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述要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通过空气飞沫传染的小儿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颊部焮热、肿胀、疼痛为主要证候特征。好发于冬春季节,以5~15岁的儿童发病最多,婴幼儿极为少见。本病古称虾蟆瘟、鹭鸶瘟、鰻鲡瘟等,均以其腮腺肿胀且具传染性而命名。形容较为确切形象。至于近代有人把本病与古时的痄腮互称或划等号,尚感欠妥。因痄腮只是以腮腺肿胀为特征,也包括化脓性腮腺炎——痄痈在内,多不传染,只能说痄腮包括本病在内。
本病在我国流行的时间很早,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赤小豆”条记载:“宋仁宗在东宫时,患痄腮,命道士赞宁治之,取赤小豆七十粒为末。敷之而愈。”这说明当时已有本病的流行。而见之于方书,则以元代窦汉卿的《疮疡全书》为最早,以后明代的儿科著作,如《保婴撮要》、《幼科金针》等,以及《外科正宗》、《外科准绳》都有本病的记载。由于本病外形肿胀,所以,多列入外科门中。
本病只有个别的病例并发脑膜炎,出现高烧、头痛、项强,呕吐、惊厥等。如果早期并发,多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诊断较为困难。西医认为,有可能并发睾丸炎,影响生育,临床尚难验证。总之,预后较好。
2
明理
《薛氏医案》认为,本病是“足阳明胃经,或外因风热所乘,或内因积热所致”。从这里知道,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
一是内因积热蕴结,伏于足阳明胃,为发病的内因;
二是外感风热时邪,由口鼻而入于足阳明,是发病的主因。
由于足厥阴肝经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与胃经并行;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风热时邪入胃,引动胃中伏热,胆胃之火随经脉循行,上交于腮颊,壅阻于少阳经脉。毒邪郁结不散,致使少阳经脉失和,气机阻遏不通,气阻血滞,而致局部肿胀,坚结疼痛。所以,《儿科证治大全》说:“此由风温偶袭,少阳经脉失和所致。”由于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厥阴肝经之脉,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如时邪病毒,随肝经之脉循经下行,即可使厥阴之脉失和,而在阴部处发生病变,故少年罹患本病,可以同时出现睾丸肿痛。如风毒炽盛,窜入心肝,扰及神志,也可出现壮热,头痛、呕吐、嗜睡,甚至昏迷、惊搐等证,即西医所谓并发脑炎的合并症。
以上古籍所载本病,外因有风热、风温、风毒的不同,其实风热,温,毒皆同气而异名。现在多认为本病之外因为外感疫毒疠气。
3
证治
本病是由外感疫毒疠气和内在积热相互搏结而引发,属于温热病的范畴,故在辨证上仍采用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临床的共同症状,常表现为开始即有恶寒发热,继到耳聋,喉痛,腮部一侧肿胀疼痛。如果治不及时,未能控制,经过1~2天后,即由一侧延至另一例,但很少有两侧同时发生的,如两侧均已发生赤肿者,则发热更甚。一般经过7天左右,则热退肿消而痊愈,整个病程为8~12天。如果治疗及时恰当,则可大大缩短病程,也可控制在一侧,而不延至对侧。相反,如果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当,亦可相对延长病程,乃至数周不愈。我等在临床上将本病常分为下列几个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一、表邪偏重
本病在起病初期,多为表邪偏重而热毒较轻,一般证候多见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身疼痛,腮部肿胀疼痛,局部不红,咀嚼障碍,咽部不适,唇舌偏淡或正红,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指纹浮青等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腮部肿胀,疼痛不红。
治疗原则与方药:本证属表邪重而热邪轻的证候,故在治疗上以解表散邪为主,选用荆防败毒散,去羌活、独活,加板蓝根、浙贝母、夏枯草,僵蚕。本方以荆芥、防风、薄荷解表散邪,桔梗、枳壳宣肺而助解表之力。柴胡疏解少阳之郁热;茯苓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去羌活、独活,恐其辛温发散太过;加板蓝根、渐贝母、夏枯草、僵蚕,以达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目的。全方共奏解表清热、软坚散结之效。如舌苔色黄,有化热之势者,加黄芩、龙胆草,以清热泻胆;如热毒亢盛,肿胀甚者,去柴胡,加石膏、黄连,以制继续化热之势。
二、热毒偏盛
本证是表邪将解,热毒偏盛者,临床证侯表現微恶风寒,壮热有汗,腮部红肿,焮热疼痛,咀嚼困难,吞咽不利,甚至颈项转倒不灵,或大便干燥,小便短少,面赤,唇红,舌质红,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指纹青紫等证。
辨证要点:壮热与微恶风寒,腮部红肿,焮热疼痛,唇红,舌红。
治疗原则与方药:本证是以热毒偏盛,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兼有表邪未尽,少佐解表散邪,选用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加龙胆草、夏枯草、蒲公英。本方以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牛蒡子清热解毒;僵蚕、马勃解毒散结,软坚消肿;薄荷疏散风邪;桔梗宣肺以助解表之功;玄参滋阴降火;陈皮理气健牌,以制黄芩、黄连苦寒伐胃之弊;原方去升麻、柴胡,恐升腾太过,以免毒邪扩散;加夏枯草,则软坚散结之力更强;加龙胆草、蒲公英,清泄胆经之热,以助解表之功,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疏表散邪,软坚消肿之效,用于热毒偏盛者尤宜。如热入阳明,大便秘结,舌苔黄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如舌质红绛,舌光无苔,热毒入营者,去薄荷,加生地黄、丹皮、丹参凉营育阴,如邪毒陷入心肝,出现神昏痉厥,抽搐动风,合并脑病者,加至宝丹以醒脑开窍,加服紫雪丹以镇惊定搐,(中医五运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