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08/6314286.html第六节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西医中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先秦时期,“腹痛”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但腹痛是作为一个临床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出现的。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描述了腹痛、腹胀、不嗜食等脾胃虚寒症状。此后,腹痛从一个症状逐渐向一个病名演变。《黄帝内经》对腹痛的病因病机有较为全面认识。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指出了寒邪、湿邪、热邪等是导致腹痛发生的主要原因。《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阐明了疼痛发生的部位。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绕脐痛、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少腹弦急等名称,并对腹痛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明确指出腹痛虚实辨证的具体方法和实者当下之法。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用附子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开创了腹痛论治的先河。隋唐时期,腹痛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病名出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腹痛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并总结了前人提出的腹痛其他名称,比如腹中痛、绕脐痛、腹满痛、腹疼痛、腹急痛、腹绞痛等名称。在这些名称中,有的描述了腹痛的性质和疼痛程度,有的表述了腹痛的病位。宋金元时期,各个医家对腹痛的相关病名又有了不同的论述。如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中的肚皮痛,朱肱《类证活人书》中的腹满时痛,朱丹溪《丹溪心法》中的腹冷疼,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冷气腹痛,赵佶《圣济总录》、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的腹中虚痛,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腹中刺痛,王佑、陈昭遇、郑奇《太平圣惠方》中的腹内坚痛等名称。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对不同腹痛提出分类鉴别,“气血、痰水、食食积、风冷诸证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可验”。李东垣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强调“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明代以前,胃脘痛和腹痛经常混称,明代以后将两者明确分开,专立腹痛病名。秦景明《症因脉治·腹痛论》指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若痛在胁肋,曰胁痛。痛在脐上,则曰胃痛,而非腹痛。”其明确了腹痛与胃痛及胁痛的区别。龚信《古今医鉴》针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法则,“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唐宗海《血证论》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并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腹痛的病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虚弱、劳倦内伤等,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1.外感时邪外感风、寒、暑、热、湿邪,侵入腹中,均可导致气机阻滞,气血经脉受阻。感受寒邪则寒凝气滞,脉络绌急,不通则痛。感受暑热或湿热之邪则肠道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生腹痛。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腑气阻滞不通;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食物,导致湿热阻滞肠胃,中焦气机不畅;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不通。饮食不洁,肠虫滋生,阻滞肠腑,传导失司,导致不通则痛。
3.情志失调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而发生腹痛。日久则血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络脉痹阻,疼痛加重,固定不移,且病情进一步加重,可造成腹中癥瘕痞块。
4.禀赋不足,劳倦内伤素体虚弱,脏腑亏虚,或劳倦内伤,导致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经脉失养,或者大病久病之后,中阳不足或脾肾阳虚,经脉失于温煦,均可出现不荣则痛。
5.跌仆损伤,腹部手术跌仆损伤、腹部手术,导致血络受损,血溢脉外,脏器粘连,可形成腹中瘀血,经络不畅,中焦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腹痛病机为脏腑气机不利,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或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脏腑失煦,“不荣则痛”。总之,本病的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其病位在脾、胃、肝、胆、肾、膀胱及大肠、小肠等多个脏腑。
腹痛发病过程中病机变化复杂,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互相兼夹。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多为实证;脏腑经脉失养,则“不荣而痛”,多为虚证。气血不足夹杂气滞血瘀,或脾胃虚弱与肝胆湿热互见,多为虚实夹杂证。病初多为实证,病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如湿热困脾,或肝郁克脾,日久则脾胃虚弱,甚至脾阳不振,脾肾两虚;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则水湿不化,土壅木郁,气机阻滞,日久气滞血瘀;或虚证复感诸邪,导致气滞、血瘀、痰浊、食积、湿热等阻滞。寒痛缠绵发作,可以郁而化热,热痛日久不愈,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
若腹痛失治误治,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虫邪聚集,或术后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一)诊断
1.凡是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即为腹痛。
2.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鉴别何脏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血、尿、便常规检查,血、尿淀粉酶检测,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腹部X线、CT、MRI、B超等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胃痛部位不同,胃痛在心下胃脘之处,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其次伴随症状不同,胃痛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可伴有便秘、腹泻或尿频、尿急等症状。
2.积证腹痛瘀血型腹中无结块,积证腹中有结块,且结块固定不移。腹痛可伴有便秘、腹泻或尿频、尿急等症状;积证可伴有胁痛、黄疸、鼓胀等病证。
1.寒邪内阻
临床表现:腹痛拘急,痛势急暴,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正气天香散由乌药、香附、陈皮、紫苏、干姜组成。前方温里散寒;后方理气温中。服药后腹痛仍不缓解者加乌药、细辛、荜茇;伴恶心、呕吐者,加陈皮、砂仁;兼风寒感冒者,加紫苏、防风、荆芥穗;兼暑湿感冒者,加藿香、佩兰;大便秘结严重者加大黄。
2.湿热壅滞
临床表现: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合(或)枳实导滞丸。
大承气汤由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组成;枳实导滞丸由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组成。若燥结不甚,湿热较重,大便不爽者,可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若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
3.饮食积滞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代表方:枳实导滞丸。
本方由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组成。腹胀甚者加木香、莱菔子、槟榔,轻者可用保和丸。
4.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善太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木香顺气散。
本方由木香、青皮、橘皮、甘草、枳壳、川朴、乌药、香附、苍术、砂仁、桂心、川芎组成。若气滞较重,胁肋胀痛者,加川楝子、郁金;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若腹痛肠鸣、腹泻者,可用痛泻要方;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
5.瘀血内停
临床表现: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
本方由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组成。若腹部术后作痛,可加泽兰、红花、桃仁;若跌仆损伤作痛,可加丹参、王不留行或服三七粉、云南白药、血竭;若下焦蓄血,大便色黑,可用桃核承气汤;若胁下积块,疼痛拒按,可用膈下逐瘀汤。
6.中虚脏寒
临床表现: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暖喜按,畏寒怯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食不佳,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弱或沉缓。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大建中汤或小建中汤。
大建中汤由川椒、干姜、人参、饴糖组成;小建中汤由桂枝、生姜、芍药、饴糖、炙甘草、大枣组成。若腹痛下痢,脉微肢冷,脾肾阳虚者,可用附子理中汤;若大肠虚,积冷便秘者,可用温脾汤;若中气大虚,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还可根据辨证选用当归四逆汤、黄芪建中汤等。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实证腹痛,起病急,病程短,痛势急剧,暴痛拒按,其中气滞痛多表现为时轻时止,痛无定处,攻冲走窜,伴情志不畅,胸胁不舒,善太息,嗳气腹胀,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血瘀痛多表现为刺痛拒按,痛处固定不移,甚至可扪及包块,痛无休止,入夜尤甚,伴面色晦暗发青,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食积痛多表现为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嗳气频作,嗳气或矢气后腹痛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或可见便秘。虚证腹痛,起病缓,病程长,痛势绵绵不绝,喜暖喜按,时缓时急,为虚痛。
2.辨寒热疼痛暴作,痛势拘急,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势急迫,痛处灼热,拒按,口渴,喜冷饮食,得凉痛减,或伴发热,或有便秘者,为热痛。
(二)治法方药
腹痛治疗以“通”字立法,但“通”并不是仅指通下之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实则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对于虚实夹杂及寒热错杂证,应随病机兼夹变化,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灵活运用。如《医学真传》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1.兼气滞,以肝郁气滞为代表,治当疏肝理气,常加柴胡、香附、枳壳、木香、青皮、莪术等。理气药气味多香燥,具有耗气伤津之弊,所以用药中病即止;或在理气药运用时加柔肝养阴之品,如白芍、当归、枸杞子、沙参、麦冬等以反佐行气药的香燥之性。因行气药中多有挥发油,故不宜久煎。
2.兼血瘀,多用桃仁、红花、川芎、五灵脂、蒲黄、徐长卿、鬼箭羽、三七、血竭等,严重者可用虫类药加强通络作用,如全蝎、蜈蚣、水蛭、土鳖虫等。此类药有耗气伤血之弊,故应中病即止,或加补血养血药以防攻伐太过。瘀血腹痛多与气滞有关,可酌加行气药,如元胡、川楝子、乌药、九香虫、枳实等。血瘀腹痛偏寒者用蒲黄、五灵脂、桂枝、川芎;偏温者则用丹皮、赤芍、酒大黄等。
3.兼食积,常加用焦三仙、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炒稻芽、枳实、厚朴、槟榔、莱菔子等。体虚病人应以健脾益胃为主,宜服香砂六君子汤、枳术丸、保和丸等。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多餐,平时宜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
4.腹痛若由腑气不通,肠胃积滞所致者,应清除中焦郁热,荡涤肠腑积滞,可选用承气汤类。常用药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便秘明显者大黄应后下,芒硝宜冲服,中病则止。对于年老体弱不任攻下者,可用缓下之剂,如黑芝麻、肉苁蓉、火麻仁等,并酌加太子参、党参、生黄芪、白术、茯苓等药健脾益胃,热盛伤津,无水舟停者可用增液汤加黑芝麻、肉苁蓉、当归等滋阴润肠。
5.若肠痈腹痛,见小腹右侧疼痛,可用大黄牡丹汤、大柴胡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
1.腹痛可见于多种病证。腹痛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种证候表现,所以应注意查找原发病证。腹痛在内科疾病中,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霍乱之腹痛,吐泻交作,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常发生厥脱等变证;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腹泻之腹痛,伴有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次以上,大便稀溏甚至如水样;便秘之腹痛,伴有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至少三天以上排便一次。内科腹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无腹肌紧张、反跳痛等,无外伤史。外科腹痛多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可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反跳痛或腹部包块等。若小腹右侧疼痛,为肠痈。应注意体格检查及询问病史。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并询问月经史,以明确诊断。
2.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灵活辨治。虚实夹杂者临床见患者腹痛,畏寒怯冷,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又见情志不畅、善太息、腹胀或两胁胀满等气滞证,或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嗳气频作等食积痛。寒热错杂者寒痛缠绵发作,日久郁而化热,临床见腹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形寒肢冷,又见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黄,心烦易怒,口干胁痛等热证。热痛日久不愈,也可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临床见腹痛势急迫,拒按,口渴,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又见腹痛,畏寒肢冷,大便清稀等寒证。对于虚实夹杂及寒热错杂证,应随病机兼夹变化,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灵活运用。
平素注意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洁),勿食生冷、肥甘厚味及不洁食物,戒烟忌酒。避风寒,畅情志。
腹痛剧烈应禁食,缓解后宜饮食清淡,忌食生冷辛辣、肥甘厚腻食品。虚寒证或寒实证可予热敷疗法。若患者出现腹痛甚、腹痛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暴泻不止或大便数日不通等症状,应警惕出现脱证,立即中西医结合急诊治疗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病因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虚弱、劳倦内伤,跌仆损伤、腹部手术等。病机为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病位在脾胃、肝胆、肾、大小肠、膀胱等多个脏腑。病性,疾病初期多为实证,病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腹痛治疗以“通”字立法,临床分为寒邪内阻、湿热壅滞、饮食积滞、肝郁气滞、瘀血内停、中虚脏寒证等,以实者攻之、虚者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为治疗大法。
对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黄宗文教授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原理,采用“益活清下”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显著。他认为,其关键在于“通”,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通里攻下,即所谓的“釜底抽薪”之法,相当于西医的“内引流”。急性期运用中药汤剂“柴芩承气汤”为基础方加减,实行中药“灌肠-胃管注入-口服”三步骤疗法模式,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此外,配合六合丹(生大黄、生黄柏、白及、乌梅、薄荷、白芷等)湿敷腹部及腰部。对于重度腹膜炎、重度肠麻痹,及早采用中药灌肠;中药汤剂胃管注入;静脉滴注参麦液益气养阴,丹参酮、血栓通或灯盏细辛活血化瘀,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肠道排空;另外可配合电针针刺双侧足三里、内关、中脘、合谷、上脘、天枢等,能解除平滑肌痉挛,特别是乳头肌痉挛,有利于胆汁和胰液的排泄,从而有利于胰腺功能的恢复。恢复期以六君子汤加金铃子散加丹参饮加减等健脾和胃、芳香化湿、活血化瘀;若假性囊肿形成,则活血散结力量加强;若脓肿形成,以手术为主,中药应加重清热解毒、托毒排脓的力量,如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金银花等。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
《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凡三焦痛证,惟食滞、寒滞、气滞三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多暴痛者,多前三证,渐痛者,多由后四证……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丹溪心法·腹痛》:“初得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久必难,壮实与初病宜下。虚弱衰与久病,宜升之消之。”
《寿世保元·腹痛》:“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证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迫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