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自然之子,生命过程和自然界一年四季一样,冬至一阳生,之后阳气升发,新春佳节前后,立春时节到来,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立春之后,阳生阴长,万物复苏。养生的关键在于保养阳气。在喜迎新春之际,我们如何做更利于养生呢?
一、文化养心重于大吃大喝
眼下过节的气息越来越浓,人们在怀着喜悦的心情期盼春节到来的同时,也都在忙碌地准备着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春节前后,成了人们理所当然天天大餐的欢乐时光。然而,大餐过后往往产生诸多身体不适,如血压/血糖/血脂/尿酸升高、上火感冒、食积口臭、腹胀便秘、头昏脑涨、胸闷心慌等不适,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体胖腰粗、起痘生斑,大大影响了爱美人士的心情。
任何吃的喝的都属阴,尤其肥甘厚味、酒肉生冷,进入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阳气,阳气损伤,痰湿瘀阻,化热感寒,阻络生风,闭阻筋骨经脉,导致胀痛麻痒,停聚成结石肿块,导致百病丛生。
养身先养心,迎新春,助阳气,首先倡导文化养心,全家族人欢聚一堂,共叙一年来的成长变化,相互欣赏激励,每个人都得到来自家族的能量,升腾家族自信,这种精神滋养是一个人生命阳气的源泉。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兴家旺族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非常好的免费方法是每天早晨6~8点在抖音搜“琨哥”,听家庭教育专家王琨老师抖音直播,干货满满!
二、薄滋味,养气血,每个人一辈子的健康饮食“十字原则”:温热清淡均衡七八分饱。
最好的饮食是符合五脏功能,避免常见偏颇的食物,五脏都由脾肾来充养,后天根本脾属“土”,脾虚容易生痰湿,先天根本肾属“水”,肾虚容易生水湿,补脾益肾同时都需要除湿。
了解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五脏五行的关系,都知道脾虚生痰湿,肾虚生水湿,但一说起补,就想到芪、参、枣、杞、胶之类,这些补品能除湿吗?如果不能,进入人体就一定程度增加脾肾负担,加重湿气,即使用,也务必在阳气温通,胃肠道清静顺畅、除湿通络的前提下。
食物进入胃内首先需要脾的阳气消化吸收,然后进入全身,循环运转。消化不好或运转不开都不能被人体吸收,导致中焦不通(食积生痰,阻滞气血脉络),上焦积热,下焦偏寒,所以,均衡的饮食结构促进中焦要通,下焦要温,上焦要散,任何营养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前提是疏肝气,祛湿气,清理保养胃肠道。
在饮食方面,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经验:“薄滋味,养气血”,讲的正是好的补品一定是清淡的,均衡的、利于气血温通的,每个人一辈子的健康饮食“十字原则”是:温热清淡均衡七八分饱。
在当代生活条件下,物质营养过盛,佳肴虽美,但要适度,防止病从口入。
三、以消代补,化痰除湿,老中青年常喝的食疗茶
任何吃的喝的,首先到胃里后,需要消耗脾的阳气来消化,一部分变成精微物质被人体吸收,一部分变成糟粕排出体外,《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如果吃得过多、过凉、肥甘厚味,则损伤脾的阳气,导致积食生痰,排便不畅,阻滞气血,郁而上火,“无热不感寒”,内有积热易感外寒,导致上火感冒发烧等常见问题。
所以吃喝的能经脾的阳气消化吸收是第一关,其次是进入人体后要代谢运转开,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两关缺一不可,否则,吃进去消化不了,或运转不开,成为负担和多余,成为造病的根源。
以消代补,化痰除湿是人们普遍需要、临床最常用的调治方法,老中青各年龄段,常喝的食疗茶如下:
1、涤浊通络茶:陈皮5g绞股蓝5g红花3g生山楂10g
除湿消脂,活血通络。“五高”(血压、血糖、血脂、尿酸、体重五项指标高)人群。一次1包,一天1~2次,开水泡代茶饮。忌饮酒、忌生冷油腻辛辣过甜饮食,保持大便顺畅。2、解酒消脂护肝茶:陈皮5g白豆蔻1g枳椇子10g香附5g
化湿解酒,温中燥湿,理气护肝。有酒精肝、脂肪肝、“将军肚”、腹胀、大便稀的人群。一次1包,一天1~2次,开水泡代茶饮。忌饮酒、忌生冷油腻辛辣过甜过凉饮食,忌暴饮暴食。3、减肥消脂茶:陈皮10g荷叶10g炒薏米15g,炒苦荞15g
除湿消脂,通络散热。肥胖、面油多、大便不畅、腹胀人群。一次1包,一天1~2次,开水泡代茶饮。忌饮酒、忌生冷油腻辛辣过甜过凉过咸饮食,忌暴饮暴食,早饭一定要吃,晚上少吃或不吃,坚持有氧运动。4、和胃消食通便茶:炒麦芽5g炒谷芽5g炒二丑3g炙甘草3g
消食和胃,健脾通便。挑食、厌食、大便干、口臭、面黄形瘦的人群,尤以小儿多见。一次1包,一天1~2次,开水泡代茶饮。不吃或少吃零食,忌生冷煎炸过甜饮食,少吃肉食,早饭一定要吃,晚上少吃。5、炒焦的牛蒡茶:性味平和,老少皆宜,祛湿不伤脾胃
健康面前,人人平等,我和大家一样,饮食不注意导致身体不舒服。我的感受是:再好的东西,七八分饱就够了,再多就生害了,再好也不能浪费在肚子里。四、减法养生,以通代补,“排”比“吃”更重要
1、排汗:每天运动1~2次,热身出汗,让自己这百十来斤肉晃动开。利于养生也养心的运动方法是八段锦、全身拍打、七轮呼吸、采日精、转体钟摆运动。促进阳气温通,改善新陈代谢,结合腹式呼吸和正念强化,提升阳性能量,身心清灵通透。下午18:30左右,我常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