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谈桐庐茶与茶业
不是茶叶生产者,不是茶叶经销者,不是茶叶管理者,仅在桐庐县茶文化研究会帮助工作了几年,与茶叶、茶人、茶企、茶行进行了一些接触交流,并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形成了一点对桐庐茶与茶业的想法,以泛谈、散谈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只能是散谈桐庐茶与茶业。
一、桐庐茶香千年
潇洒桐庐,茶香千年。这两句话是八个字,充分说明了桐庐产茶历史的悠久,茶文化底蕴的深厚。
黄帝时的桐庐桐君老人,就在桐庐的东山(现桐君山)煮茶施药。历史上桐君山便是名茶的产地,流传有“桐君云山探雀舌,富春碧水煮龙团”之佳句。
三国时代的《桐君录》中就有论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而不及桐庐……。”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有记有“……睦州茶生桐庐山岩”。唐状元施肩吾(桐庐人,—),就曾来桐庐巡查茶叶专卖市场和征税事务,说明桐庐是产茶和茶叶集散之地,茶市历史悠久。
宋时,桐庐产贡芽,据《六研斋笔记》(明·李日华)载:“邑天尊岩产茶最芳辣,宋时充贡。”又在《紫桃轩杂缀》中云:“分水贡芽,出本不多,近时所产有苞紫、寿眉、雀舌、莲心诸品”,说明桐庐产茶品种之多。元朝末年桐庐就有“芦茨红茶”产出。现桐庐已出产绿、红、白、黄四色名茶。
通过桐庐县茶文化研究会对桐庐产茶历史和茶文化历史底蕴的挖掘、研究,得出了三个重要的结论:“桐庐的桐君是中国制茶懂茶第一人”,“桐庐是中华茶文化发祥地”,“桐庐是中国红茶发源地”。
自桐君老人至今,桐庐茶香何止千年!
二、桐庐茶品上乘
桐庐县地处浙西北中低山丘陵区,境内群山叠峰,溪流纵横,属亚热带南缘季风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高山云雾缭绕,土壤以黄壤亚类的山地黄泥土为多,PH值在4.5~5.5间,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生长在适宜环境中的桐庐茶叶,质地本就极佳,且茶技先进,加工制作技艺精湛,所产茶叶品质无疑上乘。
桐庐历史上的“天尊岩茶”,为宋、元、明、清四朝贡品,全国唯一。桐庐谷芽茶,于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现代的“雪水云绿茶”,自年研制成功至今,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海国际文化节、浙江省绿茶博览会、浙江精品名茶展示会、浙江省农博会等重大茶事和优质农产品展示博览活动中,获得金奖四十余块。
年浙江省十大名茶评比中,桐庐“雪水云绿茶”虽未进入浙江十大名茶,而其技术、品质评分即色、香、味、形的评分,位居全省第二位。
年5月,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茶叶学会、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八家“国字号”单位专家评审,评出的中国杭州十大名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天尊贡芽茶”双茗上榜。
年5月,桐庐“雪水云绿茶”、“天尊贡芽茶”双获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名茶”金奖。
“雪水云绿茶”于年获誉“中国文化名茶”,“天尊贡芽茶”于年获誉“中华文化名茶”。
桐庐红茶“芦茨红红茶”、“雀点枫窗”,桐庐白茶“瑶池白茶”、“雪冰云绿”、“叹文叔”,桐庐黄茶“壶源金芽”、“留之久”等均为品质极佳的上品。
三、桐庐茶业作用
新中国建立至年,是桐庐茶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县茶园面积从年的0.47万亩,发展到年的6.8万亩,其中年7.24万亩,为历史最高年份。她的发展,促进了桐庐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桐庐山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壮大山区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山区农民的工分分红、改善山区农民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年桐庐县茶园面积6万亩左右(总面积6.49万亩、采摘面积5.7万亩),茶业产业链产值或称综合产值8亿元,其中茶叶生产总值3.75亿元。她在整个桐庐的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就农业来说,她仍是一个主导产业,钟山、新合、分水、百江、瑶琳等几个重点产茶乡镇的茶农在茶业中还是获得了不小的收入的。除此之外,现阶段来说,茶产业不仅仅是农业经济产业,更重要的是她是绿色生态产业、健康养生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精神文化产业,她的作用将发挥在社会的文明建设中,发挥在人类的健康长寿中、发挥在人们的幸福生活中。
四、桐庐茶业艰辛
现阶段桐庐茶业要进一步发展,其道路是十分艰辛的。艰辛在于:①、领导重视的问题。由于茶业经济在整个桐庐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县、乡镇各级领导要在茶业产业的发展上放很多的精力,或给予茶业发展很多的扶持政策,那是不大可能的。②、土地制约的问题。一是较大步子新建茶叶基地的土地潜力不大。二是桐庐已经很难拿出土地来给想要扩大生产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建造新的厂房。③、茶叶市场的问题。桐庐没有一个像样的茶叶市场,这给春茶生产期间茶农的茶叶交易和整个茶叶营销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桐庐下杭路的茶叶市场有名无实,就近几年的实践来看,那里形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便于茶农、茶企、茶行交易的茶叶市场。④、生产成本的问题。桐庐“雪水云绿茶”是桐庐名茶的代表,是桐庐茶业的“金名片”。但它的发展制约性极强:其采摘期短,仅3月中旬至4月底40天的时间。而更大的问题是:一心采摘,要5万左右个“心”制成1斤“雪水云绿茶”,采摘何其难!采摘工难找,采摘成本高,导致生产成本高。“雪水云绿茶”诞生时的销价定位不高,造成茶企利润薄。⑤、茶馆茶楼的问题。桐庐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休闲养生之佳地,且产名茶,作为休闲养性的茶馆茶楼业是应该会蓬勃发展的,不知何因?桐庐的茶馆茶楼总是不景气,未能很好的发展。之前开办的较好的几家茶馆茶楼,如“天茶地酒茶楼”、“青藤茶楼”、“御茶园茶楼”等,都关门歇业了。桐庐尚没有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人气旺盛的茶馆茶楼。
五、桐庐茶业发展
桐庐有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有五个重点产茶乡镇,有6万余亩的茶园,有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有一批长期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有品质上乘的名茶,桐庐茶业的发展是有坚实的基础和极有利的条件的。因此,还是要克服困难,相方设法,努力推进桐庐茶业的健康发展。这里略述五个方面的想法。一是要查清底子,打实基础。茶叶基地是茶业发展的基础。要查清桐庐茶叶基地的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四、五十年的老茶园,要更新改造;半荒芜的茶园,要培育复兴;有新建茶园的潜力,要充分挖掘。全县能够建成5万亩高产高效的标准茶园,使茶业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则桐庐茶业还可迎来发展的新气象。
二是要名宗皆顾,足用资源。①、名茶发展要采取不同的策略。“雪水云绿茶”因其受多项因素制约,做大做强较难,只能做精做“金”,难求其产,只求其精,保持其针形、冲泡于杯中婷婷玉立之特色,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桐庐茶叶的“金名片”。“天尊贡芽茶”,因其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且可采一叶一心、一叶二心制成,则可做大做强,产区要全面放开,扩大生产,求其产业之壮大。桐庐白茶、黄茶,有条件的可大力发展。②、桐庐红茶则需统一整合,汇成规模。现桐庐生产红茶的茶企较多,品牌有八九个之多,而且量皆不多。搞一个“桐庐红茶”综合大品牌的设想应该是对路的,在各茶企努力发展自己品牌的基础上,汇成“桐庐红茶”大产业。③、充分利用茶叶资源的文章可做好做足。目前状况是:桐庐茶园大部分是春茶期间生产一季名优茶,茶叶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可参照百江康能茶业、分水雏仙茶业的经验,进行多期采摘,生产蒸青、碾茶、绿片、茶片等外销产品和生产一批炒青、毛峰等大宗茶,以充分利用茶叶资源,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三是要办好市场,方便交易。茶农采摘的青叶卖到哪里?制成的茶叶到了桐庐找来找去卖给谁?及其不便。桐庐要建一个像样的桐庐茶叶交易市场,已经叫了二十多年了,看来条件不大具备。所以可以提办好市场,而不是建好市场。①、在春茶生产时节,可在桐庐县城选一个地方(如富春路),作为茶叶临时交易市场,以方便茶农、茶企、茶行之间的交易。②、重点产茶乡镇办好产茶时节的青叶交易市场,茶农有青叶到市场,茶企需青叶到市场。除茶企、茶行与茶农有合同签订者之外,茶企、茶行、茶农的青叶交易,或半成品交易,在市场交易,可减少许多麻烦。
四是练好内劲,提升档次。依靠先进茶技,发展桐庐茶业,以科技练好茶业内劲,是极其必要的。如引进新品种、更新老茶园、采用新设备、推广新技术,这方面茶叶生产的主管、技术部门和科技人员,在不懈努力,此不多述。在此强调的是:茶叶重点产区,要从建设有机茶园出发,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统一使用有机肥如菜饼,以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茶叶内在品质。练好内勤更重要是要融入文化内涵,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茶企是落后的茶企。茶业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融入、吸纳茶文化内涵,以茶文化来加厚产品的底蕴,来提高茶企的档次,来增强茶企的内劲,从而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人类健康长寿的需要。
五是要延伸外涵,全价利用。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提出“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据此思路,桐庐可优先做好三篇文章。一篇是茶旅结合发展。桐庐风景优美,全域旅游发展良好。且美丽的茶园本身就是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茶旅结合发展,怎会没有美好的前景?二篇是茶楼茶馆发展。此篇文章需要有心的人们去深入探究。三篇是茶美食发展。旅游胜地的桐庐,旅客众多,美食众多,能否在美食中纳入“茶”,形成茶美食,“桐庐雪水云绿名茶宴”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推出众多的桐庐茶美食,岂不是桐庐茶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子?茶业外涵的延伸,内容广泛,项目丰富,只不过需要人们去研究罢了!其壮大桐庐茶业的作用将会是十分明显的。
文字:龙来源
编辑:申屠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