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龙牡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主治因阴阳两虚,阳失阴之涵养则火浮不敛,阴无阳之固摄则精不内守,出现虚劳、失精、梦交等症。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脏腑、阴阳,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使阳能固密,阴能内守,则阴平阳秘,精不外泄。王师临床经验丰富,对纷繁复杂的证候,求得病本,再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王师探究桂枝龙牡汤组方之理,临床应用治疗多种小儿疾病,辨证精准,每获佳效,此即所谓“异病同治”也。
1汗证
病例1陶某,女,5岁,年5月21日初诊。
主诉:反复感冒、汗多4年。体质虚弱,反复感冒,曾患肺炎3次。汗出较多,盗汗,纳少,二便尚调。检查:形瘦,面色欠华,舌质红、苔薄润,脉细小。辨证:肺脾不足,营卫不和,表虚卫外不固;治法:调和营卫,益气敛汗;处方:桂枝3g,炒白芍药6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5枚,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太子参6g,陈皮5g,白术10g,炒谷芽15g,炒神曲9g,浮小麦15g,糯稻根30g。7剂。
二诊(5月28日):汗出减少,纳增不显,苔润脉细。上法颇合,仍宗前义。处方:桂枝3g,炒白芍药6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5枚,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太子参6g,生谷芽、生麦芽各15g,木香5g,湘莲(打)10g,炙鸡内金10g,砂仁、蔻仁(后下)各3g。7剂。
三诊(6月4日):纳食略增,汗出略减,苔薄脉细。拟健脾益气固表,予桂枝汤加黄芪9g,白术10g,防风6g,生谷芽、生麦芽各15g,焦山楂、焦神曲各9g。14剂。其后患儿汗止纳增,体质增强,感冒减少,诸症渐平。
按:汗证多发生于体质虚弱的小儿。汗乃人之津液,汗出过多则耗阴竭液。小儿自汗主要责之于表虚卫外不固,小儿汗证又因营卫失和所致。营为阴,卫为阳,营卫失和,阴阳失衡,卫弱营强,阴不内守,阳失固密,阴必乘之,津液外泄而为自汗;若卫强而营弱,阳气郁蒸于肌表,内迫营阴,津液外越而为盗汗。桂枝龙牡汤能调和阴阳,潜阳入阴,和营敛汗。卫阳与营阴平秘,则营阴不外泄,卫阳能固秘,汗证可除。汗多淋漓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等。三诊时汗已减少,遂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巩固疗效。
2遗尿
病例2黄某,男,5岁,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遗尿2年。患儿自幼尿床,每夜2次,难以唤醒或醒后神志迷朦,白天尿频,口渴引饮,有包皮手术史,遗尿依旧,纳平,便调,盗汗,舌质红、苔薄润,脉细小数。腰骶X片:椎体隐裂。西医诊断:遗尿症;中医诊断:遗尿;辨证: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治法:潜阳摄阴,健脾补肾;处方:桂枝3g,白芍药9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太子参10g,白术10g,覆盆子10g,桑螵蛸10g,益智仁10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怀山药10g,乌药9g,芡实15g,五味子5g,白莲须9g。7剂。
二诊(11月14日):药后夜尿1次,唤之能醒,未尿床。口渴、盗汗亦减,近有微咳,鼻通无涕,舌苔薄白,脉细滑。再宗前法,上方去牡丹皮,再服7剂。
此后随症调理1个月,病情缓解,白天尿次减少,夜尿偶作,汗止神振,面色红润。
按:3岁以上的小儿,夜眠遗尿,是为遗尿症。其辨证有肾气不足、肺脾气虚、肝胆郁热之异,但临床上以肾气不足为主。经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肾与膀胱相表里,若肾气亏虚,则州都之官气化失职,关门不固而为遗尿。故必须重视命门肾气,分阴阳而扶元。桂枝龙牡汤从阴引阳而固下元,更因脾虚及肾虚而合四君子汤益气补土、温肾助阳而止遗。对于脾肾两虚的患儿,王师常选用桂枝龙牡汤以调和阴阳、潜阳摄阴,并与四君子汤、缩泉丸、止遗药等合用治疗小儿遗尿,疗效确切。
3抽动秽语综合征
病例3王某,男,9岁,年9月26日初诊。
主诉:近1年喉中时发怪声,四肢抽动,摇头耸肩难自止。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成绩退步。激惹易怒,动则汗出,形体瘦小,面色少华,纳可便调,舌淡、苔薄白润,脉细小滑。诊断:抽动秽语综合征;辨证:营卫失调,阴不摄阳,虚阳浮越,痰浊阻络;治法:调和阴阳,化痰通络。宜桂枝龙牡汤和导痰汤化裁;处方:桂枝3g,炒白芍药6g,生甘草3g,青龙齿(先煎)30g,牡蛎(先煎)30g,僵蚕10g,沥半夏9g,枳壳9g,九节菖蒲10g,远志6g,琥珀(吞)3g,白蒺藜10g,珍珠母(先煎)30g。9剂。
二诊(10月6日):服药后症情大减,喉中怪声减少,舌淡、苔薄润,脉小滑。上方颇合,再守原法。处方:桂枝3g,炒白芍药6g,生甘草3g,青龙齿(先煎)30g,牡蛎(先煎)30g,僵蚕10g,沥半夏9g,九节菖蒲10g,远志6g,琥珀(吞)3g,白蒺藜10g,珍珠母(先煎)30g,竹叶9g。14剂。
三诊(10月20日):多动不安,汗出减少,睡眠欠安,二便尚调,苔薄润。拟养心化痰,镇惊安神。处方:炙甘草9g,淮小麦30g,大枣5枚,青龙齿(先煎)20g,酸枣仁9g,钩藤(后下)6g,远志6g,天浆壳7枚,琥珀(吞)3g。14剂。
四诊(11月6日):夜寐转安,稍有盗汗,喉中怪声已除,抽动不作,多能认真上课,舌淡红、苔薄润,脉细小数。处方:龟板10g,炙鳖甲15g,白芍药15g,鹿角片9g,益智仁10g,柏子仁10g,远志6g,青龙齿(先煎)30g,生地黄12g,牡丹皮9g,山萸肉9g,茯神10g,太子参15g。14剂。
此后连续服药2个月,随症加减,诸症明显减轻,已能正常上课,学习成绩提高。
按: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儿童期特有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眨眼、缩鼻、摇头、耸肩、上下肢不自主抽动及喉内作响,或骂人说粗话等症状。病久年长,至学龄期却大都表现为智能发育迟缓,学习困难,为现代儿科常见的疑难病症。本例患儿临床表现为抽搐,多动不宁,耸肩摇头眨眼,喉中发怪声,上课时注意力难集中,小动作多,易激惹发怒,动作不协调,舌红、苔腻,脉弦滑带数。证属肝风痰火内扰,肾虚心神失养;其标在风火痰浊,本为肾虚精亏。治疗当滋阴潜阳,兼平肝熄风、化痰通窍,标本同治。首选导痰汤及桂枝龙牡汤,待心火降、风痰蠲、肝火平后,改用三甲复脉汤、甘麦大枣汤,合左归饮、右归饮之类,滋水涵木、补肾填精养脑,常获良效。
4心悸
病例4赵某,男,11岁,年12月1日初诊。
主诉:9岁时曾患心肌炎,心电图提示:早搏、窦性心律不齐。现心悸,神倦,盗汗,食少,睡眠欠安,二便如常,脉软弱伴结代,早搏每分钟6-7次,舌淡、苔薄。辨证:心悸(心阳久虚,营卫不和)。予桂枝龙牡汤加味:桂枝3g,龙骨(先煎)12g,牡蛎(先煎)20g,生姜3片,红枣5枚,炒白芍药6g,炙甘草3g,茯神12g,五味子3g,麦冬9g。7剂。
二诊(12月8日):悸平汗减,纳食稍增,但入眠难,少寐,脉尚结代(4-5次/分),舌苔薄润。前法尚合,原方加减。处方:桂枝3g,龙骨(先煎)12g,牡蛎(先煎)20g,生姜3片,红枣5枚,炒白芍药6g,炙甘草3g,茯神12g,朱麦冬9g,远志6g,阿胶(烊化)9g。7剂。
三诊(12月22日):诸症皆和,精神尚倦,脉软而偶有中止。宜益气养心主之。处方:桂枝3g,党参9g,丹参9g,生姜3片,红枣5枚,炙甘草3g,生地黄15g,阿胶(烊化)9g,赤芍药、白芍药(各)9g,朱麦冬9g。7剂。嗣后其症渐平而安。
按:小儿心悸为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伴脉疾促或结代等。这些患儿往往先天不足,体质较弱,易感外邪,而见气血瘀滞不利。本例初诊所见为心阳久伤未复,而致脉道不利,营阴不守。“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其治当以扶助心阳、调和营卫。本方“以桂枝引其归路,而率龙牡介属潜之也”。(《本经疏证》)故选用桂枝龙牡汤为主方,以桂枝汤助益心阳、调扶营阴,以龙骨、牡蛎摄敛神气,宁心镇固;加麦冬、五味子、茯神宁心养神。二诊时久汗已减,乃去白芍药、五味子,而以阿胶、远志、茯神、朱麦冬养心安神。三诊仅见神倦,偶有脉来中止,遂以益气复脉为治,改用炙甘草汤加减,以藉善后。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43卷第10期第1-2页。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用于学术交流,公众请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相关处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治疗白癜风费用早期白癜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