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技堂中医悄悄告诉您关于胃肠炎的小知

慢性胃肠炎,是人体的一种疾病。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范畴中归为“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经,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疗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胃痛的常见病因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

一、胃痛的分型论治

1.寒邪克胃

症状:过食生冷,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方药:制香附、高良姜、干姜、吴茱萸、桂枝、木香、陈皮、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等方中高良姜、干姜温胃散寒,香附、木香、陈皮行气止痛,吴茱萸、桂枝温经通络,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消食导滞,上述药物合用共奏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消食导滞之效。

2.饮食停滞

症状:暴饮暴食后,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谷芽、麦芽、隔山销、鸡内金、枳实、厚朴等。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内金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枳实、厚朴行气消滞共奏消食导滞和胃之功。若食积化热者,可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若大便秘结,可加用大黄、芒硝同用。

3.肝气犯胃

症状:长期抑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白芍、香附、郁金、枳壳、陈皮、青皮、厚朴、甘草等

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厚朴、甘草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若胀重可加木香助理气解郁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栋子、延胡索理气止痛;嗳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

4.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药:丹皮、黄连、栀子、柴胡、当归、白芍、香附、白术、茯苓、甘草等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香附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肝泄热,白术、茯苓、甘草和中健胃。方中黄连清泄胃火,若胃阴不足,可加麦冬、玉竹。肝体阴而用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郁久化热,易伤肝阴,宜选用白芍、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也可与金铃子、郁金等偏凉性的理气药。

5.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姜黄、白芍、蒲黄、丹参、檀香、砂仁、陈皮、白术、甘草、茯苓等。

方中姜黄、蒲黄、白芍、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陈皮行气和胃,甘草、茯苓和中健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香、郁金;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时,当辨寒热虚实应用止血药。

6.脾胃湿热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黄连、栀子、半夏、茯苓、白术、白豆蔻、陈皮、甘草、香附、大枣等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白术健脾祛湿,陈皮、甘草、香附、大枣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补、大腹皮。

7.胃阴亏虚、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生地、玄参、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白术、大枣、芍药、甘草等。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养阴益胃,芍药、白术、大枣、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若兼饮食停滞,可加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若痛甚者可加香橼、佛手;若脘腹灼痛,嘈杂反酸,可加黄连、吴茱萸;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芦根清胃泄热;若日久肝肾阴虚,可加山茱萸、熟地滋补肝肾;若日久胃阴虚难复,可加乌梅、山楂肉、木瓜等酸甘化阴。

8.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白术、当归、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等。

方中黄芪、白术补中益气,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若脾虚湿盛者,可用陈皮、茯苓;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yae.com/gygx/8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