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6心悸医案一则

黄某某,女,67岁。年2月26日初诊。

主诉:反复心悸7年余。

现病史:缘于7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中悸动不安,夜半或休息不好时即作,偶有胸闷,心前区不适,无胸痛,无冷汗淋漓,无黑朦,无恶寒发热,无急躁易怒,无呼吸困难,无反酸嗳气,医院,查心电图示:房性早搏(未见单),诊断为“房性早搏”,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祥)后,上述症状稍缓解,但仍时有反复。辰下:心中悸动不安,入夜及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可缓解,时有心烦,口干,眠差,纳可,二便自调。舌尖红苔薄白,脉结代。

处方: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20g生地黄30g牡蛎(先煎)30g

炒酸枣仁15g黄芪20g鳖甲(先煎)18g

山楂20g葛根20g石斛12g桂枝9g

谷芽12g麦芽12g

×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3.5):心悸较前明显改善,胸闷时作,舌质淡苔白,脉沉。

处方: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20g生地黄30g牡蛎(先煎)30g

炒酸枣仁15g黄芪20g鳖甲(先煎)18g

山楂20g葛根20g石斛12g桂枝9g

谷芽12g麦芽12g苏梗12g陈皮12g

丹参12g

×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三诊(.3.12):偶有心慌,余无不适,舌淡苔白,脉沉。拟上方续进7剂,煎服法同前。半年后患者因感冒再次就诊,告知上药服完后心悸止,且未再复发。

按语:《金匮药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医学正传》云:“惊悸者,暮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本案正属此状,故诊为心悸。患者年近七旬五脏渐衰,气血阴阳虚损,导致心神失宁而发为惊悸,休息不佳则加重;心阴血亏虚,胸中络脉失养,故见胸闷;阴液亏虚,津液无以上承,则见口干;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心之阴阳俱不足,故脉结代。病位在心,病性以虚为主。

此案主要为心阴阳两虚,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故方拟炙甘草汤加减,方中重用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且因福州地处东南,土卑地湿,故方中加入麦谷芽以助脾胃升发之气,避免生湿滋腻,育阴化阳,黄芪、山楂与上三味药同用,益胃健脾以资营血之源,气足血生,以复脉之本;生地、炒酸枣仁、石斛助营血而宁心,本且患者舌尖尚红,阴虚且有内热,取三甲中二甲潜降之,重镇安神,宁心定悸;然阴无阳则无以化,故用桂枝、葛根宣阳化阴,流动经脉之滞;诸药合用,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旺而心脉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悸定脉复。

二诊患者心中悸动不安大减,舌尖不红,考虑本方切中病机,心神得养,内热得除,续拟前方加苏梗12g、陈皮12g、丹参12g助行气活血,宽胸宁心之功。守方两周之后诸症皆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cd/8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