶亦减,大便下而不多,已能少量进食。脉细弦右略滑,苔根黄腻舌质红。以辛开略佐苦泄再入。

∶川朴6g郁金9g制半夏9g炒竹茹9g佩兰9g炙杷叶9g黄连2.5g大腹皮9g炒谷芽12g鲜石斛12g3剂

本例为急诊病人,西医诊断为"幽门不全性梗阻",血检白细胞/mm3,中性82%。中医辨证乃湿热蕴积,气机郁滞,则中脘疼痛大便秘结;气壅上逆则呕吐频繁。取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方中芩连清热燥湿,川朴辛开苦泄,大黄泻下去滞,佩兰芳香醒脾胃,佐以杷叶、竹茹等降逆止呕恶。湿去热清,气机则行,中下焦运矣。1剂大便通,犹如釜底抽薪,诸症悉减。血检∶白细胞降至/mm2,中性75%。

叶天士一再强调"伤寒化热,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湿热证之里热,乃系湿滞中焦,妨碍气机而致硬结,并非燥屎,所以下之宜轻宜缓。若用承气汤,力猛下行虽速而气徒伤,湿仍胶结不去。故本例首剂用大黄泻下,待呕吐停止、大便略下后即停止攻下,而用辛开佐以苦泄、芳香健脾为主,终使邪去正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zz/7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