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掠无蟛蜞
蟛蜞潮汕有一家喻户晓的俗话叫“识字掠无蟛蜞”。其意思是说:识得字者反而抓不到蟛蜞,借以讽刺那些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的人。
读音
蟛蜞,潮音拼音
见典
《本草拾遗》:“有小毒。膏:主湿癣、疽疮不瘥者,涂之。食肉能令人吐下至困。”
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濒海之田,多产蟛蜞,岁食谷芽为农害”。
释义
蟛蜞,是淡水产小型蟹类。又称磨蜞、螃蜞。学名相手蟹。甲壳纲,方蟹科。头胸甲略呈方形,体宽3-4厘米。
此小生灵学名“相手蟹”,由于习惯横行,偶尔直行时两只前螯合抱,一步一叩首,摇摇摆摆,彬彬有礼,犹似古人行礼作揖状。故文人老饕以古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句,为之取雅名“礼云”,其卵子自然就有了一个锦缎般的名字:“礼云子”。
潮汕人依水而生,蟛蜞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小螃蟹,它们喜欢在江河塘坝堤、田间地头筑穴而居。潮汕人喜欢捕捉后腌制而食。捕捉蟛蜞常常要挖开洞穴,因此常会弄坏田埂水坝,因此官府插牌告示:“此处不准捉蟛蜞”。识字者见告示不敢下去捕捉,自然也抓不到蟛蜞;但不识字者并不知道告示所云,反而满载而归。
这是“识字掠无蟛蜞”的来由。
这也体现了潮汕人轻视理论,漠视规则,一切以实利作为目标,以实用作为检验标准的实用主义哲学倾向。在这种哲学之下,潮汕人充满了对既定规则的反叛,对权威挑战的勇气。即凡是违反实用精神的,不符合他们现实经验并因此损害其利益的东西都会受到否定与挑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