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官寨遗址周边地形渲染图
杨官寨遗址农业考古发现
广义农业指农林牧渔业,狭义农业一般指种植业。夲文主要涉及杨官寨遗址原始种植业、畜牧业及农业相关的制陶业、农业生产工具和中国最早的谷牙酒的酿造过程。
探方刮面工作照
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杨官寨遗址先民的社会生产主要是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营动物饲养和狩猎采集,这也是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食物来源。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为耐干旱、耐贫瘠,生长期短,对土壤的肥力要求很低,在应对极端气候时更有优势的粟和黍,即谷子和糜子,是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之一。此外,通过植物考古浮选、鉴定,还发现有豆类植物;饲养的动物主要为猪和狗;狩猎所得的动物包括獐、梅花鹿、马鹿、水牛、部分鸟类和蚌类等。农业文明进程中的五谷,即粟、黍、麦、豆、稻或麻,已发现有粟、黍、豆、麻,遗址中残留的农作物不仅让我们了解先民吃什么、穿什么,甚至能从中解读出某些文明兴衰的密码。多品种种植农业,使杨官寨遗址原始农业初步具有抵御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为社会文明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农业文明进程中的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己发现有牛、羊、鸡、犬、豕,能基本满足了人们的肉食需求、动力需求,说明杨官寨遗址先民具有独立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的能力,成为打开杨官寨遗址区域文明演进之门的钥匙。
杨官寨遗址内浮选的植物遗存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杨官寨遗址史前先民的食物来源主要为粟作农业,兼有以粟作农业副产品饲养的家畜。经植硅体的检测分析,墓葬内发现有芦苇盾形植硅体,疑似史前时期古人类采集利用植物的直接证据。个别墓葬中人骨周围发现有疑似织物包裹的痕迹,推测死者下葬前应当用席、麻类纺织物包裹。动物遗存的分析显示,当时的居民的肉食来源主要为家猪及少量野生动物。杨官寨环壕西门址中共出土11种动物,按它们和人类的关系及在遗址中数量的多少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由人类饲养或可能饲养的动物:鸡、猪、狗、黄牛,二是狩猎动物:獐、梅花鹿、马鹿,三是偶然猎获和捕捞的动物:水牛、鸟类、蚌类和圆顶珠蚌。其中獐、梅花鹿、马鹿、水牛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的种类。该遗址以大量饲养猪、狗等的出现为特点,尤其是猪的标本无论是数量还是最小个体数都占到哺乳动物总数的77%以上,猪肉在当时人们的肉食结构中已接近80%,表明杨官寨先民们对猪的倚重己相当突出。一般认为史前人类应是以猪的拥有多少代表身价,猪是和富有联系在一起的。猪是温顺且繁殖力强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畜养生猪成为定居的标志。家猪大量的饲养也反映出该遗址当时农业己相当发达。家猪的数量是农产品剩余量的间接反映,由此可推想该文化农业的发达程度,人类有了农业剩余产品才会大量饲养家猪。这也说明当时的气候风调雨顺,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反之,当气候环境恶劣,农业歉收,植被类型转变时,先民们自然会减少家猪的饲养量,而更多以野生动物作为肉食的主要补充。
陶塑猪首上图为已修复的陶塑猪首属泥质红褐陶,残缺,仅留头部。圆雕捏塑出猪首,再戳刺、刻划出猪嘴、鼻及双眼,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憨态可掬,表明了先民们对于猪的喜爱,陶塑猪首和关中地区其他新石器遗址动物群的特征基本相同。到杨官寨仰韶庙底沟文化时,关中地区从白家文化到半坡文化,已有两千年的驯养历史。
牛科动物的出现也说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有草原存在。黄牛、水牛在遗址中的最小个体数相等。
在该遗址中,野生动物为獐、梅花鹿、马鹿和水牛。梅花鹿因其角部粗大,在密林中生活有许多不便,一般栖息于较大的混交林或高山的森林草原,也有在稀疏灌丛中生活的。獐的存在一方面说明遗址周围有沼泽地带,有高大的草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湿润和温暖一些。现代獐常栖息在河岸芦苇丛中、山边林地及沼泽草地等环境中,现多分布在长江下游,在关中地区几乎绝迹。水牛栖息于丛林、竹林或芦苇丛中,它的出现代表一种湿热的环境。獐、梅花鹿、马鹿、水牛现在已在此绝迹了,除了环境因素发生明显的变化外,人类的猎杀也可能是物种迅速消亡的一个原因。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这里一直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鹿科动物梅花鹿、獐、马鹿数量也较少(最小个体数为3),它们是林、灌环境的典型代表,以采食鲜嫩植物为主。鹿科动物与牛科动物的比例厘定了动物群的性质,是判断动物群生态类别、恢复自然环境的标志。杨官寨环壕西门址鹿科动物是牛科动物的1.5倍,生态环境主要为以鹿科动物为主的森林、丛林环境。蚌的存在,说明遗址周围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存在,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应该是一个气候比较湿润、水资源充足、林木茂盛的自然环境,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及灌丛的自然景观,其间有各种鹿类动物的出没。草原、森林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水中有蚌等水生动物,整个地区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我们的祖先在这块气候适宜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过着以农为主,畜牧、狩猎为辅的经济生活。杨官寨环壕西门址的气候属于全新世大暖期,从东洋界动物獐和水牛的存在也可说明这一点,当时的气温应比现在高1~2。杨官寨人赖依生存的动物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主要是兽类中的猪、狗、黄牛、獐、梅花鹿、马鹿、水牛等。一般认为肉量比例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人们对某种动物的依赖程度。从杨官寨环壕西门址人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可见他们同时从事农业、狩猎和畜牧。其中以猪和狗这两种动物的畜养为主,其次为狩猎。结合遗址中出土的石质生产工具如石刀、斧、锛、凿来看,当地居民从事大量的农业生产。目前对杨官寨遗址人类的食物结构浮选遗存的分析尚未结束,但采自灰坑和黄土沉积的土壤标本中发现较多粟和黍的植硅体,其中黍的比例高于粟。
总体看来,杨官寨遗址是渭水流域仰韶中期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其生计方式是以种植粟黍、饲养家猪为主的旱作农业,这个时期的农业比半坡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了剩余农产品,社会有了初步分工,农业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处于较为成熟的原始农业阶段。
未完待续
杨官寨遗址农业文明探源(四)
可复原酿制过程的中国最早的谷芽酒
敬请期待明日再叙
特别声明1、本文是笔者年初按上级统一安排,于六月底完成初稿的调查报告《杨官寨遗址农业文明调查与思考》,大多结论为考古专家多年辛勤研究成果,自己仅作一些通俗解读。由于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有些分析和观点还不够成熟,欢迎拍砖。
2、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官寨遗址考古队的给予了大力支持,特表谢意。
3、原创不易,引用或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4、参考文献:
(1)、陕西高陵杨官寨环壕西门址动物遗存分析--胡松梅、王炜林等
(2)、仰韶文化的谷芽酒:解密杨官寨遗址的陶器功能--刘莉王佳静赵雅楠杨利。
(3)、简报(一)陕西高陵杨官寨仰韶时代遗址--杨利平
(4)、简报(二)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胡松梅
(5)、试论中国粟的起源、驯化与传播--卫斯
(6)、杨官寨遗址保护规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来源:王春雷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热文推荐
高陵路公交车今日通车!北环广场直通保税区地铁口!票价1元!
西延高铁将在年底开工,第三站就是高陵!西安到高陵不到10分钟!
西安向北!高陵向全世界发出邀请!35万高陵人在这里等您!
高陵首届“我喜爱的高陵十大美食”评选开始报名啦!高陵“红皮无花果”新鲜上市!尝鲜品鉴正当时,欢迎吃货们进园采摘!
高陵城区突现“免费冷饮补给站”,让整个炎热的高陵充满凉意!
高陵竟然藏着一座秘密森林中的生态乐园!这个夏天让你一次玩到嗨!
渭河洪峰过境西安高陵段,淹没“泾渭分明”处,吸引近万名市民围观!
抖动高陵·首届快闪公益活动!数百志愿者齐聚昭慧塔下!
踏寻泾渭
高陵,向全世界发出邀请!
夜色下的高陵是如此美丽!入夜即是童话世界!
西安十号地铁线走桑军大道而不走西营十字,原因原来在这里!
重磅
高陵牌楼一枝花!高陵境内18座牌楼都有哪些?
·高陵,这一年,高陵招商引资如此让人惊艳!
交通规划
关于马家湾、高陵区交通事业发展规划
生活
初来乍到,在高陵生活你必须知道的事儿...
乡愁
高陵,我的家乡,没诗,没画,可我依然爱你!
地方
在高陵,有一种方言叫“高陵话”
乡情
何必羡慕北上广,我在高陵挺好的!
调查
用一句话证明你是高陵人!你会怎么回答?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治疗白癜风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