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底的一天,沔渡墟有户人家正在办丧事,只见一支长长的花圈队伍正在缓缓地行进着,前面的已越过沔十公路,后面的还陆续从兴隆巷出来。整个沔渡一条街全都是充满哀思的花圈。这位作古的老人是谁?为什么能享有如此众多的群众举着花圈为他送行?他就是8次被评为省劳模,沔渡公社晓阳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友生。张友生,民国2年()11月出生。因家庭贫困,仅读2年私塾便随父学做泥水匠。成年后为了生计平常做泥水匠,墟日改作染布。全国解放后的年,被选为乡农会主席,他带头参加清匪肃特和减租反霸。年2月,他串联12户农民成立常年互助组,为全县最早的2个常年互助组之一。他特地到宁冈县劳模萧生福处学习种植晚稻的经验,回到沔渡开始间种双季稻,粮食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开全县水稻生产单季改双季之先河。同年4月张友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年担任沔渡乡党支部书记。年1月,率先组建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社,由于学习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了双季稻,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年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余亩,实现粮食亩产跨《纲要》。张友生还非常注重农村的思想教育和干群关系。为了团结和教育群众,他办起了“晓阳农民夜校”和“晓阳俱乐部”。坚持十多年的“农民夜校”让一部分农民摘掉了文盲帽子,被上级赞誉为“晓阳铁民校”。“晓阳俱乐部”团结了一批中、青年农民,利用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唱形式教育群众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晓阳剧团在县内还小有名气。晓阳村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年得到了省政府和国务院的表彰。张友生竞竞业业,勤奋工作,先后被评为县劳模10次,省劳模8次,并2次当选省人民代表会议代表,5次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年12月25日,张友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不幸逝世,时年64岁。张友生生前担任干部27年,众多荣誉但两袖清风。去世后,留给子孙的是一笔多元钱的超支款。晓阳的群众自发地来为张书记送行,于是出现了开头描述的那感人的场面。
作者简介
张观怀,笔名关怀,炎陵客家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株洲市作家协会会员、炎陵文化研究会和客家联谊会理事。主编《炎陵之子》、《中共炎陵县党史大事记》等书刊。其负责的档案、党史、方志工作均受到省市主管部门领导的好评。其生平录入《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中华人物大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他长期在基层从事文秘工作,对炎陵县客家人的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这本《炎陵客家》就是他多年辛苦的结晶。此前他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文字作品50多万字,其中,国家级报刊获奖六次,省市报刊获奖十余次。
作品简介
炎陵县档案史志局原局长,株洲市作协会员张观怀的新作《炎陵漫步》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观怀系炎陵客家人,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创作素材。自年以来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不少稿件。年出版了著作《炎陵客家》,与人合作出版《炎陵歌谣》,今年他又出版了新作《炎陵漫步》。
《炎陵漫步》全书32万字,分名人足迹、炎陵儿女、往事珍闻、民国旧闻、炎陵风物、管窥之见、科普小品、讲坛演讲稿等8个栏目。作品主要是以散文为主,一事一议,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趣味性和资料性,是认识炎陵、了解炎陵的一本很有帮助的乡土书籍。
炎陵县首本专门研究炎陵客家文化的专著——《炎陵客家》(张观怀著),己正式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炎陵县委书记李晖,湖南省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宗铮分别为该书作序。 《炎陵客家》共分九章,分别对炎陵客家概况、客家迁徙历史、客地经济生活、客家方言、客家人物、客家文化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是了解炎陵客家实况的一扇窗口,也是一本介绍炎陵客家乡情的专著。是客家乡亲和研究炎陵客家的专家学者不可缺少的必备书籍。
相关链接
湖南日报红色追寻:水口建党将支部建在连上信息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毛泽东主持连队建党的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小阁楼旧址李丹摄
年9月29日,工农革命军“三湾改编”后,决定将党支部建在连上。10月13日,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进发至酃县(今炎陵县)水口镇。沿途,毛泽东指示各营、连党代表抓紧物色、培养入党对象,在士兵中发展党员。10月15日晚,在各连发展新党员的基础上,毛泽东在水口叶家祠亲自主持了陈士榘、赖毅、鄢辉等6名士兵的入党宣誓仪式。当晚,在党员最多的一营二连建立支部,随后,各连也相继建立支部。
水口建党,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付之实践,成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史上的一项创举。有了党的领导核心和基层党组织,连队立刻有了灵魂。连里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党员数量逐渐增多,各种工作迅速开展起来,政治军事素质有了提高,逃跑事件也很少发生。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史料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撰:夏远生)
热血里流淌的深情
毛泽东曾在水口住过的桥头江家李丹摄
桥头江家的周玉荣老人讲起往事,脸上荡起幸福的微笑李丹摄
本报记者周怀立蒙志军张斌通讯员黄春平张兴林
行走在5月的炎陵,眼前一片山葱水绿。
向东遥望,在削如刀刃的井冈余脉上,白云蘸着金色的朝晖飘浮,似在书写一段闪光的历史;从罗霄山下发源的洣水,在远行者的脚下哗哗有声,像在叙述一个遥远的故事……
我们久久匍匐在这片被炮火翻耕过、被血水浸泡过的土地上,接受刻骨铭心的红色洗礼!
首次连队建党的灯光
年10月15日晚。井冈山下的酃县(今炎陵县)水口镇一片寂静。镇子东边的叶家祠小阁楼上透出橘红色的灯光。
灯光下,一名身材瘦高的30多岁的男子庄重地举起右拳,在他的对面,6个年轻人也跟着举起拳头。随着高个子的声音,几个年轻人一字一句地低声宣誓:“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在他们的侧面,一面墙上挂着一块红布,上面写着“C·C·P”3个英语字母(英文“中国共产党”的缩写),和他们刚刚宣读的誓词。
人们不会想到,就在这黑夜闪烁的灯光里,一件和中国革命密切相连的大事件正在发生——这个简单而庄严的仪式结束后,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诞生了!
那个引导宣誓的人,正是刚刚领导了秋收起义的毛泽东。由于进攻长沙失利,毛泽东果断作出决定,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向敌人统治薄弱的湘赣边界农村转移。年9月29日,部队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提出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但由于行军打仗,一直没有机会付诸实施,直至来到水口。
水口建党后,工农革命军的各个连队逐步建立了党的支部,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落在了实处,实现了“党指挥枪”,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后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连队建党叶家祠,从此麾师井冈山。在叶家祠主持连队建党后不久,毛泽东审时度势,最终做出了不去湘南而上井冈的历史性决断。“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历程由此发轫。
从那以后,毛泽东多次出入炎陵:他由此前往茶陵,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他以炎陵中村的“八担丘”稻田为课堂,整整用了7天时间为部队讲政治课,用革命思想武装人民军队;他在炎陵中村乡道任村,主持了革命根据地第一次插牌分田运动;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年4月24日,毛泽东和朱德两位历史巨人在炎陵十都镇实现了第一次握手,从而迎来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84年过去,在水口镇不断建起的新楼群里,叶家祠依然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一方宁静。陈士榘、赖毅、鄢辉等6名战士宣誓的阁楼还在,登上阁楼的木梯还在,放置油灯的四方小桌还在。墙上斑驳的解说词告诉我们,这6名普通的战士中,有2人后来成为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和中将。
桥头江家传递的深情
坐落在井冈山西麓的水口镇,是一个客家小镇,山水秀丽、人民淳朴。
84年前,这个当时的深山小村,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荣耀、最可爱的一支队伍——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桥头江家,是水口镇水口村江家组的一座小院落,与叶家祠隔河相望。院落的门前,河水缓缓流淌,有2棵高大的乌桕树,院落后侧,还有1棵千年古松。
年10月中旬,工农革命军来到水口,毛泽东就曾在桥头江家办公和住宿。正是在这里,毛泽东与张子清等同志彻夜长谈,商讨在战士中发展新党员的有关事宜。
当年,毛泽东曾住过的江家老宅,如今只有92岁的周玉荣老人守护着。
老人的讲述,来自老伴江炳乾过去的回忆。“当年,毛委员与警卫班的战士一起10多人,就住在我们家。”周玉荣老人告诉我们,那时候,江炳乾还只是一个10岁的娃娃。
在江炳乾的印象中,毛委员蛮高,身材单瘦,头发很长,穿着灰色的粗布衫衣,脚上穿着草鞋,对人很和气,每天上午出去,晚上很晚才回来。毛委员夜晚点着桐油灯看书,睡得很晚,第二天又起得很早,到门口走来走去地散步,像在思考什么问题,然后又坐到门口的乌桕树下看书,有时候还会去对面的松山坝看队伍操练。毛委员经常会到周围的老百姓家,去和农民聊家常,问那些农民的日子好过么。他说农民受穷受苦,就是地主土豪劣绅霸占了农民的谷物,受苦的农民要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分地主家的浮财。
一天深夜,小炳乾的父亲见毛泽东房间还透着灯光,知道他又在“写书”,于是到厨房煮了一碗红薯端给毛泽东吃。
第二天早上,一个小战士将装红薯的大花碗送回来,老人关心地问:“毛委员全吃了没有?”“没有,他一个也没吃,全给我们吃了。”说完,小战士还掏出一块大洋交给老人说:“毛委员说了,这一碗红薯表达了老百姓对我们革命军队的深情厚意。我们也要遵守纪律,爱护百姓,这块大洋是毛委员让我交给你的,一定要收下。”话音刚落,小战士将钱塞进老人手中,一溜烟跑了。
周玉荣老人说,听老伴回忆,毛泽东特别关爱战士,身上的一件大衣也送给了在外守卫的战士。当年,江炳乾和哥哥江英宏总是围着毛泽东和警卫员们转,毛泽东和警卫员们也总不时地把从墟市上买来的谷芽糖送给江家的孩子们吃。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大约10天的时间,毛泽东率领部队转战井冈山。
现在的桥头江家,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炳乾老人也已于前年去世。不变的,是屋前的流水和乌桕树,还有一段已成永恒的鱼水深情。
这深情,被毛泽东记取了一生。
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支部建在连上和发展新党员都是到水口以后的事情。水口是个好地方。我们在那里发展了秋收起义后的第一批党员,我当时住在一个姓江的农民家里。”
红军标语背后的精神
党史专家张观怀向记者讲述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李丹摄
有一种颜色,永远不会在风雨中剥蚀。
有一种记忆,永远不会在岁月里消逝。
炎陵人民为创建和保卫革命根据地进行了10年浴血奋战,先后有3.8万余名优秀儿女英勇捐躯,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一半,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在地处城西的湘山公园里,镌印了炎陵先贤英烈的千古芳名,更有无数无名的英魂,还长眠在路边、荒山、田埂。
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除了在炎陵境内留下20多处革命纪念地外,更留下了大量红军标语,数量之多、保存之好以及标语书写时间跨度之长,在全国绝无仅有。
据统计,炎陵县至今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有处、条、字。几乎所有在炎陵活动过的红军部队都留有标语。走在这里,稍不留意,也许你就与一条红军标语擦肩而过。
我们在采访中看到,县城洣泉书院(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的旁边,全国第一个“红军标语博物馆”主体已经完工,今年7月将正式对外开放,向世人展示大量珍贵的红军标语原物。
炎陵县原档案史志局局长张观怀告诉我们,这些标语,大多是当地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保护和珍藏起来的。在人称“小九寨”的炎陵县策源乡梨树洲村,当年为了保护红军标语,全村的百姓都成了烈士。
每一条标语的背后,都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在传承。
“炎陵老区的革命精神,老区人民对党、对红军的深情,过去我只在书本中读到,而来到这里工作后,这种深情是在我的血液中流淌。”株洲市委副书记、炎陵县委书记李晖在接受采访时说。
李晖说,因为红军标语大多书写在土胚房的墙壁上,红军标语数量全国第一,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片红色的土地还很贫穷,许多百姓甚至还住着土胚房。实际情况也是这样,虽然,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个核心组成员县之一,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只知有井冈,不知有炎(陵)茶(陵)”,炎陵至今还是长株潭地区地域偏僻、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县。
近年来,炎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活县、文化强县、人才兴县“四大战略”,深入打好旅游升温、园区攻坚、城镇提质、交通加速“四大战役”,全面推进生态炎陵、开放炎陵、文化炎陵、平安炎陵、幸福炎陵建设,呈现出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各项工作进位争先的良好局面。
采访中,李晖说:“在这片土地上,会时刻觉得自己被感动,会时刻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
有了这种责任感和紧迫感,老区的明天更可期待。
野菜树根的启示
本报记者蒙志军
在炎陵水口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水口镇有一位90多岁的邱福英老人,原名黄炳秀。年10月毛泽东在水口期间,她主动给毛泽东做饭。那时候没有东西吃,只有挖些竹笋等给毛泽东做饭,但更多的时候,毛泽东也只能跟其他人一样吃挖来的野菜、树根。尽管往事已过去80多年,但当年这段经历,让邱福英老人一辈子都记忆犹新。她经常给后辈人说起:“当时,有人说野菜、树根怎么能给毛委员吃!毛委员则反驳说,大家能吃,我也能吃。”
这则小故事,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炎陵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去保护和珍藏红军标语。领导干部对群众是否有感情,往往就体现在平时的点滴小事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干部要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正体现以民为本,也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这则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为我们上了一课。
朱毛首晤在炎陵
本报记者周怀立
世人皆知,“朱毛首次会面”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事件。但世人知之甚少的是,两位伟人的第一次会面握手是在井冈山下的炎陵县十都镇万寿宫。
有主要当事人明确的回忆为证。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自传中写道:“……然后队伍退到酃县,同毛泽东同志两面会合了……这是我们两人的第一次会面。”
毛泽东初上井冈山,深感力量薄弱,于是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南昌起义余部的下落。年10月初,他派出的何长工终于在粤北韶关找到朱德。此前,朱德也派出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到湘赣边寻找毛泽东,毛泽覃于当年底到达井冈山。
由于信息不通,毛泽东、朱德皆无法证实自己的使者是否已经找到对方,所以仍然没有直接联系上。
年1月,朱德、陈毅发动湘南起义,之后受到湘粤军阀南北夹击,于是东撤,向井冈山转移。此前,毛泽东根据湘南特委的指示,已经分三路往湘南接应朱德、陈毅部队。
4月上旬,毛泽东又率部队经炎陵回到宁冈茅坪。此时,朱德率部出击安仁,到达炎陵沔渡。听说毛泽东住在不远的十都镇,连夜前往。恰好毛泽东回到宁冈茅坪听说朱德还在沔渡,也再次下山迎接。
4月24日,历经艰辛坎坷,在炎陵十都镇万寿宫,两人第一次见面,并迅即商讨了两军会师、队伍整编、根据地建设等问题。
在井冈山下炎陵县,两双大手终于第一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张经武略
文/张观怀
张经武,原名仁山,派名年栋,年生于炎陵县沔渡夏馆芒头垅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母,生活维艰。在本族宗祠的资助下,年毕业于湖南第三师范学校(衡阳),年考入河南沪案后援建国军军官学校,年军校毕业后留校担任中校大队长。年3月,张经武由军校地下党姚进、刘同德介绍,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支部委员;后因组织学兵闹晌,身份暴露,党组织安排他离开军校,于年冬进入中央苏区瑞金。
在瑞金,张经武最初担任过红军学校教员、政治营营长、教导团团长等职务。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委直辖第3师师长、广昌基地司令员、军委教导师师长等职。年10月,张经武率部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中央为扩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组建北上先遣支队,张经武任笫3纵队参谋长。
年8月,张经武受毛泽东派遣,以中国工农红军代表身份赴河北、山东、山西、绥远等省,开展对国民党高级军政官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至年,张经武先后担任中共驻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参谋长、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副司令员、晋绥军区参谋长等职。张经武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为争取和推动各地方实力派同我军联合抗日,为开辟鲁中抗日根据地,发展山东省抗日武装,保卫陕甘晋绥杭日根据地等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年张经武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笫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徐向前在给总政七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推荐材料中说:“经武同志政治上坚定,工作负责,积极完成党的任务……是党的优秀干部”。
解放战争期间,张经武历任中共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参谋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参谋长、西北军区参谋长、西安市警备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经武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兼全国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中共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西藏工委笫一书记、西藏军区笫一政治委员。年授予中将军衔。
张经武在和平解放西藏,保卫祖国的西南边疆,加强汉藏团结和西藏的内部团结,巩固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彻底推翻西藏反动农奴制度,使西藏稳步进入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张经武忠实执行党的统战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的西藏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张经武与西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实践了他“长期建藏,边疆安家”的誓言。
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张经武奉调回京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主持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年10月27日含冤去世,时年65岁。年10,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其举行追悼会,对张经武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骆晓会)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优惠政策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