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忓鐧界櫆椋庤ⅹ鐧?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322/6985653.html
口疮好发于口腔黏膜角化程度较差的部位,表现为口腔黏膜的局限性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疼痛明显,少数病人可伴有发热等其他身体不适症状。病程多呈自限性,一般为7~10天,周期性反复发作,往往迁延多年。
本病的发病多因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嗜好烟酒或情志内伤、劳倦过度而致病。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舌为心之苗。从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讲,舌尖属心肺,舌体中央属脾胃,两侧属肝胆,舌根部属肾。故本病病位在口腔,与心、脾关系最为密切,涉及胃、肝、胆、肾等脏腑。中医诊治本病,多从“火”、“热”论治,辨证又有虚实之分,上焦实火熏蒸,下焦虚火上炎。另外,脾胃虚弱、脾胃湿热、气血不足等亦为本病发病的常见病机。理化检查:(1)常规检查:口腔临床检查、血细胞分析、免疫功能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该组检查用以区分感染性口炎、非感染性口炎、内分泌系统疾病、某些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某些恶性肿瘤。(2)消化内镜检查:有研究显示,口腔溃疡患者常同时存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胃肠道疾病,该检查主要用于了解本病是否同时合并上述疾病。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鉴别和排除克罗恩病、白塞病及结核病等全身疾病。
中医病名诊断
口疮是以唇、舌、颊上颚等处黏膜发生单个或多个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烂点,伴有疼痛或刺激时疼痛为特征的口腔黏膜疾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以青壮年为多见。病程呈自限性,发作持续约7-10天,周期性反复发作。
中医证候诊断
常见证候分型
根据本病症状及总结临床实践经验,采用定量文献统计方法,对临床中常出现的相对单一证候进行统计,本指南确定的常见证候为心脾积热证、胃火炽盛证、阴虚火旺证、脾虚阴火证和寒热错杂证。上述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其他证候相兼出现,常见的复合证候主要有心脾两虚证、脾胃湿热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等。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证候也会随之变化,在临床中应注意动态观察和调整。
证候诊断标准
证候诊断参照相关文献研究、相关疾病的专业指南如《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及各层次中医学教材的标准等综合讨论拟定。
1.心脾积热证: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口干渴,心烦失眠,焦虑不安,便干尿赤,舌尖偏红,苔黄,脉数。
2.胃火炽盛证:溃疡周围充血发红,口中灼热疼痛,牙龈红肿出血,口臭,口干,渴思凉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而干,脉滑或数。
3.阴虚火旺证:溃疡表浅,周围微红,易反复发作,隐痛或热痛,口渴不欲多饮,手足心热,盗汗,心悸,失眠,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脾虚阴火证:溃疡多为灰白色,周边水肿,红晕色淡,隐隐作痛,腹胀,纳呆,大便偏稀,乏力,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5.寒热错杂证:溃疡色淡红,反复发作,隐痛,伴口干口苦,或咽痛,胃脘堵闷,知饥不食,食则腹胀,腹泻肠鸣,乏力,纳呆,舌质红,舌体胖大,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辨证的问诊要素
问诊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目前的症状以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等。问诊的内容包括口疮的疼痛性质、病程长短、饮食喜恶、二便情况以及其他伴随症状,对于口疮的辨证分型具有重要意义。1.疼痛性质:灼热疼痛多属实证、热证;隐痛多属虚证、寒证或虚实夹杂证。
2.病程长短:病程短者多属实证;病程长者多属虚证或者虚实夹杂,往往伴有血瘀。
3.饮食喜恶:平素嗜食肥甘者,多属湿热内蕴;喜热食者多为寒证;喜冷食者多为热证。
4.二便情况: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者多为虚证、寒证;大便干硬,小便赤涩者多为热证;大便粘滞者多为湿证。
5.伴随症状:溃疡伴口干渴饮或口干不欲饮水、咽痛、小便短少者多属实热或虚热;口疮伴畏寒怕冷、腹胀纳呆者多属虚寒证或寒热错杂证;因情志因素加重的多为肝郁气滞证。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针对性询问,既可以对口疮的证型进行准确的判断,又可以节省临床诊治时间,起到执简驭繁的效果。
干预与管理
干预口疮是临床常见病,由于周期性反复发作,经年不愈,严重者妨碍说话、进食和睡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迄今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但通过积极的干预治疗可以减轻疼痛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次数、维持长期缓解。中医药治疗口疮的方法丰富多彩,疗效确切,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防治口疮诊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辨证使用中医药,对于控制口疮症状,防治复发体现出一些优势。
辨证论治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类。内治法主要是口服汤药,外治法包括局部用药、针灸、穴位贴敷、药物涂擦、中药漱口等,并通过饮食、生活调护等措施进行治疗。
本病的治疗要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极寻找病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二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临床可根据疾病分型、病程长短、严重程度等分别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管理
中药内服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精神,通过对病因、病机、病性、病程、症状、体征和证候等综合分析与判断,有针对性地立法、遣方和用药,并根据病情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与辨治,形成比较独特的“精准医学”模式,使得中医中药成为治疗口疮的重要选择。辨证论治
本指南辨证论治部分主要基于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现有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将口疮分为心脾积热证、胃火炽盛证、阴虚火旺证、脾虚阴火证以及寒热错杂证,并依据推荐强度、证据级别,推荐相应汤药处方。文献表明辨证论治对改善口疮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各证候的方药推荐,原则上以基于文献记载的具有临床证据的方药为主,并参考现有共识及标准。目前来讲设计严谨规范临床试验尚较少见,因此,推荐的级别普遍不高。作为补充,专家经验、部分在临床行之有效的但缺乏相应的临床对照研究或病例系列研究的方药,以专家共识意见给出(用“※”,推荐强度为C级,证据级别Ⅳ级)。
1心脾积热证
病机: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灼伤黏膜
治法:清心泻脾,导热下行
推荐方药: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小儿药证直诀》)。淡竹叶、生甘草、通草、生地黄、藿香、栀子、防风、生石膏(先煎)等。(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IV)
有相关研究表明,口疮的发病与炎症、免疫机制密切相关,而辅助性T细胞(Th)在免疫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根据细胞分泌因子和功能的不同,Th细胞分为Th1和Th2两个亚型,研究提示加味导赤散能够逆转Th1和Th2的偏移。另外,黎家楼等采用加味泻黄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8.89%。其他病例系列研究表明,导赤散和泻黄散加味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口腔黏膜愈合。
2胃火炽盛证
病机:胃火上炎,灼伤黏膜,耗伤阴液
治法:清胃降火,通腑泻热
推荐方药:
(1)清胃散加减(《脾胃论》)。升麻、黄连、当归、生地、牡丹皮等。若胃热腑实,大便干结者可加入大黄、芒硝、枳实等通腑泻热。(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IV)
(2)玉女煎加减(《景岳全书》)。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等。(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IV)
田晓蓓[等以思密达漱口为对照的清胃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表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06%,以清胃散加减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37%,表明清胃散治疗胃火上炎证复发性口腔溃疡安全有效。
若胃中火热炽盛,势必灼伤津液,治疗应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基本法则。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牛膝等具有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其中,麦冬具有类皮质激素作用,牛膝还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
3阴虚火旺证
病机: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火上炎,灼伤黏膜。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推荐方药:
(1)六味地黄汤加减(《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等。(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IV)
(2)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等。(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IV)
贾玉杰等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例,总有效率达96.7%,表明本方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滋阴清热、愈疮敛疡的功效,可以起到延长溃疡复发周期、减少溃疡个数、减轻溃疡疼痛及缩短愈合时间等作用。其他研究也表明本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失调相关疾病,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Th功能的平衡紊乱来实现的。
若火旺较甚者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
4脾虚阴火证
病机:脾胃虚弱,下焦阴火上僭
治法:温补脾胃,升阳泻火
推荐方药:
(1)补中益气汤加减(《脾胃论》)。党参、炒白术、黄芪、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生甘草等。(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IV)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脾胃论》)。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党参、黄芩、黄连、生石膏(先煎)等。(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IV)
龙惠珍等研究认为脾虚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免疫功能下降有着重要的关系。补中益气汤可以显著改善脾虚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减轻症状,减少溃疡复发,还可以升高IL-2、IFN-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其他研究亦提示两方均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阴火上炎引起的口腔溃疡,均可有效缓解溃疡疼痛及缩短溃疡愈合的时间。5寒热错杂证
病机:湿热内蕴,湿邪伤阳,热邪上攻,升降失常
治法:清热化湿,平调寒热
推荐方药:
(1)甘草泻心汤加减(《金匮要略》)。炙甘草、黄连、黄芩、党参、干姜、法半夏、大枣等。(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IV)
(2)半夏泻心汤加减(《伤寒论》)。黄连、黄芩、党参、干姜、法半夏、炙甘草、大枣等。(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IV)
吕银鹏等将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92例。研究组采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2治疗。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86.9%,对照组有效率为65.2%。王念平等将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8.70%,观察组有效率90.7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溃疡大小、溃疡数目、溃疡充血、溃疡疼痛、烧灼感积分优于对照组。王金凤等认为甘草泻心汤配方颗粒剂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模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镇痛、抑制炎症因子和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作用有关。
4名医经验
下列列出部分近现代名医治疗口疮的经验,仅供参考。(※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Ⅳ)
1.李孔定:
(1)病因病机:李老认为口疮病位在心、脾,病证虚实夹杂。“虚”,为脾虚或血弱,致虚火上乘。“实”,为湿热内盛或血瘀。湿热内盛,挟虚火上冲故有口疮;“久病入络”,故症见口疮边缘暗红或舌暗等;脾虚血弱,卫外不固,难以胜邪,故病情反复。
(2)治法治则:清热除湿,养血活血和理气清虚火,对湿热内盛兼虚火上冲及血瘀之复发性口疮有较好疗效。
(3)基本处方:栀子、淡豆豉、当归、胡黄连、枳壳、桑叶、甘草。
(4)加减:脾虚阴火上乘,加党参、黄芪、升麻、柴胡、肉桂、黄柏;兼血瘀者加丹参;兼湿盛者加草豆蔻、车前草;阴亏明显者加女贞子;纳差加神曲。
2.蒲辅周
(1)病因病机:蒲老认为口疮多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而反复发作,当以滋阴清火,成上下交并、水火相济之功。
(2)治法治则:滋肾水,伏浮火,主要治疗肾阴虚火证之口疮。
(3)基本处方:以三才封髓丹为基本方,天冬、熟地、党参、盐水炒黄柏、砂仁、炙甘草。
(4)加减:口干渴饮加北沙参、太子参;腹泻加白术、大枣、炒谷芽;舌质红加丹皮、赤芍;苔黄加炒黄芩、炒栀子。
3.耿鉴庭
(1)病因病机:耿老认为口疮之复发,原因复杂,要针对脏腑的失衡情况进行调理。病位多在脾、肾,或因脾虚、或因湿热、或因肾火,用药多在健脾益肾。
(2)治法治则:益肾健脾,清热除湿,治疗脾胃伏火证口疮。
(3)基本处方:黄精、山药、石斛、棉花根、莲子心、元参、绿萼梅。
(4)加减:补脾祛湿热用玉竹;散脾火取少量藿香;健脾喜用山药、白术;滋肾水用元参;益肾引热用苁蓉;清胃益肾用石斛;和血选当归须;大便干用麻仁。
4.李乾构:
(1)病因病机:李老认为口疮的早期和溃疡期以实火为多,口疮的修复期和巩固期多以虚火为多。
(2)治法治则:早期和溃疡期当以清热泻火为主,佐以凉血解毒;修复期和巩固期当以补气滋阴,佐以清降虚火。
(3)基本处方:①实火基本方:黄芩、黄连、大黄、双花、野菊花、蒲公英、丹皮、赤芍、玄参、生地、麦冬、甘草。②虚火基本方:知母、黄柏、生地、山药、茯苓、山茱萸、泽泻、丹皮、沙参、麦冬、生黄芪。
(4)加减:疼痛剧者,加紫花地丁、板蓝根;热重者,加栀子、莲子心、连翘;阴虚重者,加百合、女贞子、天冬、龟板;局部用锦灯笼20g,生甘草10g,水煎含漱;西黄清醒丸和六神丸交替含服。
5.谢海洲:
(1)病因病机:谢老认为口疮之治,要一辨湿热,二辨气损,三辨阴伤,而细分虚实、标本,然后定先治、后调,并指出“久病多虚,新病常实,而虚实夹杂者,屡见不鲜”;“湿热蕴蒸较心胃火炎更加缠绵”。
(2)治法治则:清化湿热。
(3)基本处方:生地、木通、当归、连翘、赤小豆、升麻、豆豉、黄芩、黄连、黄柏。
(4)加减:湿热上蒸加用金银花、蒲公英;热伤阴则加石斛、天花粉;若溃疡点数目不多,常在唇颊内侧及上颚处,周围黏膜淡红,加牡丹皮、知母。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汇聚南药。平台仅作分享,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表示歉意,联系删除。推荐阅读:
关于血脂异常的种种疑惑,专业的解答来啦!
互联网中医大势所趋:年度互联网+中国医疗领域数据报告正式发布
26个中医治疗妙招
肝纤维化中医治疗指南()
欢迎访问中医临床智能辅助决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